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从出国讨生活到回乡再创业 老华侨眼中的桑梓巨变

2018-09-19 16:57:58

38年前,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已是而立之年的郑明演追随父兄的脚步,漂洋过海,去往意大利谋生;17年后,他将自己努力打拼下的事业交给子女,回到老家枫岭安度晚年。从打工者到创业者,再到叶落归根,他的故事是40多年来瑞安很多华侨的缩影。

提起枫岭,很多人的印象就是这里有很多华侨。但在40年多前,这里只是地处偏远的瑞安西部山沟沟,村民生活条件艰苦,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农,或者卖番薯干、柴火,想要卖个好价钱得走到高楼镇,清晨出门,天黑才回到家。1958年,郑明演的父亲出国谋生,是当地较早的一批华侨,后来郑明演的哥哥也到了海外。从出国讨生活到回乡再创业 老华侨眼中的桑梓巨变

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已是3个孩子父亲的郑明演,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咬咬牙,离开妻子、孩子,来到父亲所在的意大利。“当年我出国前,一个月工资有45元,已经算是不错了。但枫岭实在是太偏僻了,连一条好一点的路都没有,去趟瑞安城关,要两三天时间。”郑明演说,如果不走出去,人就被“困”在里面了。

初到异国他乡,没有什么特长的郑明演,替人打工做皮包,边学边干,虽然辛苦,每天工作时间也长,好在收入不错,每月工资折合成人民币有2500元,这在国内可是个大数目,除去开销,每个月能存下不少钱,还能给家里寄一些。

“刚到意大利那会,一起打工的老乡每个月最少也有1500元人民币,缝皮包或者到餐馆打工,是当时比较常见的工作。”郑明演说,他算是比较幸运的,有父亲和兄长们在身边,他做皮包工干了3年,后来自己单独出去做了一年,存下一些钱,将孩子和老婆接出国。到了第5年,郑明演办起了中餐馆,真正开始创业。

1987年,郑明演的中餐馆生意挺红火,也挣了一些钱。在踏出国门7年后,他第一次回国探亲。

这一次回国,郑明演惊喜地发现,家乡变了,瑞安从“县”变成了“市”,市区到高楼之间有了班车,去老家枫岭也不用走山路,已经有一条石子路,虽然不太平整,但至少拖拉机能开进去。到了上世纪90年代,郑明演回国的频率高了,隔几年就会回来一趟。“每一次回乡,都觉得瑞安在不断变化。2000年,通往枫岭的石子路修成水泥路,从枫岭到高楼、市区,只要有车,也就个把小时的车程。”郑明演说。

家乡的变化,其实也离不开在外华侨的拳拳爱心与支持。在枫岭,不少道路、桥梁的修建都有华侨的捐资,像郑明演和其父兄,就为当地公益建设出钱出力,目前捐款总数达80多万元。从出国讨生活到回乡再创业 老华侨眼中的桑梓巨变看到家乡的巨变,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郑明演想回国发展的心思越来越强烈。看着孩子已经成年,虽然自己的年纪还不算大,仍能在事业上拼搏,但他更愿意回老家,因为这里有熟悉的朋友、熟悉的环境和越变越好的生活。1997年之后,郑明演将事业交给了孩子,回到枫岭生活。与此同时,他的大儿子也看中国内市场,回到国内办起了旅馆,如今大儿子一家都在南宁发展。从出国讨生活到回乡再创业 老华侨眼中的桑梓巨变“早年,我们是因为生活所迫,没办法才出国谋生,现在如果纯粹是去打工,估计年轻人不太愿意出去了,国内就有很多工作的机会。像我这样年纪的华侨,基本上都想着回老家养老了。”郑明演说,这些年在国内住习惯了,高铁、飞机很方便,他时常去南宁大儿子家看看,自己曾经创业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反而很少再去。“除了是孙子、孙女结婚这样的大事,否则我就不去意大利了,坐飞机十几个小时太累了。在国内,我倒经常去其他地方走走看看。”他笑着说。

延伸阅读:侨乡瑞安

瑞安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的重点侨乡之一,瑞安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源远流长,有史可追溯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瑞安侨情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华侨人数众多、分布广泛。据2014年侨情调查统计,目前有16万多名瑞籍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以欧洲为主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留学人员5000多人,国内归侨侨眷12万多人;二:侨团侨领多、社会影响广。瑞安籍侨胞在各类海外侨团中担任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以上职位的有2000多人。侨团活动已由传统的联谊、互助转向商贸、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影响力越来越大;三:华侨贡献大、支持家乡建设热情高。瑞安海外侨胞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侨力助村”、“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敬老助学扶残、修路筑桥建亭,总有海外侨胞报效桑梓的实际行动。四:参政议政热情高。全国两会乃至其他省市、瑞安两会现场,活跃着瑞籍华侨华人的身影,积极建言献策。五:新侨崛起,后劲凸显。改革开放以后,瑞安从事对外贸易人数剧增,出国留学人员逐年增加,其中很多人在居住国商界、科技界有所建树,融入当地的社会能力比较高。

上一篇:德国瑞籍侨领金宗存捐款马屿“林妹妹”
下一篇:特别报道:回望故乡 侨见蝶变|颜玲富:“小蚂蚁”汇聚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