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旅荷华侨白洪亮传略

2017-04-01 13:30:52

文/章志诚

  白洪亮,1897年(清光绪丁酉)11月15日生于浙江省青田县油竹乡小口叶山村。亮父锡魁为兄弟二人,锡魁为老大,锡守为老二。祖父白圻礼。白氏祖先白汝君十五世于1781年(清乾隆辛丑)由平阳县宰清乡四十二都湖窦村移居青田县游祝大叶山(今名油竹乡小口叶山村),至白洪亮出世时,已历160年。

旅荷华侨白洪亮传略

  白洪亮有三位兄弟、一个妹妹,亮为长兄,洪俊为老二,洪斋(参加革命时改名为何志宏)为老三;小妹兰香,适本邑林宗毅。白洪亮未分家前,全家十多口种有十多亩梯田和几亩山坡地,世代以农为生,过着基本温饱的生活。

  叶山村地处青田油竹半山区,是一个穷山沟,没有学堂,山农子女读书都要到很远的乡镇就读,因而白洪亮家中无人读书,目不识丁。因是家中老大,未成年时,白洪亮就随父下田干农活、上山砍柴,从小便养成了劳动习惯。

  1922年(民国11年),白洪亮25岁时经媒人介绍,与本邑一位姑娘林保仙结婚。林保仙是本邑山口镇人,出身于一个华侨家庭,从小热爱劳动,为人善良,名闻乡里。白洪亮续娶林保仙后生有二子四女:长子白植通,次子白植崇;长女7岁时患病夭折,次女5岁时送给县育婴堂抚养,三女竹钗和小女绿钗分别适本邑油竹乡朱宗奎和本邑徐公慎(又名徐闰桂)。朱、徐两位女婿均是农民,以务农为生。

  白洪亮全家七八口人,耕种五六亩梯田和坡地,粮食丰收,全家可获温饱,但家庭其他经济来源较少。1936年八月上旬的一天,邻居家不慎失火,殃及白洪亮一家。家中粮食和一切衣物被大火烧光,惨不堪言。在横祸飞来的同月十五日,白洪亮的次子白植崇降生。此时此刻,家中连一块尿布都没有,幸好是大热天,刚出世的小白就躺在母亲的产盆里,一丝不挂,只是啼哭。

  家中增添了一个孩子,也增添了一份困难。为摆脱家庭生活贫困,白洪亮决定赴欧洲谋生、创业。1937年6月间,他只身到香港,通过一个同乡朋友的关系,以最低的价格购买了一张外国货轮的坐票,从香港启程至法国,途中历时一个多月,终从马赛上岸,乘火车抵达荷兰。此时,“七七”卢勾桥事变已经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这时的欧洲也已充满着火药味,一场大规模战争正在酝酿。

  “山雨欲来风满楼”,温州、青田一带旅欧华侨闻悉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便纷纷回国与亲人团聚。而白洪亮来荷兰时间不长,从事行商小贩,获利微薄,无钱回国,只得呆在荷兰继续做挈卖生意。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然袭击波兰华沙,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不多久,战火蔓延全欧洲。1940年5月,荷兰政府向德军投降,社会一片混乱,旅荷华侨的生活处境十分困难。白洪亮和其他留荷华侨一样,在“二战”期间开始贩卖糖为生。由于欧战在进行,邮政不通,与家人失去了联系,白洪亮日夜心神不安,牵挂着国内家中妻儿的生活与安危。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彻底失败后,欧战宣告结束,但中国抗日战争仍处于相持阶段后期,中国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白洪亮身居荷兰,对家乡青田县油竹乡家中的生活情况虽不很了解,但也可猜出几分,家中的生活处境肯定不佳,可惜远水救不了近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终于赢得了伟大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白洪亮想回国与亲人团聚,过山村的田园生活。然而1946年7月,内战又起,打断了他久盼回国的念头。

  1949年5月13日,青田县解放的消息传来,白洪亮心中无比高兴,一心想着回国看望家人。但由于在荷兰做的事小本生意,获利甚微,回国仍然有困难。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中荷两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加上自身经济情况没有多大起色,白洪亮决定在荷兰继续做行商小贩,待有一定经济积蓄时再回国与亲人团聚。

  1951年,白洪亮接到长子白植通的一封信件,讲述了1950年土地改革时,家庭成份被划为富农和母亲林保仙经历的不公待遇。白洪亮看完书信后,认为家中祖祖辈辈从事农业生产,并没有剥削他人,与事实不符,他想即刻回国反映情况,寻求公正,然仍无多大积蓄且又身患严重疾病,无钱医治,1957年客死荷兰,享年61岁。(作者系浙江省侨联华侨华人文化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温州市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温州市地方志学会顾问)

上一篇:融入的钥匙
下一篇:白洪亮夫人林保仙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