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融入的钥匙

2017-04-01 13:27:58

融入的钥匙

文/Leo Luo(美) 译/周添成

  成长于普通华人移民家庭、周围都是华人朋友、又喜欢品尝中国菜肴的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过怀疑。虽然在语言上特别是在表达方式上存在欠缺,但我还是把自己看做是一个中国人,并且引以为傲。因为这一心态的存在,我感到有必要捍卫自己的文化,以反驳那些不欣赏中华文化的人。但随着进入大学,我意识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我的经历让我明白:语言不仅在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融入一个永久社区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五年级时,我开始从家里带午餐到学校。我的食物相当简单,三明治、意大利面,或者是炒饭。有一天,我带的午餐是用猪肉和韭菜作陷的中国传统饺子。当我掀开饭盒闻到熟悉的香味开始享用时,就听到从班级后排传来抱怨声。我转过身,看到一群外国孩子捏住鼻子扮鬼脸,互相争抢,坐在尽可能远离我的地方。

  “那是什么东西?它发出了臭味。”他们叫着。

  “饺子呀。”我耸耸肩无奈地回答。

  让我没想到的是,从那一天起,无论我带什么食物到学校,那群同学都会尖声喊叫:“喂,Leo,今天带饺子了吗?”一开始,我对他们不予理睬,但是当嘲弄的尖叫声第无数次响起时,我从座位上跳起来,猛击桌子喊道:“喂,你们能不能不说了?我的饺子没犯什么错!”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

  这是我第一次在文化认同上被另眼相待的经历,诚然这只是一件小事,无法与种族歧视的严重程度相比,但也说明亚洲人融入西方文化时的困难。融入的过程是中学时期最难渡过的阶段。这一期间,孩子们会依照社会的固定模式开始为自己和同一族群的人贴上标签。亚洲人逐渐分成部分呆子和FOB(新移民),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新移民”的行为只是亚洲城市中人们的日常行为而已。“新移民们”通常在自己的群体里活动,不与本土学生互动。就个人而言,由于我总是把鼻子贴在书本上, 所以顺理成章地融进了“ 呆子”里。后来我的形象并没有因为我带中药罐到学校而有所改善,因为我的同学们对着那棕黑色的药汤睁大了眼睛好奇地看。不过不碍事,我享受自己的身份,因为它使我区别于大家伙。

  然而, 我对自己身份的信心在进入寄宿学校和大学时遇到了挑战。当世界各地的人来到一个地方学习时,不可避免地会有来自中国的学生。不知是语言障碍还是文化背景的原因,我又不能完全融入他们。简而言之,我成了那里所有华人当中最美国化的。我懂得如何说普通话,并且在过去几年里还曾把它运用在朗读和写作上,但同时我并没有精通该语言,所以当他们精彩地讲述带有中国生活性质的双关语时,我是听不懂的,只能茫然地笑。最终,我面临着归属问题。一方面,我不够中国化成不了真正的中国人;另一方面,根深蒂固的遗传使我不可能称自己为美国人。那么,我到底该何去何从?

  由于自身的困境,我开始了解到那些从中国出来留学的十多岁的孩子也有跟我同样的困惑。身处两种可接受的语言( 英语或者沉默) 的世界,他们聚集起来,努力寻找能够表达自己文化的途径和方式。尽管离开了中国这个空间范畴,但在很多方面都按照其在国内的方式生活,结交的同样是与新环境格格不入的朋友,因此也就没有了学习语言的动力。不仅如此,他们有时简直不敢跨离华人社区的范围。因为不精通语言,所以他们常会发生不如意的事情,就算在国内做好预防,结果还是无济于事。

  详细叙述了那么多让我感到不自在的事情,好在我有一个快乐的结局。去年夏天,我回到北京,那感觉仿佛如回家一般。即使一开始时有些许不适应,但环境使我的普通话水平突飞猛进。随着更好地掌握了语言,尤其是在用比五年级时更丰富的词汇表达自己时,我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充满自信。因此,我想告诉那些到国外留学或者到中国留学的留学生们:务必大胆说话,大步前进,投身社区。正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通过与他遇到的任何外国人谈话来练习提升英语,我鼓励任何希望融入西方文化的人都要争取一切机会练习语言。总之,环境只是暂时的,但是融入外国环境的知识和语言是永久的。

  (译者系浙江省华侨华人研究会顾问、《钱江侨音》审读委员会委员、马来西亚归侨)

  作者简介:来自中国家庭的Le o L u o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现就读于美国乔治敦大学,他经历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融。Leo热爱阅读与写作,并且在高中阶段扩展了在历史和国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同时广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上一篇:庞贝古城:人类历史的琥珀
下一篇:旅荷华侨白洪亮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