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开启中华文化传承之窗

2010-10-08 17:21:00

叶玉兰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地得到提高,中华文化不再是狭义的中国文化或社会主义文化,而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看作是保障世界经济、促进世界和平的富于勃勃生机的倡导性文化。

  如今,海外华文教育不仅在东南亚得到深刻的发展,在欧、美、澳也得到深刻的发展,近年来,位于西南欧的西班牙,华侨华人中文学校像雨后春笋一样茁壮成长起来。

  一、华文教育的基本情况

  1、华人中文学校

  西班牙华人中文学校发展至今已有25所,大部分是2000年以后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分布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两地,其次是瓦伦西亚、马拉加和阿利坎特等地区。西班牙华人中文学校的最大特点,是由不同地区的华人社团创办(也有个别私人开办的),并租赁西班牙学校或教堂等,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开展华文教育。

  西班牙华人中文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国内的,在教学中,结合一部分自编内容,因材施教,这已成为西班牙华人中文学校的教学特点。

  在汉语文化相对狭窄的环境中,各校力求从理论走进实际,让孩子们感受汉语文化的魅力。因此,结合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寻根夏令营”和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而有意义的活动,开展传统文化和爱国文化教育,已成为海外华人中文学校的重要课题。比如,北京奥运会之前,我校举办了每人“为2008北京奥运捐款1欧元”活动。97香港回归时,我们组织全校师生参观了香港回归祖国图片展,讲述了有关香港历史方面的故事。在四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活动中,领导带头,师生们积极踊跃地向灾区捐款,其重大而有意义的活动不仅会增强孩子们的道德和爱国主义意识,还会培养他们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思考,去认识。其次,积极参与国内文化团体组织的世界青少年中文作文比赛,以及携手当地华文媒体参加汉语普通话和作文比赛等活动,把教师和学生们带进探讨问题、踊跃创作的天地,这已成为我们海外华文教育的一大特点。

  我们马德里中文学校是在全西班牙25所华人中文学校中最早创办的。我校是由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西班牙华侨华人妇女联合会于1996年10月创办的。学校刚创办时只有4个班,70个学生,经过十四年的努力,目前已达到近八百人(其中西班牙人60多),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只有4岁半,最大的20岁;共24个班级,教师29人,有总校和分校两所,是目前欧洲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华侨华人中文学校之一。

   学校自开办以来,不断受到海内外各大媒体的关注。西班牙电视台曾多次来我校专访并给以了肯定的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曾20多次刊登过本校的专稿,特别在1997年2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大幅版面刊登了题为《园丁、花朵——记西班牙马德里中文学校》的专稿,给予马德里中文学校很大鼓励。

  从2001年开始,我校共有近303名学生前后参加过不同名目的世界华人青少年作文比赛,共有215名学生获奖(一、二、三等奖),同时学校还多次被评为先进组织单位。

  2004年10月,国侨办在西安召开的世界小学生写作研讨会上,宣布了我校是世界四所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之一(其中美国两所,澳大利亚一所),这不仅肯定了马德里中文学校的成绩,重要的是给予了我们鼓励,我们学校一度成为全欧洲中文学校的楷模,为欧洲的华文教育树立了榜样。

  2005年,我校高年级学生开始参加国家汉办每年举办的汉语水平考试,四年来,共有97位学生参加了考试,96%的学生获得了8级汉语水平证书,其中有两名学生获得汉语水平考试奖学金。我校还选派学生参加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每年一次的“汉语桥知识竞赛”活动,每次参加每次获奖。去年3月,另有18名同学参加了国家汉办的HSK考试,并获得“八级”证书,其中两名考取满分。5月,又有17位学生参加了该名目的考试,结果全部考中,喜获二级证书。

  2007年5月6日,在西班牙《欧华报》举办的西班牙中文普通话大奖赛上,我校选出的30名选手中,19名获奖,并摘取了一等奖和三等奖的桂冠,获得本次大奖赛的第一名。

  去年5月,在西班牙《欧华报》组织的西班牙中小学作文比赛中,我校派出34名选手,20名获奖,并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6月,我校又有32名学生参加了国家汉办的HSK考试,其中22人获得中级水平,10人获得初级水平。

  为迎接北京市侨联于2009年8月在北京主办的《金水桥之恋》华人青少年书画展,西班牙所有中文学校于今年3月在西班牙分会场举行了书画预选赛,我校共有60件作品参展,其中8件入围,被送到北京参展并取得了好成绩。

  去年秋天,国侨办在成都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上,我校被评为世界华文教育师范学校,并赠予了奖状和十万人民币作为鼓励。

  2、孔子学院进驻西班牙

  孔子文化实际上就是儒学思想,依靠法律来维系道德规范的西班牙,在当今中国经济突飞猛进、跻身于世界前列之时“引进”孔子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英明之举,中为西用,解读儒家思想,并以其来“把脉”本国的上层建筑、经济领域和思想道德上的缺陷。据统计,自2007年11月至今,短短两年半时间,西班牙政府分别在马德里、瓦伦西亚、格拉纳达和巴塞罗那建立了四所孔子学院,给西班牙文化、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如今,汉语学习在西班牙方兴未艾,除了中小学校和民间自发式的汉语教学外,目前,西班牙开设汉语的大学已有40多所,学习汉语的人数已上万计算。

  二、意见和建议

  1、教材与师资问题

  海外中文教材的最大问题是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而生活在海外的华裔青少年由于所在国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加上本人又吸收了太多的当地文化,所以中文教材上的内容就显得难读难懂,而仅靠一周几小时的学习更是远远不够的。一篇课文在班上似乎读懂了,可回到家中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其余时间皆“徜徉”于西语中,根本顾不上课堂上所学的那点汉语,久而久之,汉语则“不日进,则日退”。所以建议国内教育部门来国外多做一些实地考察,编写出符合国外实情的汉语教材,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师资力量薄弱已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一大瓶颈。海外华文教师都是业余的,他们平时忙于其他工作,只是利用周六或周日时间到中文学校“赚点外快”,所以“临阵磨枪”的现象不可避免。我们建议国侨办能派一些优良教师来国外给国外的“业余老师”进行教学指导、培训,要亲临讲台,大课要讲,小课也要上,时间长一点,短期的考察、观摩式的培训是起不到好效果的。

  其次是校舍问题。华人学校基本上都是租赁的,其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如何改善其环境?什么时候才能拥有自己的学校?作为一校之长,作为华侨华人协会主席的我,无时无刻不在考虑这个问题。多年来,我们无数次地与当地政府交涉置地建房,但始终未果,尽管最近董事会又作出购买当地旧校舍的决定,但最终能否成为事实那就很难说了。

  2、家长与子女问题

  大部分为人父母的爱国华侨都在为子女的华文教育处心积虑。他们平常除了把子女送到中文学校外,还利用假期把孩子送回国内进行深造,他们的这种爱国之心很受我们感动。但是,还有一部分家长光顾做生意,对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认为在国外生活不需要太多的汉语,学好西语就行了,因而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使孩子们放松了学习,有的甚至干脆放弃汉语。孩子们虽然出生在国外,但并没有完全彻底地融入当地社会,因而存在着身份认同的困扰,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华人身份,久而久之,不再喜欢与父母交流,与父母的感情出现隔阂,所谓“香蕉人”便由此而出。

  三、体会和感受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海外华侨华人的未来。十四年的华文教育让我越来越离不开他们了。十四年前,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不会讲汉语的孩子们时,我的心流泪了;十四年后,当我站在台下,面对台上用汉语表达生活和学习感受的孩子们时,我的心再一次流泪,但这不是内疚的泪流,这是兴奋的泪花与跳动的脉搏交织而成的激奋。是啊,没有什么比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更让人激动和兴奋了。有人说,像我这种办学的人分文不取到底是求什么?我说,为了孩子,为了让他们能迅速地摆脱“香蕉人”这个不雅的称号,把中华文化这个优雅的文化外衣穿在孩子们身上,我就心满意足了。

  汉语文化在海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华文教育正是这种生命力的表现,中国的日益强大又促使这种生命力的广泛化和持久性。如今在海外,“方块字”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各个领域,为了生存而学习汉语的说法已在西方人当中“走俏”,走在马路上,你时不时可以听到一两句生硬而亲切的“你好,再见”之类的问话,而我们华侨华人也加快了学习汉语的步伐,为了竞争,为了中华文化的推动和传播,他们也投身于“汉语热”当中,这是海外华侨华人中文学校日益壮大的原因。(作者系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主席、浙江省侨联海外顾问、马德里中文学校校长)

上一篇:《浙江华侨史》概要
下一篇:青田籍新华侨华人若干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