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致敬侨魂】浙江华侨与抗战史⑦:胡济邦从红色特工到外交先锋,烽火硝烟中的巾帼传奇

作者:省侨联 发布时间:2025-08-26

       八十年前,当法西斯阴霾笼罩欧亚大陆,无数志士以生命为笔书写救亡史诗。在这场跨越国界的抗争中,一位永康女儿的身影穿越战火与谍影——她以柔弱之躯潜入敌营,以如椽之笔记录战争;她精通六国语言斡旋列强,用外交智慧捍卫民族尊严。胡济邦,这位被习近平主席赞誉为“全程经历卫国战争的中国女记者”,以三重传奇身份:中共秘密党员、苏德战场唯一中国战地记者、新中国外交奠基者,在历史长河中刻下不朽印记。

       让我们揭开这位“古山女儿”的峥嵘岁月,感受她那颗在枪林弹雨中跳动的赤子之心。

https://mp.weixin.qq.com/s/1SkkOwcJp43z8y0iEaTAZQ

图片 1.png

       被誉为“中国前往苏联的首位杰出女性”的胡济邦是浙江永康人。辛亥革命爆发那一年的农历九月,胡济邦出生在永康古山一农家。胡济邦在永康县初级女子师范学校就读时接受了校长吕莹玉女士的英语启蒙,为她日后精通多国语言打下了基础。自1932年起,在外求学的胡济邦一边学习,一边参加革命活动,23岁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其在国民政府任职的便利条件为党组织传送情报,开展了大量地下工作。

       1933 年,胡济邦经兄长介绍出入国民党兵工署署长俞大维的府邸,教授俞公子英语。胡济邦颇得俞家喜欢,俞大维常在公务之余,和她谈论国事。由于俞大维经常参加蒋介石的重要军事会议,胡济邦借此获得大量国民党核心军事机密。有一天,俞大维从庐山回到南京,对胡济邦欣然道:“蒋委员长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了进剿共军的详细计划,我看,朱毛红军这次的日子恐怕不长了……”胡济邦认定俞大维一定有蒋介石的“剿共”计划,因为兵工署长必须熟悉军事部署,不然无法向各部提供武器弹药。胡济邦不动声色,找到了俞大维从庐山带回的一大摞军事文件,用最快的速度一一拍照,将情报送了出去。当江西瑞金中央苏区的红色通讯社刊出这些绝密文件的时候,蒋介石大惊失色,差点气得晕倒。

图片 2.png

       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胡济邦还进入国民政府外交部国际司五科 (护照科) 任科员。不久,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共秘密党员王昆仑来找她办几本前往苏联的护照。

       胡济邦顺利地帮其办好16本护照,并假扮王昆仑的情人,躲过军统的天罗地网,将护照送交有关人员手中。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为此事还当面夸赞了胡济邦,说她保证了一大批赴苏同志的安全。

临危不惧的战地女记者

       1935 年,胡济邦被派往国民党驻苏使馆工作,组织上交代她利用国民党大使馆的岗位为我党和苏共做工作。

       此一去,开启了中共秘密党员胡济邦一生中最为灿烂的篇章: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女记者、唯一持有外交官护照的记者、在前线坚持时间最长的记者。这些象征着特殊荣誉的身份,都属于她一人。

       胡济邦到达莫斯科后,任当时的中国驻苏大使馆新闻专员,兼 《中苏文化》 杂志驻苏记者。她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莫斯科的风雪严寒,目睹了苏德战争的全程,数次死里逃生,写出无数篇战地报道,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

       苏联卫国战争打响后,胡济邦主动要求进入前线采访,用手中的一支笔,忠实记录了卫国战争的全貌。在五年时间里,先后发表了多篇脍炙人口的战地报道:《列宁格勒的九百个日日夜夜》《解围前的列宁格勒》《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大会战》《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等,并实地拍摄了大量珍贵历史性照片。

       外表看上去斯文秀气的胡济邦,品性却英勇而果敢。有一次,她正在采访战场上的伤员,身后不远处突然冲出来一个德军士兵。万分危险时,胡济邦不慌不忙,捡起伤员掉在地上的手枪,抬手“呯”地一枪,干脆利落地解决了对方。

图片 3.png

苏德战场上开着吉普车的胡济邦(埃德加·斯诺摄)

       斯大林格勒大捷后,朱可夫元帅举行晚宴招待记者,并单独接见胡济邦。他说:“今天在斯大林格勒前线见到漂亮的中国女记者,特别高兴。”并热情地向胡济邦举杯敬酒。

       胡济邦还曾采访被俘的德军元帅鲍卢斯,当面指出德军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德国法西斯是非正义的。在斯大林格勒大捷后的第四天,胡济邦就向国内发回一万多字的斯大林格勒专电 《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若胡济邦不亲临斯大林格勒前线,就无法让后方的人们感受到了那场战争绞肉机般的残酷。

       期间,《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和胡济邦在莫斯科重逢 (彼此曾在中国有过一面之缘),两人一见如故,共同采访,并合写了一篇战地通讯 《斯摩棱斯克三女郎》。斯诺评价她:“胡济邦女士是中国唯一的驻苏战地记者。苏德战争结局如何?我看中国武官的分析是错的。胡济邦女士说胜利一定属于苏联红军,那才是正确的。”斯诺将毛泽东的照片和胡济邦的照片一起印在了他的著作《人民在我们一边》的扉页上。

       在莫斯科的悠长岁月里,胡济邦一方面尽心尽责地完成驻苏大使馆新闻秘书的工作;另一方面秘密为党的事业奔波,比如购买电讯器材,提供情报挫败国民党的反共阴谋等。在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胡济邦也有出色表现。她曾在苏联出席高尔基的葬礼,接待、照料郭沫若、茅盾的苏联之行,操办在苏联展出的中国艺术展览;遵照党的指示,通过外交途径,全力促进中苏之间的沟通与文化交流,并结识众多的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

卓越出色的女外交官

       在奔赴前线的同时,胡济邦也不曾忘记自己外交官的身份,为争取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争取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积极出力。她精通英、法、俄、日、匈、拉丁等语言,和苏联领袖斯大林谈话时,她就说俄语;和美国总统罗斯福、杜鲁门,英国首相张伯伦、丘吉尔谈话时她就说英语;而和法国总统戴高乐交谈时,她也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她还曾用匈牙利语去采访过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匈牙利总书记卡达尔。她以卓越的外交能力,成为莫斯科新闻、外交圈举足轻重的人物。

图片 4.png

胡济邦在举办招待会前忙着擦拭暖气管

       胡济邦的外交才能尤其体现在由三国外长会议变四国宣言这一事件中。1943年10月,胡济邦从斯诺等美英记者那里获悉,莫斯科将举行一个高度机密的高级别国际会议,参加者为苏英美三国外长,主要是讨论盟国战后诸多国际问题的处置。胡济邦认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重要战场之一,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样的国际会议,中国理应参加,但现实是此前中国一直被拒绝参与相关的国际会议。胡济邦立即将这一绝密消息向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汇报。傅秉常也认为中国若不在战争结束前,在外交上预先占有利地位,将来是无法与他国抗衡,所以中国必须加入盟国的核心。经过傅秉常和胡济邦等人的外交努力,在最后一次会议上,苏美英三国外长和中国驻苏大使共同签署了《苏美英中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正是由于签署了 《四国宣言》,中国才得以参加同年 12 月中英美三国最高领袖出席的“开罗会议”,从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取得了世界四强的地位。

       埃德加·斯诺曾说过“在语言大师中,最‘威风’的恐怕非胡济邦莫属。这位先后为国民政府和人民政府的外交部效劳过的女秀才,正是曾经与世界五巨头笑谈国际风云的惟一的中国外交官呢!”

驰骋在新中国外交新闻战线

       1949 年 4 月,阔别故土十三载的胡济邦以赴欧学习为名离开国民党驻苏大使馆。胡济邦历尽艰险回到祖国时,北平刚解放,正值百废待兴。胡济邦发挥自己语言特长,翻译了 《苏联总工会关于工会组织工作的各种决定》等大量文件,为新中国的工会建设起了关键作用。

       随后,胡济邦积极参与外交部的筹建工作,常常忙得二十四小时连轴转。根据周恩来的安排,胡济邦还担任从部队转岗到外交战线的将军大使及其夫人的外交礼仪教官。从衣着、谈吐、走姿、化妆、发型、用餐等方面,胡济邦事都无巨细地讲解、示范,有时还把大使和大使夫人们拉到北京饭店彩排。从怎样安排座位,怎样执刀弄叉,怎样切肉喝汤,怎样铺餐巾,怎样抹黄油,让每个人都全过程操作一遍。胡济邦教学极为严格,她说 :“做外交工作,出席宴会,并非吃喝玩乐。和人闲聊天,是做工作、了解情况的最好机会。当年德国进攻苏联的情报最早就是在宴会上得到的。”

       经过胡济邦的努力,这些来自太行山上、延安窑洞的大使不仅衣着打扮上能够适应外交场合需要,而且在应酬交际方面也能符合外交礼节。胡济邦在外交部办公厅任秘书科长、处长,研究室研究员等职近七年,是以周恩来为首的、最初四十余位建部人员之一,为共和国外交部的初创付出了全部心血,得到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的高度赞赏。

       根据刘少奇提出的应该派一些老记者出去走走的指示,胡济邦于 1956 年 6 月调至 《人民日报》 国际部任记者,常驻波兰、匈牙利等国。她常常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及时发回大量通讯和社会动态内参。1956 年 11 月至 1958 年 3 月,《人民日报》共发表她的专稿31篇,其内容为国内广大党政军干部所关注。匈牙利劳动党总书记卡达尔来北京访问时,曾对毛主席说:“你们派来的《人民日报》 记者胡济邦很勇敢,工作表现很出色,谢谢你们。”毛主席听后点点头,微笑着说:“是的,我从她的报道里,晓得了你们的真实情况……”

       胡济邦的丈夫毕季龙于1979年至1985年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胡济邦随夫至纽约,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多年来,夫妻俩共访问了六七十个国家,足迹遍布亚、非、拉等国,结交了各界人士和朋友。在外交界,胡济邦与毕季龙被誉为“最美好的一对”。1995年2月,胡济邦病逝。             

       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坐标,胡济邦的身影依然熠熠生辉——她以特工之智刺破黑暗,以记者之笔记录光明,以外交之才擘画未来。她用生命印证:爱国不分性别,巾帼可擎山河;奉献无问战场,赤心永耀汗青!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让我们铭记这位浙江女儿的功勋,传承她“心系桑梓、胸怀天下”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来源:《足迹》杂志、浙江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