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王 君

2014-09-16 17:11:21

  他是许多人眼中的“富二代”,依靠父辈积累的财富从小衣食无忧;他也是企业员工眼中的“创二代”,海外求学及创业经历使他成为一个有梦想、有经营理念的企业接班人。他,就是本期封面人物—— 新西兰绍兴同乡会副会长、绍兴仁昌纸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君。

王君:“创二代”的百年企业梦

文/ 刘 俊

王 君

  2012年,在新西兰留学、创业八年的王君回到家乡绍兴,进入由父亲创办的绍兴仁昌纸品有限公司。一进公司,王君就主动放弃在办公室安逸上班的环境,选择先到车间和员工们一起工作了一个多月。期间,他详细了解企业文化,收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我一直坚持一个理念,作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要对企业方方面面、各个环节了如指掌,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管理思维。”虽然进入公司才两年,王君就已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公司的发展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全年营业收入增加30%。

  海外求学“种”理想

  初见王君,清爽的衬衫打扮,精干却不失青春活力,特别是他那坚毅的眼神,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光从外表看很难想象得到,这位85后出生的小伙子如今正管理着绍兴最大的纸品企业。

  王君的嗓音略偏浑厚,且习惯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他的学识谈吐以及对经营管理上独到的看法见解又让人钦佩。他是一个小年轻,但却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小年轻。

王 君

  1987年,王君出生在绍兴一户商人家庭。父亲走南闯北做生意,小时候的王君还在上海生活了近十年。1995年,随着父亲生意版图的变化,王君回到绍兴。“我父亲小时候受‘文革’影响,没有太多的求学经历。创业经商后就把学习的重托全部交付到我手上,对我的学习也异常严格。”在王君的眼中,父亲从小对他都是严要求,不过也正是这份严格造就了王君现在坚毅的性格。

  2004年,刚刚高中毕业的王君选择到新西兰求学,主要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出国前,我就埋下了一颗要学习管理的种子。”王君表示,在海外求学专业的选择上,他和父亲一致认同学习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面对新西兰这个遥远的国度,王君从一开始的陌生,到后来慢慢的熟悉,融入到同学之间。到新西兰的第三个月,王君就用自己全部的生活费买了一辆二手车,开着车到新西兰各地游历,以增长见闻。

  由于到各地游历,经济上的难题就突显出来,王君并没有像其他“富二代”一样向父母伸手,而是选择自己到餐馆打工。在新西兰的一家餐馆里,王君主要的工作是洗盘子。“我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因为我知道这份工作对我而言做一天就少一天。”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工作态度,洗盘子的员工从一开始的三个人变成最后只留他一个人,工资也从8块纽币/小时涨到14块纽币/小时。这份不起眼的工作王君做了一年零7个月。

  人生导师“教”原则

  2007年1月份,王君大学毕业,他的第一选择并不是回国到家族企业工作,而是在新西兰寻找工作以取得绿卡。“当时我对工作的要求没有时间、薪资、地点的限制,只想给自己创造一个实践的平台。”“三无”要求的王君很快在新西兰找到了一份仓库保管员的工作。

王 君

  让王君最看中的不是这份工作本身,而是这家公司老板身上所具有的那份工作热情及态度。王君眼中的这个老板叫大卫,是一个台湾籍华人,14岁白手起家,18岁就拥有了自己的法拉利,等到23岁的时候他已经跻身福布斯新西兰前100位。

  在这家公司,王君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快速的学习能力很快就得到了大卫的认可。渐渐的,他与大卫的关系从员工变为朋友、兄弟。当了解到王君的家庭情况后,大卫非常不理解,他认为王君本可以选择更好的工作,但王君觉得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实践才是人生的第一步。

  通过自身的努力,王君的岗位从仓库保管员升到前台,最后成为公司亚洲采购部经理,并在大卫的帮助下成功拿到新西兰绿卡。

  “大卫是我创业途中的第一位正式老师,他对工作的态度、原则性培养等方面非常值得我学习。记得有一次在大卫家吃年夜饭,由于准备时间较长,晚饭7点45分才开始,当时大卫8点有个会议,有原则性的他只吃了15分钟就匆忙离开了。”王君与大卫接触的几年中,他深受大卫的影响,这也让现在的他每天定点到公司上班,对于处理工作的态度也坚持原则性。

  海外创业“强”基础

  生活中的王君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喜欢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新西兰学习、工作的几年中,毛利人、印度人、台湾人都喜欢这个小年轻的性格,纷纷与他成为很好的朋友。“其实出国前我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在国内的学校里也没有认真地学习英语,但在外面与朋友的交流中,我的英语进步非常迅速,也正是有了这群朋友让我在新西兰开始了创业历程。”拿到绿卡后,王君一边继续呆在大卫的公司工作,同时也积极谋划自己的创业之路。

  浙江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富二代”希望自主创业。浙江大学企业成长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越来越多的“富二代”希望能成就属于他们自己的创业梦想,拥有独立的创业经历。实际上,他们更希望成为“创二代”。在王君眼中,虽然自己没有直接参与上一辈的创业,但都见过父辈创业的艰辛,都知道“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于他这位海归“富二代”而言,自行创业是证明自己最好的选择。

  2008年,王君结合在新西兰工作多年的考察,筹备建立了新西兰帝国娱乐公司。2010年,这个目前新西兰最大的娱乐商城正式开业,为了配合企业的全方位发展,王君相继成立新西兰帝国贸易有限公司,依托浙江义乌、广东东莞等地的商品贸易平台,主要开展红酒、小商品的批发,这也为他正式回到绍兴接手家族企业的“教鞭”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归国内“促”改革

  2012年,按照父亲的安排和自己的人生规划,王君回到国内发展,正式进入家族企业绍兴仁昌纸品有限公司。当时回国正好是7月份,在那个最热的季节里,王君首先选择到工厂车间上班,“这一个月让我发现了企业发展的很多问题,企业员工年龄普遍偏高、工厂设备陈旧、规章制度不规范等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在上班的第一个月里,王君详细了解了各个流程,并对企业各个环节进行梳理,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企业发展规划。

王 君

2013年8月,王君(右)参加百色市与绍兴市侨商考察团投资合作座谈会

  “我们是别人眼中的‘富二代’,如何在家族企业中承担接力角色、如何接好企业转型发展这一棒、如何发挥一代人的作用……这些一直都是我在回归绍兴后考虑的主要问题,但作为一名管理者,首先应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好一份规划。”王君认真地表态。他按照自己一个月的观察了解情况,将自己对企业的发展规划与父亲及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讨。建立新的管理制度、通过投资改换机器等一条条详细的方案得到了父亲及长辈们的一致认可。

  当年,王君就投资3000多万元对企业老化的设备进行更新,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修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增强了企业发展的竞争力。2013年,仁昌纸品有限公司全年营业收入增加30%以上,王君给父母及长辈们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有责任的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在传承前辈精神的同时,不断创新,踏踏实实做好企业,用丰田、肯德基等百年品牌的模式延续企业的发展,真正承担起中国企业家应有的责任,做出自己的风格。”对于未来,王君希望把仁昌纸品企业延续下去,做成一块“百年老店”的招牌。

  为了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回国的几年间,王君又先后成立上海君盛酒业有限公司、上海宝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一个企业发展需要延续,必须具有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这样在某一行业遇到困境的同时,也能为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撑。”为了让现有资源得到长效发展,王君在上海购买了土地建立标准化厂房出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青春社团“显”活力

  浙江是侨务资源大省,全省现有归侨侨眷150多万人,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150多万人,分布于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各侨社侨团一直都是广大侨胞们的精神家园。绍兴虽然不是传统侨乡,在海外的社团也并不多,但有这样一个社团却非常有活力,那就是新西兰绍兴同乡会,因为这个社团的负责人大部分都是在新西兰留学的80后,他们思维活跃,做事效率极高,而王君就是这个社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说起成立这个社团,王君回忆,2012年新西兰浙江同乡会副会长、新西兰绍兴同乡会会长曾险在拜访绍兴市侨联时,说起了在新西兰绍兴籍侨胞、留学生的基本情况。绍兴市侨联听到这个消息,就希望曾险及王君等人在新西兰的绍兴人成立新西兰绍兴同乡会,从而更好地团结和服务在新西兰的绍兴籍侨胞和留学生。

  由于绍兴自古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有一批优秀的绍兴人才在新西兰求学、创业,听到绍兴市相关领导希望能够在新西兰组织成立一个有凝聚力的绍兴同乡会,王君就和曾险一起筹备新西兰绍兴同乡会

  2012年12月9日,新西兰绍兴同乡会成立大会在奥克兰市隆重举行。新西兰绍兴同乡会以“敦睦情谊、弘扬文化、促进交流、和谐发展”为创会宗旨,共同搭建“联络乡情友情,促进合作发展”的桥梁和平台,服务绍兴同乡,帮助在新西兰的绍兴新移民安居就业。

  同乡会成立以后,也为绍兴的国家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2012年,绍兴文理学院代表团出访新西兰进行学术交流,代表团到新西兰各个高校进行了考察。2013年,绍兴连花落代表团在新西兰国际会展中心演出。新西兰总理约翰•基等出席观看,并上台祝贺绍兴连花落演出成功。“绍兴莲花落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剧种之一,深受江浙、上海一带居民的喜爱,这是绍兴莲花落第一次到访新西兰,也是它走得最远的一次表演。”王君认为,绍兴莲花落艺术团走进新西兰,让新西兰更加了解了绍兴这座美丽的城市。

  二代转型“重”传承

  在当下中国,近一半的“富二代”不赞同父辈经营理念,特别是在民营企业发达的浙江,虽然大部分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希望子女接班,但他们的子女有的不情愿接过父辈手中的财富接力棒,有的也不适合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在社会偏见和企业接班的压力下,“民企二代”的成长不容乐观。

  老话说,富不过三代。千百年来,这已经成了众多财富家庭屡试不破的魔咒。而目前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富二代”并不愿循规蹈矩、完全按照父辈的路径继续走,而是想要寻求一些改变。这一方面与他们的教育背景、经历、兴趣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如今的经济政治形势已非当年可比,时代在变,治理企业的思路必须发生改变。

  作为一名成功转型的“创二代”,王君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比起“创一代”,“富二代”们普遍在阅历、经验、才干、意志等方面相对逊色。一旦庞大的财富帝国传向下一代,仅压力一项就能压垮一部分有责任感但能力不足者;而对于部分责任感缺失的“二代”,唾手可得的巨额财富更像是一剂毒药。

  对于企业传承而言,“二代”是关键,但当下很多“富二代”并不适合家族企业的发展。“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会安排子女学习管理专业,但我认为工作最大的快乐就是借助自己的兴趣去赚钱,如果你不喜欢这份工作而非要工作的话,往往会带来负面效果。”王君觉得,如果一个“富二代”并不适合企业的发展,就应该将家族企业依托与职业经理人,这样不仅能很好地延续企业的良性发展,更能让“富二代”转型成为其他行业的“创二代”。

  后 记:

  得知此次封面人物的采访对象是一位85后的侨商,这让记者非常惊讶。待见到王君本人时,他的丰富经历、睿智头脑和幽默言语又不得不让人有些佩服。这位经历精彩人生的“富二代”俨然已经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二代”。

  王君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幅字——成就员工之心永不改变。在他回到家族企业工作的两年中,公司产值每年递增30%,员工的工资也翻倍了。这个年轻的管理者受到了公司上下300多位员工的一致肯定。用王君自己的话说,企业要发展首先就要依靠员工,成就员工也就成就了自己。

  作为一名85后,这也是目前《钱江侨音》杂志封面人物中最年轻的侨商,他成功地从一名“富二代”转型为“创二代”,并且以打造“百年企业”为目标不断前进。我们相信,在今后的《钱江侨音》杂志上,将会有更多的“创二代”显露锋芒,他们也必将成为浙江民营经济的新生力量。

上一篇:陈小贤
下一篇:林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