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省侨联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重大使命,大力推进“之江同心·侨助共富”系列工作,打造了“千个侨团(企)帮千村”“乡村侨舍”“侨助工坊”“侨韵街区”等侨助共富标志性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树立典型,引领示范,特开设“之江同心·侨助共富”专栏。今天浙小侨带您走进嘉兴市海盐县。
近年来,海盐县通过整合侨资、侨智、侨企等优势资源,探索出了一条“侨力赋能、产业带动、精准帮扶”的特色发展路径。在促进就业共富、助力乡村振兴、传统产业升级和文化传承创新中,不仅有效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更推动了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带动灵活就业,激活乡村经济
充分发挥侨商资源优势,建立稳定的订单保障体系,以“车间到村社”模式吸纳低收入农户参与生产,有效盘活辖区闲散劳动力资源。沈荡镇永盛制衣“侨助工坊”采用“中心工坊+家庭代工点”模式,今年以来累计订单金额25万元,累计发放加工费20万元。秦山街道新盛达“共富车间”充分利用闲置资源,针对中老年妇女、无田耕地农民以及低收入群体等不同群体,根据其劳动能力和时间,量身定制岗位。目前,工坊内包装线上的工人平均年龄超过50岁,月薪可达4500元,有效提升了工坊内可就业群体的收入水平。

帮扶弱势群体,公益反哺社会
精准匹配需求,针对特殊群体设计适配岗位,凝聚公益向善力量,实现“就业创收—公益反哺—治理赋能”的可持续发展闭环。开发区(西塘桥街道)助残就业“侨助工坊”通过日间生活照护、辅助性就业、教育培训、康复服务等方式,让残疾人职工从事简易拼装等技术含量弱、劳动力密集的手工劳动。目前接纳智力残疾人士51人,实现人均月增收2000元左右。通过澉浦镇恒瑞残疾人侨助工坊恢复和发展残疾人参与社会、回归社会的能力,增加残疾人收入,减轻残疾人家庭经济和照护负担,让更多残疾人通过劳动加强康复,实现自身价值。现已接纳安置各类残疾人士30人,累计投资已达500万元以上。彰显侨企社会责任,为辖区内残疾人群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

推动技术赋能,助力产业升级
注重挖掘地方特色资源,通过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秦山竹编“侨助工坊”推行“居家接单”模式,研发周边产品,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培训留守妇女掌握竹编技艺后居家工作,同时开发竹编灯具、文创包等新产品,推动非遗技艺向"新国潮"转型。最终打造集生产、研发、科普、体验和展销为一体的乡村振兴共富工坊(乡村博物馆),为当地发展注入新内涵、带来新动力、激活产业链。

来源:嘉兴市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