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猴文化的源与流

2016-05-20 10:33:10

猴文化的源与流

文/罗胜雄

  2016年2月8日,即农历丙申年正月初一。猴年在这一天蹦蹦跳跳地来临了。

  猴与猴文化

  猴,是一种灵长类动物,通常为群栖性,主要在树上生活。猴子的种类非常庞杂,全世界大约有200种左右。其中有不少名贵品种,例如我国的金丝猴,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猴种之一。金丝猴全身披金黄色长毛,头圆、耳短、鼻孔朝天,群居秦岭3000米高的密林中,以野果、树叶为食。

猴文化的源与流

“马上封候”

  猴有一个庞大的家族,种类很多,有长尾猴、眼镜猴、长鼻猴、猫猴、卷尾猴、黑叶猴等。在我国,有一些猴种被列为保护对象,如金丝猴、台湾猴、法氏叶猴、白臀叶猴等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豚尾猴、猕猴、熊猴等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白虎通》云:猴,候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古人将能在指间笔筒嘻戏的“墨猴”、捕鼠胜猫的蒙颂、最常见的猕猴、身形较大的猩猩、长臂猿、狒狒以及传说中体型巨大、能食猿的“独”,皆归于猿属。其名称有猴、狙、狖、猱、猿、狨、獑(音chán)、猦(音fēng)、蒙颂、猢狲、狒狒、猩猩、山魈等十余种。

  据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从神话人物帝喾为动物神祗猴,可以推断猴曾被当作原始图腾。他还进一步认为,猴最初应该是殷人的图腾。殷人认为自己部族的“高祖”是猴,这点倒是暗合进化论的观点。

  “猴文化”包容着“图腾文化”。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还尊猴为“祖神”。藏族古称吐蕃,先民以猴为祖图腾(引自《西藏图经》)。据《唐书》、《资治通鉴》记载:吐蕃人古有“纹猴面”的习俗。藏族古籍《西藏天统记》中有关于先祖系猕猴所变的神话,至今在藏族盛大庆典“跳神”仪式中仍保留着头戴猴王面具的舞蹈。西南地区的彝族也有崇猴氏族,称“阿奴普”;傈僳族有拜猴氏族,称“猕扒”。生活在云南澜沧江、怒江上游的怒族也崇猴,称“斗华苏”。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的克木人均崇猴,严禁捕捉和食用。广西南丹县的瑶族,称其始祖妣为“母猴”。土家族、羌族也都有崇猴氏族。

  猴之吉祥在于它与“侯”同音。侯是古代爵位,《礼记》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人希望升官封侯,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为此人们还创造了许多吉祥图案。例如猴骑马上的“马上封侯”,猴提金印挂于树上的“封侯挂印”,母猴负子的“辈辈封侯”等。这些图案常见于古代官府屏、壁之上,也见于画稿、文具、什器、玉雕上。

  猴年在十二生肖中称“申猴”。民间说法不一,有曰猴善伸屈攀登,有伸展之意;有曰申时(15时至17时)日头偏西,气候清爽,猴群下山觅食,十分活跃,申时又称“哺时”。猴子在十二生肖中占有一席之地,标志着早在先秦时期便已确立了神格地位。2000多年来,生肖猴依然是中国民俗观念中的吉祥物和保护神。

  中国猴文化源远流长。据古书上说,狙,养马者厩中畜之,能辟马病。俗亦称“马留”,梵书谓之摩斯咤。旧时中国西南高原上的行商,驱赶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携一猴同行。据说,猴对骡马的疾病很敏感,常能帮人发现病马,以防瘟疫扩散。住店前先让猴子嗅一遍,无疫情方安置马匹。于是,民间也有猴能避马瘟之说,猴也得了“避马瘟”之别号。《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避马瘟”之谐音),令其掌管天马,应该说是“用人所长”了。

  猴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艺术,萌芽于先秦,起源于汉,发展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成熟于清和民初。猴艺有丰厚的汉文化底蕴,孕育了很多丰富的汉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了独特的汉族民间艺术奇葩。猴学人,令人捧腹;人学猴,那就是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猴戏了。自从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问世以来,乐观豪迈的孙悟空让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到充分张扬,并大大丰富了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猴戏剧目中永远的主角。他敢于反抗天庭、蔑视权贵的气势,和戏弄强敌于股掌之中的幽默感,一直令观众赞叹不已。以他为主角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曾荣获国际大奖,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也得到海内外的广泛好评。2015年由中美合拍3D电影《敢问路在何方》是东方艺术《西游记》和西方高科技的完美融合。六小龄童主演孙悟空,师徒四人经典组合可能重聚。

  国宝猴首铜像回家

  2000年在香港国宝猴首铜像的竞拍,堪称“世纪之拍”。

  猴首等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由欧洲传教士郎世宁设计,清宫廷匠师制作,是展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艺术珍品。据传,原本郎世宁是要建造有西方特色的裸体女性雕塑,但乾隆觉得这有违中国的伦理道德,所以勒令重新设计,这才有了这十二生肖铜像。

  设计者充分考虑中国的民俗文化,以十二生肖的坐像取代了西方喷泉设计中常用的人体雕塑。生肖铜像身躯为石雕穿着袍服的造型,头部为写实风格,铸工精细,兽首上的褶皱和绒毛等细微之处都清晰逼真。铸造兽首所选用的材料为当时清廷精炼的红铜,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堪称一绝。据考证,当年十二生肖铜像呈八字形排列在圆明园海晏堂前的一个水池两边,被时人称为“水力钟”。每日,十二生肖铜像会依次轮流喷水,分别代表全日不同时分,正午时分时,十二像会同时涌射。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在鸦片战争中流失,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

猴文化的源与流

国宝猴首铜像

  2000年4月,猴首铜像、牛首铜像、虎首铜像惊现香港,将被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行拍卖。消息传出后,在海内外华人中引起轩然大波,被强行抢掠的文物竟在香港这块中国土地上被拍卖,国人当然不答应。中国国家文物局立刻正式致函两拍卖行,要求他们停止在香港公开拍卖这些被非法掠夺的中国珍贵文物。但2000年4月30日下午4点30分,佳士得一场名为“清朝宫廷艺术品拍卖专场”的拍卖会如期在香港金钟万豪酒店举行,本以为会撤拍的猴首和牛首铜像赫然在列。拍卖会现场,激愤的爱国人士手举高音喇叭大声抗议,示威者与会场保安发生冲突,整个会场乱成一团;会场外也聚集了一大批抗议的香港市民,高喊着“停止拍卖贼赃,立即归还国宝!”等口号。拍卖被迫暂停半小时。在这宝贵的半小时里,中国保利集团深感国宝正处于危急关头,可能蒙受再次流失的厄运,当即指示在场的保利艺术博物馆代表抢救国宝。临危受命的保利人火速上阵,参与竞拍。经过25轮激烈竞拍,惊心动魄的120秒后,保利集团最终以818.5万港元成功拍得猴首铜像,打开了圆明园国宝回家的大门。随后进行的牛首铜像拍卖,短短一分钟21轮报价后,保利集团又一次成功拍下。5月2日,保利集团乘胜追击,转战苏富比,拍得虎首铜像。至此,在外漂泊了140多年的圆明园遗珍—— 乾隆御制海晏堂“十二生肖水力钟”构件—— 三件兽首终于踏上回家之路。

  东南亚的猴文化

  猴文化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东南亚也有渊源。

  哈奴曼,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之妻悉多,与罗刹恶魔罗波那大战。罗摩是大神毗湿奴化身。罗摩之妻悉多非常美丽,被楞伽城十头魔王罗波那用计劫走。罗摩在寻妻途中助猴王须羯哩婆夺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将哈努曼随罗摩去寻妻。哈奴曼勇敢机敏,能腾云驾雾,火烧楞伽宫,盗仙草,终于帮助罗摩征服强敌,救出了悉多。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是印度神话中的精品,哈奴曼不仅在印度家喻户晓,而且在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心中亦为英雄。

  印度人向来敬重猴子,当地的恒河猴(即猕猴)被印度人尊为“智猴”。在印度的文艺作品中,常见三只大智猴的形象,分别代表印度古代经典中所提倡的三种美德。在印度古代传说中,有三只猴子坐在一起,一只闭着嘴,一只紧闭双眼,另一只掩着双耳,分别代表非礼勿言、非礼勿视和非礼勿听,这三种美德至今仍被印度人视为礼仪和智慧的典范。

  与中国国宝猴首铜像回归祖国的情况相似,2015年5月12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波成东国际机场,柬埔寨官方在机场举行仪式,欢迎流失国外数十年的神猴哈努曼雕像回归故里。据说这尊公元10世纪的哈努曼砂岩雕像原在柬北部柏威夏省的贡开庙中,上世纪70年代柬埔寨内战期间遭到野蛮掠夺,被偷运出境,先到欧洲,后到美国,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展出了33年,现在经历了漫长的旅程后终于回到柬埔寨。

  在泰国有猴子节,也叫猴子大餐节、猴子宴。关于猴子节的来历,据说是因为这里果木很多,猴子泛滥成灾,人们觉得制服猴子的最佳办法就是“拥抱”它们,和它们成为朋友。猴子为华富里带来游客,促进了经济,当地人因而为猴群设宴以示感激回馈。从1989年起,每年的11月底,在泰国的华富里府首府华富里市,当地居民都会举行一场“猴子的宴会”,为猴子们准备水果、蔬菜、点心、糖果、花生和汽水,用来犒劳聚居在镇上的上千只猴子,答谢其吸引来各地的观光客。由于猴子完全不懂得出席宴会的礼仪,以致整个宴会变成一团糟,好像上演一场闹剧般搞笑,亦是趣闻一桩。(完)

上一篇:华侨老照片再现民国英雄故事
下一篇:从“圈地”到“圈人”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