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省侨联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重大使命,大力推进“之江同心·侨助共富”系列工作,打造了“千个侨团(企)帮千村”“乡村侨舍”“侨助工坊”“侨韵街区”等侨助共富标志性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树立典型,引领示范,现特开设“之江同心·侨助共富”专栏。今天浙小侨带您走进丽水市景宁县。
景宁县东坑镇心田村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村,全村347户902人,其中畲族242人,占比26.8%。曾经,这里面临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机会匮乏等诸多发展困境。“千侨结千村”行动的开展,为其带来了发展新契机。2024年,通过省市侨联结对帮扶,心田村实现集体与农户“双增收”,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69.18万元,经营性收入30.76万元,首次突破30万元大关,昔日困境村蜕变为名副其实的“甜蜜心田”。
产业帮扶,激活发展动能

在省侨联的大力支持下,心田村借助“千侨帮千村”产业帮扶资金,启动建设金山杨梅产业基地。该基地采用“村集体+种植大户+农户”的运营模式,充分整合侨资资源,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目前,智利浙江商会已向景宁心田村捐助人民币25万元用于该村产业帮扶。在帮扶资金的撬动下,东坑镇心田村罗山自然村建成杨梅基地1个,目前已种植杨梅65亩1158棵,铺设轨道车1300米,在建生态游步道(生产道路)2000米。后续将进一步发挥侨商优势,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除杨梅产业外,心田村还聚焦共同富裕目标,挖掘本村生态茶产业优势,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壮大茶产业、拓宽茶农销售渠道等举措推动发展。青田国贸城进出口有限公司捐赠茶产业发展项目资金10万元,用于后坑茶园茶香畲寨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茶农技能培训等。法国中法友谊互助协会、意大利南部华侨华人青年会分别捐赠茶香畲寨项目建设资金10万元、20万元,通过挖掘畲族文化和茶产业资源优势,加强品牌培育,推动茶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此外,心田村深挖本村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积极探索“乡村侨舍”等侨家乐富村模式,为乡村经济发展培育新增长点。
借智借力,助力群众脱困

为破解村民“家门口致富”难题,心田村依托与浙江省侨联的结对契机,争取来料加工产业扶持,成功引入侨界资源,指导创办来料加工企业1家,设立加工点位5个,为周边留守妇女、老人和低收入群体提供就近就业岗位200多个,工人月均增收2000余元,实现从“单纯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人民日报社海外版专题刊登了景宁侨助工坊建设成效。


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庄莉萍先后3次到景宁开展调研帮扶,亲自为心田村来料加工基地——浙江省侨联三星级侨助工坊授牌,对工坊辐射带动周边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成效给予高度肯定,并鼓励侨胞继续发挥优势和资源,做大做强“侨助共富”产业链。

大力开展“侨爱圆梦”活动,引导广大侨胞积极参与助学助困、捐赠救济、公益支教等慈善行动,助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法国华侨华人妇女联合会、意大利青田同乡总会、杭州桥联影业有限公司等先后向景宁捐资助学18万元,保障部分山区困境学子顺利入学,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激励学子们发奋进取、学有所成,以优异成绩回报社会,受益学生达40余人,省华侨公益促进会为景宁学子捐赠篮球、足球、排球等1000个,惠及县内11所学校。
多方协作,共绘振兴蓝图
在帮扶过程中,省侨联、市侨联、县委县政府、镇村干部及侨胞等各方力量紧密协作。省侨联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汇聚侨界资源;地方政府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从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支持;镇村干部积极落实各项帮扶举措,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侨胞们发挥自身优势,投资产业、捐赠资金、提供订单等。多方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心田村在产业发展、村民增收、乡村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下一步,心田村将继续深化“千侨结千村”成果,不断拓展帮扶领域,丰富合作内涵。持续完善产业发展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进一步优化“侨助工坊”运营模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深入挖掘畲族文化和生态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努力将心田村打造成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典范。
来源:丽水市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