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向世界展现浙江•侨浙好地方㊿  浙南民俗博物馆:一家民间老物件的宝藏地

2021-05-08 10:19:00

浙江

七山一水二分田

青山绿水勾勒出水墨江南

人文荟萃孕育出璀璨文化

也诞生了

“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

的浙江精神。

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旨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是侨联组织整合社会资源、推进优势互补、合力开展海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目前,浙江共有22家“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44家“浙江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从3月17日起,浙江省侨联继续推出特别策划——“向世界展现浙江·侨浙好地方”系列报道,用小视频、照片、文字等多形式展示这些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今天,小编带你一起找找“民间博物馆”里的旧时光!

浙南民俗博物馆

浙南民俗博物馆坐落于文成县铜铃山镇下垟村,是旅欧华侨李存华与旅法华侨吴建荣一起联系旅欧华侨集资合股,收藏了许多民间老物件,传承浙南地区的民俗文化而创办的。该馆占地面积五亩,建筑面积三千二百八十平方米,是一座三层楼的四合院建筑,与功能性场所形成融合,室内外空间自然过渡。室外空间宽敞,与建筑成三比一的比例。一年多来,文成电视台、温州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新华卫视、人民网、今日文成、温州日报、腾讯、百度的今日头条、欧洲华人新闻网、美国侨网报等媒体相继对本馆进行了报导,并被授予“文成县海外青少年教育基地”、“温州市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温州市退离休干部党员活动共享基地”。

向世界展现浙江•侨浙好地方㊿  浙南民俗博物馆:一家民间老物件的宝藏地

民俗博物馆,展示的是民间传统文化,如传统生产、传统加工、传统礼仪等。馆内以大量的实物和相当篇幅的文字说明相配合,把民俗文化的内涵融合其间,可以从中体验传统农耕生产、传统加工、传统烧吃、传统娱乐、传统婚嫁等,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把优秀部分发扬光大。馆内收藏了浙南地区民间老物件四千多件(套),小到几克重的饰品,大到几千斤重的油车石碾,包含了人民群众吃、住、行、穿、用等方面的内容,门类齐全,种类多样,初步形成了规模收藏。很多展品,独具创造性,体现民间特色,可让游客发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博物馆室内分为生产、运输、加工、烧吃、吃饭、洗洁、睡觉、喝茶、读书、结婚、会客、健乐、发明、工艺、钱币、生活用品等十六个展厅,外加欧洲工艺厅和书画厅,展示了社会民俗,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中的实物四千两百余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专题博物馆。

向世界展现浙江•侨浙好地方㊿  浙南民俗博物馆:一家民间老物件的宝藏地

生产。生产厅内展现了劳动人民为了提高农作、狩猎、畜牧等劳作活动效率而发明的各种工具。例如,蓑衣、脚踏水车、手摇水车、犁、钞、耙、擂轴、田踏、打稻桶、老式播种机、锄头、草挖、松明篮等,大部分物件都在现代文明中渐渐隐去身影。

向世界展现浙江•侨浙好地方㊿  浙南民俗博物馆:一家民间老物件的宝藏地

运输。运输最早从头顶、肩挑、手提等原始方式慢慢演变为车、船,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然而,现在回头望去,以前的运输工具依然可以看出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馆内展示了独轮车、独木舟、小河船、纤背等运输用具。

加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需要经过筛谷、榨油、晒盐、酿酒、制茶等加工方式来实现。而人类发展中的衣食住行也离不开加工。加工展厅内展示了米床、米筛、石碓、水碓、油车、草席机、风扇、榨蔗机、木匠及金银匠、铁匠工具、揉茶机、烧酒具等上百样与生产息息相关的工具。

烧吃。舌尖上的中国如何发展起来,当然离不开炊具和灶具的一步步更新。该厅集中展现了浙南农村厨房用具,含土灶、爪篱、打火刀、热菜架、肉祚、风炉、火罇、竹饭篮、量米斗、茶焙等。

向世界展现浙江•侨浙好地方㊿  浙南民俗博物馆:一家民间老物件的宝藏地

展馆内还有吃饭、洗洁、睡觉、喝茶、读书、结婚、会客、健乐等日常及娱乐活动会用到的物品展示,含镶贝太师椅、脸盆架、案柜、梳妆台、洞床、椅轿、捕蚤笼、茶壶、花轿、龙舟、麻将等。其中尤以古时的洞床最为震撼,整体工艺精益求精。

向世界展现浙江•侨浙好地方㊿  浙南民俗博物馆:一家民间老物件的宝藏地

博物馆还设有发明展厅和工艺厅,为大家呈现了造纸中所需要使用的工具、活字印刷盘、火药制造工具等,以及瓯塑、瓯绣、彩石镶嵌、青田石雕、古佛像等工艺品。另有钱俗厅为广大群众展现了中国货币的发展演变。

向世界展现浙江•侨浙好地方㊿  浙南民俗博物馆:一家民间老物件的宝藏地

欧洲展厅。在浙南民俗博物馆里,还有一个特别展厅和一个特别专柜,展示的是文成县周壤镇的一位旅法华侨杨秀华女士从欧洲带回的工艺品和书籍杂志,特别引人注目。杨秀华女士,文成县周壤镇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国,在法国做服装生意。中国人到欧洲,看到一切都是新奇的,特别欧洲的工艺品,形状各异,做工精致,都想买一点带回国。慢慢的就养成了收藏欧洲工艺品的习惯。三十多年,共收藏了五百多件工艺品,包括钟表、画、装饰品、日常用品等,分批打包运回国。二0一五年的一天,杨女士在一家书店里发现了一张一八二三年法国版的中国地图,该图幅员辽阔,包罗了蒙古、朝韩和远东地区的一大片,特别是看到冲绳和钓鱼岛在中国红线内,心里一阵激动,日本人说钓鱼岛是日本的,法国人都承认是中国的,这就是铁证。立即就想把它买下来,可店里说这是陈列品,不出售的。这可急坏了杨女士,这是解决钓鱼岛纷争的铁证,最后她想方设法买下了这张中国地图。在杨女士所在的法国南部,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保留大批一百年前的杂志。里边有很多内容都是报导中国清末时期的内容,有慈禧、李鸿章、孙中山等人的照片。杨女士从住家出发,驱车600多公里,和这位外国老人交涉,想收藏这批杂志。可老人却固执得很,坚决不卖。杨女士就软磨硬泡,最后老人终于转让给了杨女士。民俗博物馆建成了,杨女士就把自己收藏的五百件小工艺品,几十本法国杂志及大清中期的中国版图全部捐献出来,让游人欣赏一下西欧文化。所以,民俗博物馆里就有了一个欧洲展厅。

供稿 茅璐婷、章临曦、陈倩倩

上一篇:不打疫苗出行将受限?不让坐飞机、高铁?多部门回应
下一篇:5月下旬开始接种!“春苗行动”近期将在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