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白洪亮夫人林保仙传略

2017-05-19 11:04:53

文/章志诚

  林保仙是旅荷华侨白洪亮先生的夫人, 1902年(清光绪壬寅)10月16日生于浙江省青田县山口镇一个华侨家庭。父亲名叫林凤标,又名林邦珍,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赴德国贩卖小商品,赚得一笔钱后回国,并到温州瞿溪上河乡(注:此处不是地名,而是对三溪下游水网地带的总称)购买了水稻田二十余亩,出租给上河乡一带的佃农耕种,每年收租谷约五、六千斤,供给全家口粮。

白洪亮夫人林保仙传略

  林凤标从德国回国后不久,又赴日本贩卖青田石货、温州雨伞等小商品。由于在日本行商赚不到钱,林凤标又转赴俄罗斯从事行商小贩。风里来,雨里去,日夜兼程,疲于奔命,获得劳钱,衣锦还乡,营造家园,颐养天年。1933年,林凤标从国外返青田老家后不到一个月因患病医治无效,于同年4月22日不幸逝世,终年54岁。

  林保仙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家庭妇女,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把家庭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林保仙生有二子四女:长子白植通,次子白植崇;四女中,一个七岁时夭折,一个五岁时送给县育婴堂抚养;还有两女唤竹钗和绿钗,她俩长大成人后分别适本邑油竹乡朱宗奎和本邑徐公慎(又名徐闰桂)。朱宗奎于青田解放前参加革命活动,解放后为青田县政府工作人员;徐公慎是位文化人,且热爱劳动。

  林保仙还是一个个性倔强、勤劳聪慧的女人,干起农活来不比男人差。全家数口依靠十多亩梯田和几丘坡地种植水稻和番薯,年成好时,口粮可供给全家吃饱,但因为有其他家用与人情来往,经济不敷支出。为了补给家庭费用、人情来往所需,林保仙上山砍柴,把柴草晒干挑到城镇贩卖,或到城镇做一点临时工,赚几块零钱以补给家庭开支。

  1929年,林保仙的婆婆、白洪亮的母亲王氏去世了。且这一年7、8月,青田发生严重自然灾害,虫灾、旱灾并重,农业歉收,梯田无水,稻谷颗粒无收,口粮严重不足,生活十分困难。为谋求生计,林保仙的三叔白洪斋要求出国谋生。当时,家中生活已经十分困难,哪里再有钱支持三叔出国?林保仙身为家中长嫂,为帮助三叔出国,便向亲戚朋友东借西凑,也只凑成一百余枚银元,供他做“盘缠”。白洪斋深受感动,十分感谢大嫂对他的支持和帮助。

  林保仙帮助三叔白洪斋出国后,又帮助二叔白洪俊出国谋生。1930年2月,白洪俊只身赴上海候船。他在上海等了几星期后才找到一个同乡,并通过他的关系到停泊在黄埔江上的一艘货轮做杂工。白洪俊当了一段时间的杂工、水手后改当锅炉工,并且在这艘货轮上干了4年后才有机会在1934年定居荷兰,开始从事行商小贩。

  林保仙的三叔、二叔先后分赴法国、荷兰后,大家庭的生活担子看似减轻了,实则不然,因为林保仙还要偿还向亲戚朋友借来的银元,家中的几个子女也要抚养。

  1936年,林保仙的邻居不慎失火,殃及了她全家。这场大火把她全家的粮食和衣物都烧得精光,所幸家庭成员安然无恙。火灾过后十余天,林保仙分娩了。男婴白嫩嫩,格外讨人喜爱。当时家中连一块尿布都没有,幸而天气尚热,勉强度日。

  小白出世后,按家谱排辈,他属植字辈,故其父将他取名为植崇。小白降生的第二年六月间,林保仙的丈夫白洪亮要求赴欧洲谋生。白洪亮认为,两个弟弟已在法国、荷兰谋生,自己也要去闯一闯。林保仙说:“家里子女一堆,你是当家人,你要是出国这个家该怎么办?”由于白洪亮坚持要出国,林保仙劝说无果,无可奈何下只得依丈夫的要求,向近房姑妈及其亲戚借来百余枚银元,供丈夫出国谋生、创业。

  白洪亮出国后,家中的四个子女都很年轻,长子白植通只有13岁,次子白植崇仅2岁,家庭的重担自然落在林保仙身上,她自己下田干农活,让长子植通和他表弟协助自己做辅助工。到了农忙季节,林保仙再雇一两个临时工,或请亲戚帮忙,力求不误农时,以保农业丰收。

  林保仙丈夫白洪亮出国后不久,“七•七”卢沟桥事变就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这时欧洲的政治形势也发生重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酝酿之中。1939年9月1日,德军突然袭击波兰华沙,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欧洲人民处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灾难之中。

  日本侵略者虽然未抵达青田县城,但油竹乡村民早已听说国内外传来的战争消息,林保仙十分担心在欧洲谋生、创业的白洪亮、白洪俊、白洪斋三兄弟的安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信息不通,她就更加担心丈夫白洪亮及其两个胞弟的安危。此时的她认为在国外谋生赚钱已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家人在国外能平平安安。

  抗日战争时期,青田县城不仅遭日机多次轰炸,而且日军从丽水入侵青田县境。1944年9月2日,日军500余人从丽水窜至青田县境;9月4日下午,日军增兵1000余人,由县城东北两门入鹤城镇。同时,地处瓯江下游的温州,自1941年4月至1945年6月,又遭日军第三次侵占,瓯江口被封锁,青田县的物资与石雕出口受阻,全县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林保仙一家的生活困难可想而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青田人民终于重见天日,开始过和平、稳定的生活。1947年,林保仙的长子白植通已经二十三岁。她为儿子找了一个对象,名叫夏春兰,本邑山口镇大安村人。

  白植通与夏春兰结婚后,情投意合,互敬互爱。林保仙虽然不识字,但其眼光却远大,胸怀开阔,知道山村人民无文化、家庭成员不识字,只会受人欺凌之苦,因此,她决定让小儿子白植崇上学读书。当时,油竹乡小口叶山村没有小学,林保仙便把小儿子送到娘家山口镇姨母处上小学,决心把他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之才。

  1949年5月13日,青田解放后,林保仙无比高兴。她的三叔白洪斋(参加革命时改名何志宏)是旅法华侨中参加中国共产党较早的先进分子。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从法国回归祖国奔赴延安参加抗日战争。林保仙的二叔白洪俊和其丈夫白洪亮还在荷兰谋生、创业。因此,林保仙的家庭既是华侨家庭,又是革命家庭。

  然而在1950年土地改革时,林保仙家庭被划为富农,原因是当地贫下中农说她家庭有雇工剥削,即指她家收养的一个亲戚孩子帮助干农活。此后,林保仙遭受了不公待遇,但她忍辱负重,相信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长子白植通将这一情况告诉在荷兰以挈卖为生的父亲白洪亮。白洪亮获悉这一情况后情绪激动,认为家中祖祖辈辈从事农业生产,并没有剥削他人,与事实不符,想即刻回国反映情况,寻求公正,可惜尚未回国就患重病,不幸客死荷兰。

  白洪亮亡故的噩耗传回家中,林保仙和子女们嚎啕大哭。林保仙更是多天未进食,后经亲友劝导,心境才渐渐平静。事情既已发生,只有冷静下来,稳定子女们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挺起自己的腰杆,才能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贫困大家庭。

  1958年,林保仙让白植通赴比利时谋生、创业,希望他能在比利时获得成功。白植通出国第二年,林保仙把全家从油竹乡小口叶山村迁到青田县鹤城镇,和女儿白绿钗住在一起。1960年,白植通从比利时赴荷兰,把父亲白洪亮的骨灰带回青田县油竹乡小口叶山村安葬,实现了其生前所说的“叶落归根”的愿望。

  1961年7月,林保仙的次子白植崇毕业于浙江大学, 后被分配到温州地区水利局水电设计室工作。1965年,白植通在比利时列日市筹集了一笔比币,回国后在温州市信河街珠冠巷盖了一座两间三层楼房,并把全家从青田县鹤城镇迁到温州市新舍居住。从此,白家终于过上了安定、美好的生活。

  林保仙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道路坎坷,几经曲折,受尽折磨,但她从不向困难低头。林保仙是一个坚强的女人,一切为白氏家庭着想,气度广阔,无私奉献。子孙满堂,生活日益富裕,自己身上的生活重担终于可以放下的时候却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身体日趋衰弱,最终卧床不起,经医治无效,于1983年夏驾鹤西去,结束了自己辛勤劳苦的一生。(作者系浙江省侨联华侨华人文化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温州市地方志学会顾问)

上一篇:旅荷华侨白洪亮传略
下一篇:风车转动中的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