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读陈嘉庚

2008-09-11 12:41:20

读陈嘉庚周添成

  几年前,央视播放大型电视记录片《陈嘉庚》,我因病住院,竟与它失之交臂,在感到遗憾这时,收到母校集美中学校友会寄送的林志远著的电视剧本《陈嘉庚》(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出版),让我补上了一课。

  陈嘉庚先生是一个伟人。他的一生丰富多彩,要写好他的传记,谈何容易!可是,读完这本电视剧本,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陈嘉庚,我向他走过去,走得很近很近。我原本对他既熟悉又陌生,这回似乎进行一次再认识。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陈嘉庚”这三个字在海外华侨社会里如雷贯耳,说得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翻开剧本,陈嘉庚先生登高一呼,组织南侨总会,发动侨胞抗日救亡,捐款捐药;组建机工队,支援抗日运输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我的孩提时代是在马来西亚(当时称马来亚)度过的,耳闻目睹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比如,我看见海外侨胞义愤填膺地抵制日货,焚烧日货,我听到过华校老师声泪俱下地控诉日帝侵吞我国土,我捐过款,卖过爱国花,我唱过抗日歌曲,喊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抗战胜利后,我到新加坡参观过陈嘉庚领导侨胞抗日救亡的“怡和轩俱乐部”。“怡和轩俱乐部”始建于1895年,原先只是新加坡华侨名流吃喝玩乐的场所,1923陈嘉庚接任该俱乐部经理,如同当年父亲企业一样,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使之成为无党无派、关心民族与国家、热心社会公益的组织。剧本中提到怡和轩俱乐部二楼图书馆,我于1952年就曾在里面翻阅过报纸。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回国深造,就读于陈嘉庚于1918年创办的集美中学,有幸一睹伟人的风采。诚如剧本所述,66岁高龄的陈嘉庚移交自己的企业,告别妻子儿女回国定居,专事办学。在集美学村里,我们经常看到校主的身影。他拄着拐杖巡视工地,遇上在劳动的工友,他会驻足问寒暖。他对我们侨生关怀备至,我们不仅不用缴学杂费,生活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金。记得我初到集美已是11月份了,天气很冷,一到校就领到校主发放的衣被,让我温暖过冬。逢年过节,组织出外旅游,文艺演出,加餐发红包,使得每个侨生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们还有机会聆听他老人家的报告。校主作报告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身体健朗,精神矍铄,从来都是站着作报告,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他见多识广,报告的内容十分丰富。巧得很,以后我又考进了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剧本中出现的照片资料,对我来说,犹如故友重逢,那么熟悉。集美学村与厦门大学内的一幢幢楼房,我不知来往穿梭过多少次。名人如孙炳炎与林惠祥与我都有过交往,孙炳炎先生是集美校友、著名新加坡侨领,我在杭州接待过他;林惠祥先生系新加坡归侨、著名人类学家,我聆听过他的教诲……正因为我有这些经历,读起这本剧本来,感到特别亲切感人。

  陈嘉庚先生为人刚正不阿,富有正义感,办事大公无私,泾渭分明,剧本作了真实的描述,让人深受教育。这里仅举二例以说明。例一,1937年“七七事件”以后,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的情势下,国内一股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投降势力,不断地散布“和谈”的言论,1938年10月28日,作为国民党参政员的陈嘉庚从新加坡给当时正在召开的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拍去一个“电报提案”。提案全文:“在敌寇未退出国土以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以汉奸国贼论”(后电文简缩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体现了陈嘉庚先生公忠体国、疾恶如仇的爱国精神,邹韬奋先生誉之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例二,陈嘉庚是华侨领袖,他侨居东南亚的新加坡,而东南亚地区是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方,广大侨胞具有爱国传统,是祖(籍)国革命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国内的各种力量,包括革命的与反动的,进步的与保守的势力,都竞相向他招手,争取他的支持。凡是看过他写的《南侨回忆录》的人,都知道,陈嘉庚先是带领南侨回国慰问团到重庆与西安等地,亲眼看到国民党官员的腐败与民不聊生,以后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却亲眼看到那里的军民同甘共苦,万众一心,抗日情绪高,民主气氛浓,他非常高兴地说:延安比西安好。不管蒋介石如何拉拢他,他爱憎分明,不为利所动。他真的不愧是毛主席所选举赞誉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的义举,是众口皆碑的。剧本在这方面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其中有一些资料还是鲜为人知的。陈嘉庚先生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教育救国,而且身体力行。他除了在海外捐助办学,如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以外,主要集中资金与精力在自己的家乡——厦门集美镇兴办学村,包括幼儿园到大专院校,一应俱全。为了科学建国,他四处奔走,八方呼吁,争取创办厦门大学。厦门大学的创建,他煞费苦心;从筹款到选址,从修改图纸设计到建设校舍楼房,再到特色校长,他都倾注心血。日有升沉,潮有涨落。创业兴学,一波三折。上世纪20年代末,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新加坡。1926年,陈嘉庚公司经受严峻考验,一向获利的“谦益”胶厂,第一次亏损30万元,加上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支出90万,利息支付40万余元共超支180万余元。此后3年,陈嘉庚公司如水走下,陈嘉庚资产损失过半。30年代,日本奸商对陈嘉良恨得咬牙切齿,纵火焚烧陈嘉庚公司最大的橡胶制造厂,陈嘉庚100万资产毁于一旦,这对陈嘉庚打击很大,但他坚持学校不能停办,再困难也要顶过去,他有一句名言,即“宁可不上大厦(建造楼房),也要上厦大(办厦门大学)”。至于当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大学,受到英国殖民者千方百计的阻挠,自不待言了。

上一篇:关于加强舟山籍华侨华人社团建设的建议
下一篇:抗日战争中的温州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