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郑 耀

2009-11-15 16:01:29

郑耀:科学路上勇往直前的追梦人

文/李宏庆

郑 耀

  郑耀,浙江玉环人。英国威尔士大学博士,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格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科学家。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为推进高性能计算的实质性应用,2002年创建浙江大学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中心并任研究中心主任。推动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成立,2007年起任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2013年7月转任浙江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2014年起任浙江大学工学部副主任。现为浙江大学留联会会长、浙江大学侨联主席、浙江省留联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侨联副主席、中国侨联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志存高远,科学路上勇登攀

  1984年,郑耀本科毕业于原杭州大学数学系,1986年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同年秋天进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师从曾国熙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初受国家教委派遣,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到英国威尔士大学斯旺西分校(现为斯旺西大学)土木工程系(工程中的数值方法研究所),1991到1996年任高级研究助理。师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Roland W.Lewis教授,1995年获计算模拟专业方向的博士学位。曾负责EPSRC(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基金会)的一个名为“铸造中的CAD”的研究项目,对网格自动生成技术作了系统的研究。其主要成果于1996年以长篇连载形式发表在领域内权威期刊《应用力学与工程中的计算机方法》上,被认为反映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1995至1996年,他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Nigel P. Weatherill教授合作,参加了欧盟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ESPRIT)的一个名为“CAESAR: 平行计算工程中的多学科用户环境”的研究项目,基于当时新兴的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大规模并行模拟用户环境PSUE。

郑 耀

  出于对美国高精尖技术的追求,郑耀谢绝了导师的再三挽留,于1996年离开英国,来到美国纽约著名的工程仿真软件研发与支持服务公司——分析设计应用公司(现名CD adapco Group)担任高级软件科学家。针对计算流体动力分析等应用,他研究了相应的自动网格生成及前处理技术,所开发的程序已成为相应套装软件的关键部分。

  1998年起作为高级研究科学家,郑耀进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格伦研究中心(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部),从事工程与科学计算方面的研究工作。格伦研究中心原名路易斯研究中心,是NASA系统专门从事航空航天发动机研究的机构。它最初成立于1942年,是当时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的三个实验室之一,其第一个名字是飞机发动机研究实验室。

  郑耀教授曾与NASA高级科学家刘孟鑫博士一起,把二维的DRAGON网格技术推广到三维情形,并将三维DRAGON网格技术应用到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的流体流动分析中去。其主要成果于2003年以长篇连载形式发表在领域内权威期刊上,基于这一方法所研发的软件也已被推广到NASA的其他研究中心使用。在NASA工作期间,郑耀还直接参与了高超声速飞行器ISTAR项目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发动机燃烧室和进气道、航空发动机机敏叶轮的大规模并行模拟仿真与分析设计。

  心系祖国,满腔热忱苦创业

  尽管多年的拼搏已为自己获得了优越的科研工作条件,为全家在国外赢得了一份舒适的生活,然而郑耀始终没有忘记祖国和母校浙江大学的养育之恩。在他的个人主页上,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录于其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诗深切表明了郑耀对祖国、对母校的深沉热爱。在国际航空航天及工程计算领域前沿多年的探索经历,令郑耀深刻感到欧美在高端计算应用方面的技术发展已经遥遥领先于国内,我国若不及时迎头赶上,则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日益强烈的为国服务的愿望,驱使他为母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他深知,高端计算技术是新兴的战略技术,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平时国外就严格限制对中国出口最新技术和产品,到了特殊时期,就可能全面封锁。要保障国家安全,要支撑“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自主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

  基于这一想法,郑耀于2000年给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潘云鹤院士写了一份《关于创建计算科学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议》,提议母校浙江大学建设一个高端计算应用研究平台,以此来推动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潘校长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并诚邀他回国负责筹备该中心的建设。在学校的盛情邀请下,他决定把立足点放在国内,为推进我国大规模高性能计算的实质性应用贡献一份力量。

  与国外先进的研究设备和优越宽松的科研环境相比,郑耀在国内面临的是从零开始的挑战和艰苦的起步建设。作为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中心的主要建设者,郑耀承担了繁重的工作任务,当时正值国内“非典”流行,他面对种种困难,迎难而上,从经费申请、计划落实,到机器选购、人员培训,他都事无巨细,精益求精。在学校领导、计算机学院、理学院等部门领导的大力扶持下,在前辈及同行朋友的鼎力支持下,尤其是在贺贤土院士和李国杰院士的关爱下,短短几年时间,郑耀将浙江大学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中心从一张白纸发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建设了高标准的软硬件条件,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平台环境。硬件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集群计算系统、高性能图形工作站、高分辨率立体显示墙、环幕立体投影系统、力反馈设备等。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中心组建起了一支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后、研究生在内的60余个固定人员的科研团队,针对不同研究方向组成了多个相互协作的研究小组,从事的研究工作覆盖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个一级学科。同时,作为公共的高性能计算平台环境,研究中心的计算资源面向全校开放,为学校在高性能计算方面的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平台。

  钟情空天,梅花香自苦寒来

  本着在航空航天领域多年科研探索的经历和情结,郑耀自2004年开始积极建议学校成立航空航天学院。在学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同志的鼎力支持与积极推动下,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于2007年1月正式成立,郑耀担任了学院的首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学院的日常工作。在学院筹建和启动建设时期,各种事务繁杂琐碎,从前期调研到联合写建议书,从向职能部门汇报到细化建设方案,从安排本科生课程计划到硕士点、博士点的申报,再到邀请外聘院长,组建学院筹备工作小组,落实办公场地和经费等,郑耀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航空航天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校长杨卫院士等校领导的关怀和扶持,得到了前辈及同行朋友的鼎力支持。学院的工作是在外聘院长——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荣骏院士的领军下开展的,也得到了学院党政班子的通力协作。

  为在新创立的学院培养一支能理论联系实际的高素质科研教学队伍,在航空航天工业界扩大学院的影响力,继而拓展学院的发展空间和渠道,航空航天学院规划了若干个重要的科研方向,其中之一是高亚声速无人机研制。在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倾力支持下,2007年启动了无人机项目,郑耀担任总设计师。研究工作从自我规划的无人机平台研制开始,到军方立项的高速靶机系统研制,经历了近七年时间。从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到成附件订购、总装调试,再到多次长时间的外场试验,经历了种种艰苦的考验。无人机团队在实践中培养了工程研发能力,并成功研制了多型无人机系统。

  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领域,郑耀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实践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相关科研的组织工作。这些工作得到了校长杨卫院士和王玉芝副书记等校领导的鼎力帮助。在国内众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郑耀作为编委会主任策划了《高超声速技术译丛》的选材和翻译等工作,译丛则由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

  此外,郑耀还积极带领团队开展多个前沿领域的探索研究,包括航空发动机技术等。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推进理论与工程、飞行器设计、数值模拟、计算力学等方面,涉及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

  基于在英美两国13年的研究积累,郑耀带领研究团队致力于工程与科学计算相关支撑技术的研究,经过多年努力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飞行器设计的高端数字样机系统(HEDP)。在数字样机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团队正在研发面向新型飞行器的总体协同设计系统和面向航空航天发动机具体分系统的协同设计系统。

  一进郑耀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墙上挂着装裱好的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是潘云鹤校长用毛笔书写,赠予郑耀的,是老校长对他的肯定和赞誉,也是对他的鼓励和期盼,更是郑耀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写照。在回国创业的十余年间,郑耀摸爬滚打,不断探索前行,从当年的白手起家,到今日的成绩斐然,他恰似一株在严冬里悄然开花的梅树。不畏寒冬,不惧风霜,即便历经荆棘坎坷,依然散发出清幽的暗香。身兼数职,多重角色,使郑耀的生活休闲时间少之又少,但他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通宵达旦的工作对他来说也已成为家常便饭。锲而不舍地探索、不懈努力地工作,终究回报他以优异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

  无私奉献,砥砺奋进谱华章

  郑耀回国后努力履行他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获得了来自学界和侨界等的高度评价与赞赏。2003年起郑耀应邀成为浙江省政协委员,他多次在科技政策和华侨政策方面提出提案。2006年关于发展浙江省空天科技的提案,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媒体评为当年的“精彩提案”之一。

  在学术方面,郑耀教授也是硕果累累压枝头。他长期致力于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技术简报奖和软件发行奖,2013年获得亚太计算力学学会授予的亚太计算力学学会计算力学奖。2008年任航空航天数值模拟与验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年任教育部新型飞行器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2013年被教育部聘为2013~2017年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郑耀教授现为美国航空航天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三个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亚太计算力学学会(APACM)执行理事、国际计算力学学会(IACM)理事、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ethods for Heat & Fluid Flow》、《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宇航学报》、《载人航天》、《计算力学学报》、《气体物理(理论与应用)》、《计算机辅助工程》等学报的副主编或编委。

  十多年游子,十多年创业,二十几年弹指一挥间。从回国后的白手起家,到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中心的成立,再到航空航天学院的筹建与发展,郑耀在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己。如今郑耀的事业已步入正轨,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在越过了一个又一个高峰之后,我们相信,郑耀必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个人职务:  中国侨联第九届委员  浙江省侨联第八、九届副主席  浙江省留联会常务副会长  浙江大学侨联主席  浙江大学留联会会长

  个人荣誉:  获“全国归侨侨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  获“浙江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  获“浙江省侨界十杰”荣誉称号  获“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类”  获“全国侨联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上一篇:陈志远
下一篇:郭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