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飘洋过海创新业——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华侨华人在海外创业纪实

2008-11-24 10:52:12

飘洋过海创新业——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华侨华人在海外创业纪实

徐忠友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全国海域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其中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全国首位。浩瀚无垠的东海,长期孕育了浙江人一种开阔外向的心态和敢在大海大洋中搏击的弄潮儿精神。民间有“挡不住的浙江潮,难不倒的浙江人”之说。早在300多年前,浙江青田人就穿过蒙古大草原,到俄罗斯卖青田石雕和茶叶;接着又跨过西伯利亚大冰川,到西欧做生意;最后还将产品销往美洲。在清代末年,浙江宁波有一批人就来到当时刚在“小渔村”基础上扩建起来的“小上海”经商或搞建设。不久,“闯上海”的宁波人就达到40多万,约占上海居民的三分之一。到20世纪30年代,赴沪“淘金”的宁波人更是高达百万之巨,在十里洋场就拥有“宁波一条街”,上海因此成了宁波人的“第二故乡”。“宁波帮”这一特殊群体也渐渐在上海形成,并日益壮大,他们依托上海这一大本营,不断向国外其他地方辐射,有的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中东和欧洲做生意,并涌现出了吴锦堂、张尊三、胡嘉烈等一批海外“宁波帮”的杰出人物。还有一批“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也走出国门做生意或侨居。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近30年关上国门或略开国门的情况,使我国对外交流的范围比较小,与我国交往比较密切的国家主要是朝鲜、巴基斯坦、老挝、柬埔寨、坦桑尼亚、赞比亚等一些亚非拉国家。特别是在十年“文革”期间,对外交往就更加困难,严峻的时候几几乎就是闭关锁国了。谁有海外关系,说不定就会大祸临头。谁与外国人接触,就有可能被打成“特务”或挂上“里通外国”的罪名。所以那个时候,一般老百姓连出国探亲都不允许,要想出国创业或定居是不可想象的。直到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成功,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我国的对外交往才开始扩大。当然,对普通群众走出国门创业或定居还是有难度的。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国门才快速打开,而且范围越来越大,随之便形成了一次新的“出国潮”,我省丽水、温州、宁波等地一大批有海外关系、有出国创业愿望、有一技之长的中青年人,飘洋过海到外国工作和生活。其中有的去开餐馆,靠“一把菜刀”打天下;有的是去做生意的,以“一双皮鞋”赚大钱;也有的是继承先辈的产业,或靠自己的知识与技艺闯世界。目前,在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都有浙江籍华侨,人数达100多万人,并建立了100多个华商会、和平统一促进会、同乡会、华侨华人协会等所在国的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可以说从美国的华盛顿到澳大利亚的悉尼,从南非的好望角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到处都有浙江籍华侨的身影,所以民间也有一句新谚:“有鸟能飞过的地方,就有浙江人去。”在这批新一代的浙江籍华侨中,有一些人经过几十年的打拼,不但事业有成,而且还成为当地的侨领。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及省委统战部、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和省海外联谊会、省侨联等部门和组织,都与这些侨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方面多方支持他们在海内外创业,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爱乡热情。他们在很好融入所在国社会,创造新的事业的同时,仍不忘自己的祖国和故乡,并采取多种形式,报效自己的祖国和父老乡亲,成为新一代的“海外赤子”。在这里,我们向读者介绍比较出色的几位浙江籍侨领。

  爱国爱乡的法国侨领卓旭光

  卓旭光本是出生在我国著名侨乡——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镇的一位优秀青年,他18岁入党,20岁就担任了温溪区(现为温溪镇)的团委书记。因领导能力强,22岁又被提拔为青田县东岸乡党委书记兼乡长。上世纪80年代末,在法国定居且已90高龄的祖父提出了要他到法国继承祖业的要求。因他的父母等家人大部分都在法国,且一再要求他去,经有关部门批准他便前往巴黎。

  1990年以前,巴黎的纺织品经营一直是犹太人在搞批发,卓旭光到法国经商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查,决定与犹太人竞争纺织品经营业务,就挂出了“巴黎欧洲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的牌子,与其他4位最早经营纺织品的中国同胞一起,开始艰苦创业,成为在巴黎经营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批发业务的奠基者。从1990年至今,这支最初只有5人的队伍,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000多家纺织品批发企业,遍布巴黎许多地区,并打破了犹太人在法纺织品经营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18年来,他们让中国特别是浙江绍兴的纺织品源源不断地集中到了这些地区,又源源不断地由各国客商转卖到世界各地,也让大笔外汇回流服务于祖国的建设。

  2003年6月,他多方奔走,发起成立了拥有600多位中青年华商会员的法国华商会,并出任会长。同时还担任了法国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会长和浙江省政协华侨委员。

  卓旭光富了不忘祖国,不忘故乡,在他的心中流淌着一股浓厚的爱国热情。2008年4月6日,当北京奥运会圣火在英国伦敦传递时,有少数藏独分子蓄意破坏,并扬言要在第五站巴黎传递圣火时搞更大的破坏。卓旭光闻讯后,立即和他领导的法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华商会的副会长及主要成员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会后就组织我国在法的爱国人士、留学生、华侨华人等数千人,于4月7日上街保护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与藏独分子开展了面对面的斗争,有力支持了北京奥运圣火在巴黎的传递。

  能文能商的西班牙侨领徐松华

  在西班牙华人社会所开展的各种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徐松华这位浙江籍爱国侨领的活跃身影。徐松华1948年出生于我省一户务农的华侨世家。因父亲出国,十岁的徐松华就在慈母的严教下成长。他勤奋俭朴,品学兼优。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被推荐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习。

  1984年徐松华借改革开放之机智来到葡萄牙,开始了海外游子的艰辛创业。他最初从摆地摊的小贩做起,积累起一笔原始资金。1985年他与亲友合股开办了一家“乐园饭店”,并主动在厨房里做洗碗工。因未办妥居留,只好在1986年移居西班牙,并于1989年在马德里开设了“京园酒家”。随着资产的不断增加,后来,他又开设了“中贸公司”,下设“东方商场”,专门经营东方食品,并开办了“东方书店”,专门经销中国图书。

  1988年,徐松华参加了当时全西班牙华人社会唯一的社团——华侨华人协会。由于他热心为侨团服务,当年就当选为理事,1991年任副秘书长,1993年起连任副会长兼秘书长,1998年出任首席副会长,后又担任会长和名誉主席。他根据西班牙华人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把“维护华人社会的安定团结,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作为协会的主要工作,得到了全体同仁的支持,也得到欧洲各国兄弟侨团和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的肯定与支持。在协会所发起组织的一系列重要活动中,他无不全身心地投入,尽心尽力,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骨干作用。

  1996年,一位华侨在马德里市的西班牙广场为反抗几个非洲籍流氓的抢劫而惨遭杀害,华侨华人协会在西班牙广场组织华侨集会抗议活动。徐松华在集会上发表了即席演讲,向市政当局提出了严惩凶犯、维护安定的社会秩序和保护华侨华人人身安全的正当要求,当地电视台和报纸都派了记者前来采访、报道,使此事得到了西班牙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徐松华十分热心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西交流。为了帮助提高华侨华裔子弟的中文母语教育水平,徐松华和同仁一起创办了马德里华侨华人中文学校,并向国务院侨办联系索要中文教材,帮助学校解决了教材的困难。1995年,华侨华人协会创办《欧洲华声报》,徐松华担任了该报的总编辑。在国外,用业余时间,尽义务地白手起家办一份中文报纸,其艰辛是很难想象的。这份报纸坚持“爱国护侨”,坚持正气,发挥了华侨华人忠实喉舌的作用,在欧洲华人社会中引起了巨大反响。1998年,该报改名《华新报》,由徐松华继续担任总编。

  徐松华深深懂得祖国和华侨地位的关系,因此十分关注祖国的建设和统一大业。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活动,他早在半年之前就与协会的其他负责人进行了周密的策划,从场地选择、搭台布置到大会程序的安排等一系列会务组织工作,基本上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这次大会破天荒地安排在马德里市中心的西班牙广场举行,到会人数之多,气氛之热烈,在西班牙以至全欧洲的华人社会都为罕见。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当晚,徐松华就联系其它侨团,写出了抗议书,并身体力行,及时有序地组织了千名华侨华人在美驻西班牙大使馆前的抗议示威活动。接着,又带领300余名侨胞参加在西班牙国会门口的反战示威活动。

  2000年6月,徐松华创办并当选了西班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热情接待过胡锦涛、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访西。同时,他还担任了浙江省政协委员。

  当选意大利议员第一人的侨领季志海

  1997年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次给予外国移民被选举权的市级议会选举,浙江籍华侨季志海成功地当选了意大利弗利市的外籍议员。他的成功当选,不但开了意大利议员选举的先河,在全欧洲也属先例。在随后的接连两届选举中,他又连续两度重新当选。作为意大利华侨当选议员第一人,季志海成为海外华人融入主流、积极参政的榜样。

  季志海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离开浙江来到遥远的亚平宁半岛的。他凭着坚韧的毅力,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努力,于1989年考取了意大利商业经理人资格,并开始走上了独立创业经商的道路。在经商的同时,季志海也非常热心社会活动,特别是能够促进中意友谊的事。他曾多次在意大利举办中意文化交流活动,为开展民间外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做了大量实际而又广泛的工作。

  作为浙江省政协华侨委员,他积极推进浙江省与意大利多个行政大区政府及议会建立了友好经贸、文化往来关系,多次率意大利各级议员和有关政府代表访问浙江,促进双边友好。前几年,他还曾经引导两位意大利外交部的官员来到浙江一些市县访问。两位外交官用他们自己的工资分别在浙江安吉、开化两地无偿捐赠建校助学,这件事在中、意两国都传为美谈。

  1999年,季志海当选为意大利华侨华人友好协商会第一届主席。这个协商会是在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主要领导的倡导和支持下成立的意大利全国性的华侨华人社团,季志海感谢同胞们的信任,也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他以广大华侨华人的共同利益为重,热心诚恳地为大家办实事、做贡献。他的作风和品格,得到了广大侨胞的好评。

  2003年,中国抗“非典”形势严峻,也波及到远在意大利的华人的生意与生活。季志海及时通过中国驻意使馆、总领事馆向各侨团发出倡议,请大家通过一些具体措施,配合祖国人民共抗“非典”,并消除意大利老百姓对旅意华人在“非典”问题上的误解。同时,友好协商会还召开了有意大利卫生部门主要官员、当地政府、党派书记以及各级议员、各级官员代表和中国驻意大利总领事以及各大媒体参加的“抗非典”大型新闻发布会,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季志海的奉献,特别是他开展“民间外交”促进中意友好的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他曾多次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国务院原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在会见他时,叮咛他“一定要为祖国争光”;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在接见外宾代表团时,称赞季志海为“浙江的好儿子、好青年、好榜样”。 

  乐于助人的法属圭亚那侨领郭胜华

  1955年12月,郭胜华出生在青田县石溪乡。他家为华侨世家,其祖父于二战前远涉重洋,去了欧洲许多国家,二战后去了南美大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地处南美洲一隅的法属海外省圭亚那,倒是风平浪静。郭胜华的祖父便就在此地的省会卡宴市安顿下来,他在卡宴市的一个街区开了家钟表店,以修理钟表为生。上世纪60年代初期,郭胜华的父亲前往卡宴市,不幸在两个多月后,郭胜华的祖父就去世了。郭父在经营钟表店的基础上兼营照相业务,为了成为父亲的帮手,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家务农的郭胜华离开青田老家前往卡宴市。

  郭胜华先生抵达卡宴市后不久,就学会了修理钟表和给人拍照两门手艺,但他并没有满足于这种现状。因为他知道,光凭修理钟表和拍照相是创不了大业的。他当时白天在父亲的店里干活,晚上就跑到街上去了解市场行情。看来看去还真让他看出了名堂,因当年法圭百货奇缺。由法国人和犹太人经营的百货业,由于货源大多是从欧美国家进口的,故而价格昂贵。而在此地的中国广东人则大多经营食品业,对百货业因隔行如隔山,不敢问津。郭胜华和父亲商讨经营中国百货业,其父觉得不能大意。1981年在郭胜华的坚持下,他们开始转行,在卡宴开下了第一家经营中国百货的友谊百货商场。

  经营中国百货业,让郭胜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一次出售电饭煲,当地人排着长龙,得挑灯夜战。货源供不应求时,就先收钱发一张纸,然后第二天再拿纸来换电饭煲。还有电风扇、自行车等等,皆以价廉物美的优势,迅速占领了法圭的百货市场。

  郭胜华成功后,陆续将家乡的亲朋好友一批批带到法属圭亚那,安排他们工作,或借钱替他们开店铺。在法圭的青田人,以及郭家金华和温州的亲戚等,至今已达千余人,并建成400多家商店,占据了当地70%的市场。他们在法圭立足的源头,均是从郭家延伸过来的。他们大多经营百货业,在创业之初,每一个人都得到过郭胜华的帮助。 

  由于郭胜华爱国爱乡,乐于助人,他当选了法属圭亚那江浙沪同乡会会长。多年来,郭胜华还热心为家乡的建设事业投资和为四川抗震救灾捐款,并在2007年设立2000万的教育基金。作为浙江省政协华侨委员,他十分关心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先后向浙江省政协提交了许多提案,被人们称为“提案大王”。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统战部

上一篇:林东、郭羽荣获“浙江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下一篇:金华市侨联情系“三农”,开展送医送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