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忘不了的侨情结

2008-12-18 18:08:37

忘不了的侨情结

梁 标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我在一个乡中学当英语教师。尽管教的是最简单的英语会话和句子,可能在一个小地方,在公社社员的眼里,也可能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了。一天,一个学生带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是他们大队里的人,要找我。我不认识老人,但见老人极其恭敬,连连的点头,说感谢的话。他说自己过去常在渔岛大陈做生意,曾把一个女儿嫁在了大陈岛。自从大陈人被迫去台湾后,女儿一直杳无信息。不久前从公社干部手里接到一封发自德国的信,原来是自己的女儿叫外孙从德国转入的寻亲的信。家境贫寒的老人欣喜若狂。他可以从繁体字里读出字里的亲情,但是写回信联系却大有问题。老人专程跑到县城花钱请人写了回信,但是二个月了,至今还未见回信,所以很是焦急。今天正准备又去县城,碰到邻居的小孩,说本地的中学也有英语教师,所以就叫他带路来找老师了。他给我看他女儿的来信。原来他女儿听一个从香港到台湾去的大陈人口中知道家里的老父亲和弟弟都在,也很高兴。因为香港人回去了,家里具体地址不详,所以叫在德国的儿子写信到公社,要求帮助找人。我就按照信里的地址来个依样画葫芦,然后又按照老人的意思写了一封信寄向德国。没想到一个月后竟收到了德国的回信。我想大概是县城的人按比较潦草的信封地址写,我是认真按信纸内的地址写的关系吧。从此老人就经常来找我,我也告诉他,告诉些女儿实际情况就可以了,不必写上向女儿要钱的话。老人很感激,说我热心和讲话也在理。后来经老人的宣传,竟然有许多的人来要我代写信。这样我就认识了一批的侨眷。我理解他们的思亲之苦,也和他们谈什么内容可以写,什么内容再好不要写。以后我给他们写好信封,叫他们让自己的邻居中学生抄。我也就解脱写信封了。

  自从与被称作侨眷、台属、港澳亲属的有海外关系的一群人有了联系和接触,他们的心声和境遇也被我关注。

  我接触到的路桥东部金清、新桥一带的侨眷,他们的亲人原先大都是生活贫苦的大陈渔民。他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使自己的亲人生活在祖国大陆外的地方。由于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加上当时内地人们的阶级斗争的意识,侨胞和侨眷往往被视作是里通外国的特务分子,或被贴上起码不一定是好人的标签,他们的生活过得有些压抑。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入,至80年代,党的侨务政策的开始全面落实。其结果使海外的侨胞回家探亲,成为现实的平常事。过去有侨眷身份的人,不再被人怀疑为里通外国的特务。有的侨胞归来还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接见。那时大陆的经济还刚起步,群众手头的钱不多。在我们台州的沿海地区,过去从大陈到台湾去的人,回来也比较多。他们带回的一些用品和好像富有的样子,也被当地的一些人羡慕着。侨眷因为有海外亲戚开始受到一些人的看好。侨胞看到的内地人们的生活,与他们比较似乎相差较多,来后见一见亲人后,很快的也就回去了。

  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使得一些具有经济头脑的侨胞和港澳胞来内地投资。中外合资、中港合资的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这时的有海外关系的侨眷们,成了一些企业家手中的香馍馍。为了显示自己的企业是属于合资企业,能得到一些优惠的政策,有的企业家甚至用自己的钱,找个有侨眷的身份的人,办起了合资企业。侨眷的地位被抬到了顶点。他们中的房产等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常被很快的解决。党的政策“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得到最大的体现。

  1975年,我的在杭州工作的哥哥一家,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移居国外,从此我家也成了侨眷。和其他侨眷不同的是,历史给了我们机会,我们没有受到丝毫的歧视,而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侨眷的关怀和关心。

  当哥哥每次从国外回家探亲,都会受到各级地方党政领导从百忙中抽出时间的接待,有时还专程到家看望。每逢佳节,区、镇领导还会到家里慰问父母,送来春节慰问品,送来党和政府对侨眷的暖暖的关心。当侨胞有困难时,随时都会感受到领导的帮助。那一次,我哥在上飞机前深感病情加重,体力不支,在路桥机场四顾无熟人,只好求助于路桥的侨联。很快就由区统战部高部长亲自联系好的救护车赶到机场,解决了病人燃眉之急。作为侨眷中的一员,我们怎么会忘记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规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地方归国华侨联合会代表归侨、侨眷的利益,依法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级权益。85年,我成了黄岩县归国华侨联合会的一名委员。作为一个侨眷,我开始正式加入了侨的队伍。台州设市、路桥建区,我被选为台州市和路桥区的侨联兼职的副主席,市、区的政协委员,一、二、三届直到如今。从此我把为侨服务作为一项特殊份内工作,与侨眷的关系也更亲近了。

  自从兼了职,参加省、市、区的各种侨联会议,市、区的政协会议,我接触了各行各业的不同地方的侨界朋友,对他们的了解也更深刻,我与侨的情结也步步加深。也不断地从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认识问题,从他们的角度提出有关建议和意见。

  党和政府的卓有成效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政策,使沿海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显著的提高。进入21世纪,台州的经济发展使得来台州的港澳台侨胞手中的钱不再被人羡慕,反之有一些台胞被内地的幸福生活吸引,希望就在内地定居了。从台侨胞来内地的探亲观光到希望安家在内地,这个心理变化,不用说就是对改革开放的认可。对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还需要什么华丽的词藻来歌颂,只要用一个简单的行动就是问题的最好答案。

  随着岁月的流逝,海外老一辈侨胞的离世,华侨第二代由于长时间的缺乏与大陆亲属的联系而疏远。而侨联的工作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是因为新侨情向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学习、就业、交流的圈子也在扩展。经济的发展和普通人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过去认为高不可攀出国留学,而今也成为一般人给子女创造的学习机会。一大批的年轻学生抱着学习最现代的知识,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在出国热中整装出发。这一次不同于上一辈人的年轻的外出谋生当苦力,留在家里的也不是贫穷得揭不开锅的老父母,而是出去的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一代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家里的是一大批的雄心勃发的企业老板、精力旺盛的离退休干部和事业有成的行业精英。大量的留学人员及家属队伍形成,这样给侨联的工作带来大量的工作对象和发展潜力,给今后的引资引智创造宽阔的空间,也给国内侨联队伍输送了新鲜的血液。

上一篇:跨越重洋的关爱
下一篇:我们的责任,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