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华侨村官”现象分析——浙南侨情调研报告(二)

2009-08-10 16:02:24

夏凤珍

  2008年村级换届选举落下维幕已一年多,但在浙南侨乡,华侨归国出任村级“两委”负责人(以下称之为华侨村官,本文作者),似炫丽的彩虹在浙江省、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华侨村官现象的出现,其基本情况如何?其产生的作用怎样?是什么原因促使侨胞归国担任既不能称之为“官”、也不能称之为“吏”的村级领导人?他们离国又归来,在村级行政实践工作中,是否遇到困惑?

  一、浙南华侨村官基本概况

  在浙南这个全国闻名的重点侨乡,早在1982年,意大利华侨吴华飞就回乡担任村委民兵连长职务,现任油竹开发区前仓村书记。其次是西班牙华侨林宗春,1991年回石前村任职,现为村长。1992年,奥地利华侨邱秀清回乡,现任职油竹雅岙村村长。还有仁宫乡仁宫村支部书记夏大良,1994年就担任村干部。2006年,身拥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年轻华侨——章文琼,归来出任永嘉县巽宅镇小坑村村委会主任。章文琼不仅年轻,又有高学历。2008年,村级“两委”换届结束后,浙南重点侨乡青田县有36位华侨在村级“两委”任职,至2009年5月,又有两位华侨分别任村长和村副书记。这样,在浙南侨乡有27位华侨分别任职村长、副村长,10位华侨任职村书记、副书记,1位华侨任职村民委员,总39位华侨。除章文琼任职于故乡永嘉县,其他华侨村官都集中于青田县。

  39位华侨村官,从移居国看,以欧洲为主,其次是亚洲,再次是非洲及南美。具体情况见下表:

洲别

欧 洲

亚洲

非洲

南美

国别

西班牙

葡萄牙

意大利

乌克兰

奥地利

俄罗斯

英国

德国

罗马尼亚

捷克

瑞典

匈牙利

克罗地亚

塞尔维亚

波黑

原南斯拉夫

柬埔寨

埃及

巴西

人数

11

4

3

3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此数据主要来自青田县统战部“百千工程”指挥部及青田县侨联

  从表中可以看出,华侨村官旅居国集中在欧洲,这与浙南华侨移民地的广泛性与集中特征相吻合。由于历史惯性,浙南侨胞一般以欧洲为重点移居国,其中青田县侨胞又以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为重点侨居地。

  任职时间看,39位华侨村官中,通过2008年换届选举走马上任的有26位,占总人数的66.6%;11位是2008年前就任职或曾任职“两委”,在此次选举中重新任职或继续任职,占总人数的28.1%;2位是2009年补选就任,占总人数的5.1%。

  性别上,为清一色的男性华侨。从年龄结构看,30——40岁,2人,占5.1%;40—50岁,20人,占51.2%;50—60岁,14人,占35.8%;60岁以上,3人,占7.6%。受教育程度,硕士学位1 人,其他大部分为初、高中毕业。

  二、浙南华侨村官的作用

  华侨村官历经海外多年闯荡,阅历丰富,视野宽,观念新,创新意识强。他们中不少人事业有成,兼具人脉、资金多种优势,在海外侨社侨界,具有不小的号召力。他们身上丰富的资力、智力,及在他们周边丰富的侨务资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带头人。经过实践,华侨村官所在村庄,村容村貌得到改变,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村民脱贫致富收入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华侨村官所在村大多交通不便,基本建设落后。因此,华侨村官上任后,大多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他们自己戏说“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经济要发展,基础设施走在前”。2006年,章文琼担任村主任后,带领村民将原先通往村子的唯一道路——蜿蜒曲折的5公里羊肠小路变成汽车可以通行的新道路。西班牙华侨周亮洪担任青田县方山乡周岙村村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出资将村里的路从2.5米拓宽到6.5米。为方便村民出行,意大利华侨、油竹麻宅村书记麻成权一班人积极奔走,争取本村在外的华侨资源,到各部门争取到扶贫资金80多万元,修了一条3米宽,从小口至麻宅村的水泥路,使机耕路变成了康庄大道,村民告别了徒步出行的历史。

  精神文明建设。华侨村官上任后还注重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2009年4月,春暖花开之际,青田县船寮镇朱店前村“侨爱大楼”落成交付使用,它是一幢集办公、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大楼,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安装了现代化文化娱乐设备。从此朱店前村乡亲们也能享受现代化的文化娱乐生活。章文琼任村长后,在村里树起电线杆,拉起有线电视、网络,使原来连电视都不能看的村民们瞬间可以通过网络获悉世界各国的消息。西班牙华侨、仁庄镇冯垟村华侨村官吴贵权则被村民尊称为抢救民谷文化的“文化村官”。 冯垟龙凤灯历史悠久,主要有龙、凤、牡丹、金鸡、鲤鱼等五种造型。灯队出舞时,阵容庞大、鼓乐动听。改革开放后,由于村民们都忙着赚钱、出国,龙凤灯逐渐被冷落,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了。通过吴贵权的坚持、努力,这个已消失40多年的传统民俗节目,再登舞台展风采。如今,冯垟村的群众文化活动红红火火,不仅有龙凤灯表演队,还有马灯、鱼灯等10多个表演团队。

  产业经济发展。如果说修路、建房属于输血型建设,那么推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则是造血型的长久之计。为发展村级经济,让村民富裕起来,麻成权利用自己在瓯海办厂的优势,介绍村民到瓯海打工,或帮助他们发展种养殖业或鼓励村民出国创业,在他的牵引下,麻宅村平均每年向外输出劳务人员至少30人,许多村民在欧洲打拼获得发展。在他的帮助下,不少村民在瓯海办起了服装、皮革加工厂。如今,麻宅村有400多人在海外创业发展。章文琼与温州市内的企业合作构建了村子负责生产、企业负责流通和销售的分工体系,将村里以往经常腐烂掉的茶和无公害作物都变成了能下金蛋的鹅。另外,他还在鹿和本地鸡饲养方面引入了集体饲养体系。得益于此,小坑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在三年多时间里增加三倍,2008年超过了6000元人民币。华侨村官还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绿色环保经济的经验,将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作为村级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葡萄牙华侨徐定陆回到青田温溪镇港头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后,和村里的干部商量决定,港头村将不再引进高污染的产业,将重点发展旅游业、服务等业,他说要还子孙后代一片青山绿水。该村里占地12亩的临江公园,修建花费的500多万元全部来自华侨捐款。2008年,港头村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周岙村的周亮洪则计划开发高山水果、高山稻田养鱼等有远期效益的项目。朱店前村的洪树林还打算在村里建一个具有东南亚风情的现代休闲农业庄园。

  另外,由于华侨村官在经济上有实力,就任村官不以牟利为目的,又都是当地人,符合中国农村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伦理特征,在选举时,矛盾少,选举后,便于开展工作。因此,华侨村官的出现,也推动了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三、浙南华侨村官现象的原因及应注意的三对关系

  任何事物、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原因,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浙南侨乡华侨村官成批出现,可以从以下三大因素中寻找答案。

  桑梓情,爱乡谊。人常说月是故乡明,山是故乡青。以华侨村官为代表这一代侨胞,他们基本都出生成长于祖国,成年后(基本是祖国改革开放后)因各种机缘出国,他们在海外吸收着资源和营养,但是,他们家乡情结始终浓厚,无论离乡多久,他们的果实依旧长在浙南这片热土上。多年后,当他们身经海外创业的历炼返乡时,看到家乡社会经济发展依然落后,心中都会涌现进一步为家乡做点实事的念头,就任村官是他们实现理想最快捷有效的途径。这真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灵活适宜的政策召唤。浙南地区是重点侨乡,当地各级政府多年来积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以发挥侨务资源的作用。侨务部门“引资、引智”,青田县开展“华侨要素回流工程”,近年又出台新政策,允许华侨回国后可重办身份证、重新落户口,并拥有选举和被选举权。这一切为华侨回乡任村官创造了政策条件。

  恰当的时机。华侨村官们从年龄看,40——60岁占绝大多数。这个年龄段,正进入人生的“换频道时期”(青田县侨办徐向春主任语)。他们在海外创业拼搏多年,都已积累了一定财富,儿女已成年可以独立发展,本人精力尚充沛,有干劲。2008年,国际上是多事之秋,又逢国内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之时,因此,有侨胞选择回乡当村官来实现后半辈子的人生价值。

  正是上述三方面因素叠加,成为浙南地区华侨村官队伍壮大的重要因素。他们是第一代侨胞,故乡情浓,否则他们不可能回来就任既出力又出资的村官;他们在国外已走过创业打拼阶段,否则他们即使想回乡做村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浙南地方政府能够及时制定灵活、实效的政策,否则华侨回国当村官就会发生“短路”。

  在厘清华侨村官队伍扩大的内在因素后,有三对关系浮现:

  第一,奉献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华侨村官带着智慧、带着资金、带着热情、带着雄心壮志回归故土,村民们投出神圣的选票。选票中有信任、有期待。因此,许多村官纷纷慷慨解囊,如章文琼捐资自己打工的100万人民币,洪树林个人出资100万建侨爱大楼。对华侨村官的捐赠,值得高调宣传,写入史册。实际上,华侨村官奉献的不止资金,他们不从村里拿工资,他们中许多人自己还有企业、公司,就任村官后,有不少人疏于对自己企业的管理。他们无形的损失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另类奉献。

  提倡奉献,乐于奉献,甘于奉献,但也不应该否认正当的、合法、合理的个人利益。

  第二,短期效应与长效机制的关系。华侨村官从个别现象到现在成批出现,他们所在的村庄,许多都已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港头村的徐定陆还预言,未来青田华侨回乡当村官将越来越多,将有更多的华侨成为侨乡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如何让徐定陆的预言成为现实?青田全县有行政村436个,现在有38个村有华侨任职“两委”。怎样使其成为燎原之势?因此,探寻吸引更多华侨返故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长效机制,成为一个新课题。

  第三,支持与考核的关系。华侨村官毕竟在海外生活多年,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够‘洋’不够‘土’”。上任伊始,缺乏从事农村基层工作方面的经验,在实践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困惑。因此,地方政府对他们的工作应该全力支持。青田县通过举办“华侨村干部培训班”,以“法律讲座”、“学说群众语言”、“‘华侨村官’建设新农村论坛”等为培训内容,使华侨村官们能尽快进入角色。华侨村官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特殊的只是他们的身份。用什么标准对他们进行任届考核也应该提前进行思考。

  总之,华侨村官现象值得跟踪观察和研究。

(作者:夏凤珍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金项目:“浙南侨乡侨情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阶段性成果,08N07 浙江省社科联)

上一篇:义乌市侨联以“侨”为“桥” 共谱和谐
下一篇:北部开发是我们多年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