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省侨联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重大使命,大力推进“之江同心·侨助共富”系列工作,打造了“千个侨团(企)帮千村”“乡村侨舍”“侨助工坊”“侨韵街区”等侨助共富标志性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树立典型,引领示范,现特开设“之江同心·侨助共富”专栏。今天浙小侨带您走近台州市归侨周伟力。

有订单需要赶制的厂家,会第一时间找他帮忙;承接来料加工活的经纪人,也常常找他揽活——在来料加工行业,周伟力是块响当当的牌子,他被誉为中国来料加工第一人,20多年来坚持致力来料加工产业。在他的带领下,一间间侨助工坊平地而起,一批又一批的人们在共富的道路上追梦、圆梦。
走出去,再走回来——这句话用来形容周伟力的归侨生涯再合适不过。周伟力出生在仙居县埠头镇,那里四面环山,地处偏僻。年少的周伟力却有一个梦想,他立志要走出大山,闯出一番事业。1999年,20多岁的周伟力便下南洋经商,经过10多年打拼,成为菲律宾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我走出来了,但家乡还有很多走不出来的人。”成功后的周伟力总是会想起家乡,想起祖祖辈辈为走出大山的艰难尝试。于是,他决定回到祖国,让家乡山区的人富裕起来。2010年开始,周伟力将企业重心放回国内。
也正是在这一年的年底,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契机。当时,周伟力和一些商户,拎着油、面、米和现金,探望山区一名70多岁的低保户阿婆。阿婆说出了自己小小的愿望,“我手脚便利,下次能不能给我带点来料加工活”。一句话点醒了周伟力。“我和我的侨商朋友在海外经营小商品,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的背景下,大家都在寻找新的生产基地。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群众脱贫的路子少、劳动力剩余多,刚好与门槛低、投资小、见效快、拉动就业能力强的来料加工业务相吻合。”从那之后,周伟力便与来料加工结了缘。他在做生意的同时,不断将一些订单输送到山区,更是相继牵头成立了来料加工志愿服务队和来料加工联合会。

为了更好挖掘来料加工的资源,周伟力将目光投向了义乌。依托义乌充足的小商品货源优势,他开始着重发力,当起了牵线人、对接人和培训人。“我们着重培育一批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的来料加工经纪人,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领头人。”此外,周伟力还通过自己侨商的身份,号召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侨商,以及义乌小商品市场各行各业的市场经营户也参与其中。

2022年,浙江省侨联推出全新品牌活动“侨助工坊”,助力山区26县来料加工产业打造升级,周伟力开始将精力投入来料加工“升级版”的“侨助工坊”,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来料加工”到“产业转移”,先后与山区26县签订10年“侨助工坊”来料加工产业战略合作协议,为山区26县每年提供26亿的来料加工业务,打造“侨助工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助推共同富裕。在他的牵线指导下,全省首个“侨爱助富工坊”示范基地在仙居县田市镇率先落成。短时间内便带动田市镇3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3万元,总计增收达到800多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侨助工坊”站上了共富的舞台。
时至今日,周伟力已成为业内名副其实的“来料加工第一人”。在他的带领下,来料加工联合会业务辐射至金华、丽水、衢州等浙江中西部以及河南、安徽、陕西、湖南、江苏、四川等30多个省(区、市)。实际发放来料加工费300多亿元,带动了500多万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来源:金华市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