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追梦中华·百年赤子心(3)丨邵逸夫:报效桑梓为家国

2021-07-30 10:36:00

追梦中华·百年赤子心(3)丨邵逸夫:报效桑梓为家国

他悲壮的一生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就像永远不会泯灭的星星一样。

本文首发于《浙商·侨音》第八期,记者章临曦采写

全文约 2066 字,细读大约需要 16 分钟

追梦中华·百年赤子心(3)丨邵逸夫:报效桑梓为家国

几道弯,几段扶梯,《浙商·侨音》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邵逸夫医院的一处走廊。走廊不长,窗外隐约可见树影丛丛。此时正值上午十点半,医院门诊楼里人群熙攘,然而这处走廊却如自带屏障,将喧嚷都隔绝其外。

工作人员刷卡推开走廊尽头的一扇木门,窄窄一道回廊出现在眼前。几幅油画列于墙上,光影幽暗,空气的气味都变得有些沉郁。一进门,记者就注意到了此行的主要目标人物——邵逸夫先生眼中微带笑意,端坐油画框中,隔着时光与我们相望。

追梦中华·百年赤子心(3)丨邵逸夫:报效桑梓为家国

作为“宁波帮”元老,邵逸夫庞大的公益地图中,浙江是特别的。他把“为中国老百姓办得最好的医院”——邵逸夫医院建在了浙江;前前后后去了6次镇海老家,高兴地说着宁波方言,吃着奉化芋头;7次向浙江大学捐赠,受捐设施建筑面积共计87642平方米……为富且仁,兼济天下;情系故乡,报效桑梓,这就是来自浙江的邵逸夫最确切的注脚。

把心目中的医院送给家乡

“娱乐大亨”“传奇人物”“慈善大家”……互联网给邵逸夫安了颇多头衔。的确,从一个“走基层”的跑腿到娱乐大亨,邵逸夫的传奇人生直到如今都还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他是影像、照片,是自己所在某座教学楼的名字,或是一篇文字。

但在有些人眼里,他是个有着表情、动作的活生生的人物。如今,人虽故去,音容长留。

原浙江医科大学校长郑树就是其中一位。“1985年,他和方逸华女士一起来杭州旅游。在浙江医科大学,我第一次见到了他。”郑树回忆道,“我当时是校长,向他介绍了浙江医科大学的情况。他很高兴,对我说,要把心目中的医院送给杭州。”

听了这话,郑树喜忧参半。“按照邵逸夫先生的想法,这座将要建成的医院会引进美国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医疗技术,这对内地医学的发展非常有帮助。但是,当时内地医疗条件较差,管理经验落后,急诊医学、社会医学等现代医学刚刚起步,浙江的医院、医疗条件能达到他的要求吗?”事实证明,她多虑了。因为邵逸夫认为,浙江是自己的家乡,心中的这家医院就要建在杭州。

“邵医”模式落地杭州

在见到郑树之前,邵逸夫对这家“心目中的医院”已经考量许久。他把它形容为一个美丽的“医疗梦”:建造一所技术一流、管理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的公立医院。1994年,这个“医疗梦”在杭州落地生根。

圆梦无坦途。郑树给记者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她跟当时的浙医二院院长吴金民一起在广州火车站坐火车,去香港拜访邵先生,商讨建院事宜。但赶到的时候火车已经启动了,她拼命追赶缓缓启动的火车,大声地呼喊,还跳上了车挡住车门。工作人员被她的呼声和动作惊动,让火车停了下来,两人才终于上了车。郑树感慨道:“差一点就错过了,就像邵逸夫医院最初筹建的情形。好像是冥冥中有一只手在调动乾坤,在最关键的节点上,让我们赶上了这班车。”

这一趟在当时不算便利的旅途中,郑树与吴金民还特地给邵逸夫带去了宁波奉化的芋头。“他看到芋艿头很高兴,思乡之情敦促他马上就给美方打了电话,由我们三方来落实这件事。”郑树回忆,“我与邵逸夫先生总共见了十次面。他所说的话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我把医院交给你们了’。后来,建院的过程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一直都在鼓励大家:不要忘记先生的托付。”

1991年,郑树收到了两张香港华侨银行寄出的支票。1994年,按照邵逸夫先生在国内建设现代化医院的思路,邵逸夫医院开启了建设、发展、壮大的征途。“门诊不输液”“全院不加床”“一人一诊室”“无痛医院”……在邵逸夫的全力推动下,参照美国的医院管理模式,结合中国国情,以国际化的视野和众多创新引起业界瞩目的“邵医模式”,最终落地杭州。

兼济天下,情系一方百姓福祉

邵逸夫对家乡满怀深情,前前后后去过宁波6次。去的时候,他特地穿了传统的唐装,说着地道的宁波话。故乡于他而言,是从心底延展出来的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邵逸夫在浙江捐资超过2.6亿港元;20多年来共向祖国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邵氏慈善基金的发放,不是零打碎敲的捐款方式,而是在特定的范围内将钱用于最关键的地方。而他认为“最关键的地方”,就是祖国的医疗和教育事业,能培养人才、有利于一方百姓福祉的重要事件。

秉持着这份信念,邵逸夫给故乡和祖国都留下了巨额的医疗、教育财富。他在2002年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被称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邵逸夫奖’的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范畴更广阔,要为新世纪的人类带来更好的健康和更高的生活素质,弥补了‘诺贝尔奖’的不足,两者关系是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除了医疗、教育,邵逸夫还心系祖国的文化遗产。在改革开放初期,他斥巨资为莫高窟、榆林窟和西千佛洞三处石窟的560余个洞窟安装了铝合金门,为莫高窟100余个洞窟安装了用于保护壁画的玻璃屏风约2500平方米。这些保护设施减少了风沙和人为因素对壁画的破坏,对敦煌石窟的保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邵逸夫的爱国之情、为国之志,人们将铭记在心。而如何定义这位传奇人物,任他人众说纷纭,但也许,他的自我总结更为准确——“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来源《浙商·侨音》第8期

上一篇:浙江省侨联副主席杨宝庆捐款500万元支持河南省水灾后重建
下一篇:新刊推荐|南慧控股:一家红船边的侨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