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人民网:“亲情中华·汉语桥”夏令营(浙江)调研侧记

2015-08-06 19:57:32

“亲情中华·汉语桥”夏令营(浙江)调研侧记

汉语筑文化之桥 友谊连华人之心

人民网:“亲情中华·汉语桥”夏令营(浙江)调研侧记

2015年8月2日上午,2015“亲情中华·汉语桥”夏令营浙江青田营举行了闭幕仪式

  “你走得很远很远,却走不出我的挂牵;隔着海,隔着山,还是如同咫尺之间……”在孩子们带着各色口音的动人歌声中,2015“亲情中华·汉语桥”夏令营浙江青田营于8月2日上午正式闭幕。

  除青田外,本次夏令营在浙江杭州、宁波、湖州、嘉兴、温州等地的各营活动也已陆续结束。7月31日至8月3日,人民网记者随中国侨联、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夏令营工作调研组,来到杭州、青田、温州三地,近距离地体验了这次海外华裔青少年们的汉语学习之旅、文化寻根之旅。

  汉语桥 中国风

  “让孩子们愿意主动讲汉语”

  “亲情中华·汉语桥”夏令营是中国侨联、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合作项目,旨在帮助海外华裔青少年加深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和体验,激发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增进中华情愫和桑梓情怀,做中国与住在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连结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桥梁与纽带。

  浙江省是华侨华人主要的祖籍地之一。据中国侨联文化交流部介绍,本次夏令营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的27个班级,共招收了近1000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学员,其中255名在浙江参营,年龄在14-18周岁之间。这些学员旅居于不同的国家,其中大部分在欧洲生活。

  对这些孩子来说,除在海外华文学校进行业余学习,以及和父母之间偶尔的交流外,平时并没有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青田营的一位女学员金昭祥对记者说,她十岁随父母定居希腊,随后短短五年间,她学会了英文、希腊文和一点法文,然而却很少有机会讲中文,因此,参与这次夏令营成了她重新学习和巩固汉语能力的机会。“我的爷爷奶奶还在青田,每次我在国外讲中文,我就想起我的爷爷奶奶,想到我在青田的家。”

  刘琴博士是杭师大国际教育学院夏令营项目组主任,在杭州营担任汉语教师。她认为,本次夏令营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让这些孩子们的汉语水平提高了,同时以汉语为桥,传递了中华文化。在刘琴老师的课程中,不仅涉及简单的汉语口语教育,还适当增加了古诗词、成语等传统语言文化的内容,并要求高级班的学员能够用汉语来讨论环保等社会话题。

  记者发现,很多学员或许并不能理解“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这句话的意思,然而他们在日常交流中都在努力说汉语,并非常真诚地说,将来要带自己在国外的同学朋友们到中国来,到自己的故乡来。

  “教育的本质是‘授人以渔’,夏令营并不能一下子教给他们所有的汉语,教汉语是为了让孩子们更主动地讲汉语,主动融入中国文化。”杭师大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唐世明说。

  传文化 爱家国

  “游学结合”使家乡更亲近

  “览群书,知古今,闯天下,汇中西。敬科学,善创新,重实践,成大器……”每一位学员,都在14天的夏令营时间内,学会了朗诵这篇218字的《侨界文明公约》。

人民网:“亲情中华·汉语桥”夏令营(浙江)调研侧记

在2015“亲情中华·汉语桥”夏令营浙江青田营闭幕仪式上,孩子们朗诵《侨界文明公约》

  这篇类似于“三字经”的公约,全篇分为劝学、尚和、崇本、明礼、守法、立志、兴邦、结语8个部分,不仅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其中更蕴藏着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中国的价值观。浙江省侨联宣传部部长朱小敏指出,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孩子们产生对于祖国和家乡文化的亲近感。

  长期在海外生活,使得这些孩子缺乏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因此,本次夏令营的课程设计,既包括30%的汉语课程,还包括20%的文化课程,如剪纸、书法、水墨画、茶艺、武术等,同时提供了20%与本地同龄人的文体交流活动,以及30%参观人文景观、体验民俗生活的文化访问。

  朱睿翔是一名青田营的学员,随父母旅居于德国。在夏令营里,他的武术操练得特别好。“学好了武术就可以保护美女!”这句稚语引发了现场大人们的一阵善意的哄笑。

  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喜欢夏令营,这里吃的好住的好。我喜欢学中文,喜欢武术,喜欢打鼓,喜欢剪纸……”简朴的话语里充满了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和兴趣。

  事实上,为了让这些孩子体验到祖国和家乡的文化,各地各营的老师们可谓是绞尽脑汁。浙江拥有明媚秀丽的山川景观和古老丰富的人文传统,因此,每一地的课程设计,都物尽其用,尽显地域文化特色。在杭州,孩子们游览了西湖,参观良渚文化村,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等欣赏精致的传统工艺;在青田,学员们则游览了石门洞景区,并在世界农业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实地考察。

  学自理 结友谊

  培育爱国和集体主义的种子

  在青田的闭营仪式上,记者发现,有四个女孩在仪式结束后流泪拥抱,久久不愿离去。还有孩子拉着老师的手,一起合影留念。

  这种场景在每一地都在发生。友情的纽带加深了这些华裔青少年之间的情谊,也强化了他们与故乡、与祖国这片热土的联系。

  杭州营的刘琴老师说,在入营之初她发现,这些长期受西方文化浸染的孩子,非常讲究隐私空间,很少喜欢手拉着手。然而在短短的半个月的集体宿舍生活之后,很多孩子会主动牵起对方的手,像中国孩子一样表达亲密的感情。

  宁波大红鹰学院的大学生实践团则来到了青田营。这些比孩子们大不了几岁的志愿者们,把自己的所学教给了夏令营的孩子们,和他们同吃同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孩子们之前,我们首先要提前充实自己、设计课程,而且因为照顾这些同学,我觉得自己的责任心也提升了。”柯芯芯是大学生实践团的团长,她向记者展示了她的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所有的课程要点和生活注意事项。在她和记者交谈的时间里,不断有学员走过,都非常亲密有礼地叫她“老师”。

人民网:“亲情中华·汉语桥”夏令营(浙江)调研侧记

波大红鹰学院大学生实践团的志愿者(中)与夏令营孩子们一起在集体宿舍生活

  在夏令营里,孩子们充分体验了中国式的集体主义生活。杭州市侨联秘书长李孟波介绍,尽管营地中有足够的洗衣机,但是她还是决定,要教孩子们自己洗衣服、在阳光下晒衣服,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在青田营,部队官兵来到宿舍,教孩子们整理内务,叠“豆腐块”,让他们体验了从没有过的军训生活。

人民网:“亲情中华·汉语桥”夏令营(浙江)调研侧记

参加夏令营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展示在夏令营期间创作的书法、剪纸、脸谱、水墨画等作品

  “夏令营是‘小投入,大产出’,通过给各国的华人孩子提供交流的平台,能够促进侨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向海外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打下基础。”中国侨联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侨联主席吴晶强调,夏令营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自体验、亲子交流,让孩子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人民网记者 潘婧瑶 文/图)

上一篇:“亲情中华·汉语桥”夏令营文成营开营
下一篇:“亲情中华•汉语桥”浙江文成营员学习中国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