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当中华民族在战火中挣扎求存,无数知识分子以纸墨为武器,在无声处掀起惊雷。在这场关乎文明存续的抗争中,胡愈之的身影如灯塔般照亮前路——他不仅是文字改革的倡导者,更是革命洪流中的无畏斗士。从绍兴少年到国际舞台,他用一生践行“以笔救国”的信念:在五四运动中挥斥方遒,在抗日烽火中奔走呼号,在和平年代奠基文化复兴。他以89载春秋证明:知识分子的脊梁,能撑起民族的希望;出版家的笔墨,可书写时代的华章。
让我们穿越历史烟云,认识这位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的“全才”,看他如何以墨为剑,以文载道,在中华复兴的征程上刻下不朽印记。
胡愈之,文字改革运动和世界语运动活动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学愚,字子如,笔名胡芋之、化鲁、沙平、伏生、说难等。浙江省上虞丰惠镇人。1896年9月9日出生。1910年,毕业于县高等小学堂。1911年,以县试第一名考入绍兴府中学堂。1912年,入杭州英语专科学校。1913年,师从绍兴名宿薛朗轩学古文。1914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为练习生,工作之余读英语夜校,并自学日语、世界语,开始发表著译文章。翌年起,任《东方杂志》编辑,并发表著评文章。1919年,胡愈之在上海参加声援五四运动的斗争。1920年和郑振铎、沈雁冰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五卅”运动中,编辑出版《公理日报》,报道运动的起因与发展过程。“四一二”政变次日,起草对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信,邀集郑振择等7人签名在《商报》上发表。后被迫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学习。1931年初回国途中访问莫斯科,写了《莫斯科印象记》。
“九一八”事变后,与邹韬奋共同主持《生活》周刊,主编《东方杂志》等刊物。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筹办《世界知识》、《妇女生活》等杂志。1935年与沈钧儒等共同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30年代初,在上海参加文化界抗日救亡运动,参与发起组织“救国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6年协助邹韬奋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主任,主持出版《团结》、《上海人报》、《集纳》、《译报》等报刊,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组织编译出版了E·斯诺的《西行漫记》,并首次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1938年在武汉主管抗日宣传工作;武汉沦陷后到桂林出版《国民公论》半月刊,组织国际新闻社、文化供应社。1940年赴新加坡帮助陈嘉庚办《南洋商报》,后流亡苏门答腊。抗战胜利后他创办新南洋出版社,在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风下》周刊、《新妇女》杂志。
新中国建立后,曾历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第一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出版总署署长、《光明日报》总编辑、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词典计划委员会委员及召集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他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体现在他对文字改革运动和世界语运动的积极倡导与参与上。1986年1月16日,胡愈之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胡愈之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学识渊博,是新闻出版界少有的“全才”。毕生廉洁奉公,公德私德皆堪称模范。
当我们回望这段峥嵘岁月,胡愈之伏案疾书的身影、穿越战火的足迹,依然激荡人心。他以生命诠释:知识分子的担当,是民族复兴的基石;出版家的赤诚,能跨越时空照亮未来。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让我们铭记这位“墨海中的巨匠”——他的笔锋,曾刺破旧时代的阴霾;他的精神,仍在汉字改革的浪潮中奔涌不息!让这份不朽的文脉传承,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盛世华章!
来源:浙江省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