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忘不了的侨情

2010-11-23 10:02:35

忘不了的侨情

松阳县侨联 傅长俞

(一)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本人为侨工作工作12个年头,今年“退居二线”也已逾半年,“退居二线”后的工作,倒是比较轻松、空闲。本想“退居二线” 后,写“豆腐干”之类的信息或文章会就此搁笔,可闲暇之余,老是想着做侨务工作多年所形成的那份“侨情”(对侨的感情、为侨服务的深情)总是难以忘怀。在侨界同行、朋友的劝说下,本人结合侨务工作的实践,聊一聊“忘不了的侨情”,供同行共勉。

  《侨之声》一书构思、编辑、出版的一些情况

  2010年,恰逢松阳县侨联成立25周年,本人又将“退居二线”。为此,我总在思考,“退”下来之前,能为县侨联留下点什么呢?左思右想,觉得还是把自己从事侨联工作11年多时间,在国家、省、市、县各级网站和报刊上刊登、发表的部分侨务工作信息和有关会议上交流的经验材料及其体会文章等,精选、汇编成册,尔后出书。假如能达到与兄弟县(市、区)侨联、侨联同行互相交流,留点资料为我县侨联工作(尤其是侨务信息宣传工作)提供点借鉴作用,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有了想法就必须付诸行动。好在我平时在工作中及空闲之余,养成了善于积累资料的好习惯。自从1999年3月5日调入松阳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工作,直到2010年4月30日“退居二线”,报刊和网站刊登、发表的信息,我都抽时间及时归档,到每年年底将信息汇编成册装订,便于翻阅、保存。平时,有关会议上交流的经验材料及其体会文章、论文等资料,也都及时入档。经过初步统计、整理,在县侨联工作期间,本人仅在报刊和网站刊登、发表的侨务工作信息等就有1210篇(次)。

  要将这么多的材料,精选、汇编成书,不是件容易的事。

  书名该怎么取?“中国侨网”有电子版的《华声报》,省侨办有份报纸——《浙江侨声报》,省侨联有份刊物——《钱江侨音》,因为我在书中的材料大部分反映的都是“侨声”,所以我就将书名取为《侨之声》。

  材料该怎样编?翻阅省内兄弟县(市、区)侨联编印成书的资料,绝大部分都是图片加文字说明为主的,即使是信息文字材料为主的书,几乎都是按照年份编印,没有分专题内容编。而本人的信息等资料内容比较广泛,所以我就将书中正文的内容分成“侨乡信息”、“情系桑梓”、“侨界骄子”、“参政议政”、“体会点滴”和“资料集锦”等6个部分;还将一些侨联工作中的重要资料精选、汇编,作为“附录”供参阅。这样的编排,内容分类,目录醒目,便于阅读,。

  经费该如何解决?众所周知,我们松阳县的财政十分困难,县侨联与县侨台办合署办公,经费捆在一起使用,极为紧张。要花上万元钱出书,经费恐怕有点压力。但好事必须做成。为了节约经费,我一方面挤出上班工作的空隙,牺牲午休和节假日的休息时间,自己动手打字、排版,硬是将35万字的书“编”了下来;另一方面,讨得印刷老板的“欢心”,将印刷成本给予降低到个人出书最优惠的限度(但质量又必须予以保证)。有几位侨领得知情况后,纷纷表示愿意捐钱用于出书。他们的好意我领了,但由于某些原因,最终我还是委婉的谢绝了他们的捐赠(其中有一位侨领捐的款项无法退,就用于办公室订阅侨报、侨刊,购买办公用柜等物品了)。出书300余册的万把块钱,我说服了侨联常委们,最终由自己个人掏腰包解决的 —— “就当是为侨联事业捐点精神食粮吧!”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侨之声》在领导和侨界朋友的支持下,终于在2010年5月份 —— 我“退居二线”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付印、出版了。当我把该书赠送到省侨联、省内各市、县(市、区)侨联领导和海外松阳籍侨领、松阳县有关领导及侨界朋友们手中,得到他们的肯定时,我的心总算安定下来 ——“退居二线”后,如愿以偿的为侨联事业留下了一点“东西”。

  这里还应说说省侨联及兄弟市、县(市、区)侨联领导和同行们的帮助吧:中国侨联副主席、浙江省侨联党组书记王成云,中国侨联常委、浙江省侨联主席吴晶,中国侨联委员、浙江省侨联常委、丽水市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项芳云,旅比利时侨胞、丽水市荣誉市民、松阳县侨联名誉主席王存民先生等热心为该书题词;浙江省侨联及省内兄弟市、县(市、区)侨联的领导、同行们对本书的编辑、出版以及赠送书籍的发放等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再次表示感谢。

  “侨声联侨心”,“侨心聚侨情”,愿我们为侨的事业都尽点微薄之力吧!

(二)

  从事侨务工作的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侨胞的爱国、爱乡善举,除了他们自身的优良素质外,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侨务工作者日常细致周到的服务来感动、来促成。

  记得,1999年3月份,当我调入县侨联工作上班的第一天,恰好遇上比利时侨胞王存民先生向县图书馆捐款签订捐赠协议一事,对我的教育、启发很大,使我对侨胞爱国、爱乡善举的理解有了深化。

  王存民先生,1938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文革“期间,侨乡青田因为出国的人数较多,控制较严,所以要通过正规途径办理出国打工的名额、机会较少。因而,通过朋友的介绍,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王存民先生一家的户口,从青田迁到了松阳县赤寿乡黄坑口村落户。他曾经几年和当地的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此,王先生就把松阳当成了他的 “第二故乡”。

  在松阳县有关部门、朋友的协助、帮助下,王存民先生于1979年出国,定居比利时经营餐饮业。他凭借着中国人的勤劳,从一个帮工拼搏、奋斗到一个中餐馆的老板。王先生数十年在国外艰苦创业,虽身居异国他乡,却情系桑梓,时刻关注着祖国、家乡的发展变化。他说:“我身在国外,心却在国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县侨务部门细致、周到的服务常年地进行着:代王先生的家属写信,为其亲属办理出国手续、办理公证手续而忙碌,为他在县城新盖房子操劳、奔波,为其房子及时办理土地证、房产证与有关部门疏通……

  为侨细致周到的服务,被侨胞所感动,于是王先生爱国、爱乡的善举油然而生。1995年,从松阳县侨务部门获悉松阳县工业发展缺乏资金,王存民先生就主动借资6万元人民币给当时的松阳县毛纺厂(借期三年),帮助该厂度过资金困难的难关;他还多次给松阳县侨务部门来信,表示将国外不急用的钱,汇进国内,支援国家、支援家乡的现代化建设。

  1999年初,王先生写信给松阳县侨务部门:“我已步入六十花甲年华,漫长的人生路留下的也不多了,但人老志不老,想在有生之年能为社会多做点有益的事。”所以,当他从县侨务部门得知松阳县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新建县图书馆资金缺口较大时,就主动与县侨务部门联系,有意向给县图书馆捐赠资金,促成图书馆早日建成,以满足松阳人民对精神食粮的需求。

  “谢谢王先生对我县图书馆建设资金的捐助!请问王老先生您意向捐赠的款项是多少?”“50万!”王先生干脆的回答。在场最熟悉王先生夫妇的县侨联主席钟紫燕有点疑惑。“王先生,是不是捐5万?”“不是,真的是50万元人民币!”

  一向勤俭节约的王先生,在松阳县城办事连黄包车都舍不得坐的侨胞,为了支持松阳的文化事业,毅然慷慨解囊,将自己在国外多年的积蓄 50 万元人民币,主动捐赠给松阳县图书馆,这种爱国、爱乡的举动,其精神是何等的崇高啊……

  2002年3月,王先生又与他的弟弟 —— 旅葡萄牙侨胞王存玉先生共同投资 500 万元人民币,在松阳县职业中专建造学生公寓和师生餐厅,为当时的丽水市乃至浙江省在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方面开了个好头。

  为了表彰王存民先生及其夫人陈碎香女士(青田籍)对松阳县文化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大力弘扬爱国、爱乡精神,松阳县人民政府于 2000 年 6月23日授予王存民先生、陈碎香女士松阳县“荣誉市民”的光荣称号;原松阳县文化局聘请王存民先生担任松阳县图书馆名誉馆长;松阳县侨联聘请王存民先生担任松阳县侨联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名誉主席。由于王存民先生热心支持松阳县的文化教育事业,为该县的四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松阳县连续几年邀请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县政协会议,共商松阳县的发展大计。更引以为荣的是,经松阳县侨务部门、松阳县人民政府推荐,2005年9月23日,在丽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王存民先生被授予“丽水市荣誉市民”称号。

  “岁岁相似人不同,身在异国爱中华,不图名利办实事,科教兴国育人才”。王存民先生诗句中表达的深厚爱国、爱乡之情,值得我们炎黄子孙学习……

(三)

  在不熟悉侨界捐赠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下,人们往往认为,凡是捐赠款项比较多的侨胞,都是经商、办企业的“大老板”,这是不足为怪的。然而,我们县有位松阳籍旅居美国学者潘福博士一生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薪金、补贴、稿费,为家乡 —— 松阳的文化教育事业捐赠了上百万元人民币,这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我要为家乡文化教育事业尽点力”,这是松阳籍旅居美国学者潘福博士常说的一句话。近年来,潘福博士先后 20 次向松阳县的文化教育事业捐款近 237 万元人民币,用实际行动在实践着这句话。

  潘福,1925 年2月23日出生于松阳县西屏镇南门潘祠上弄内一户亦工亦商的殷实家庭里。少年丧父,家境贫困,但能发奋学习。潘福进入学龄之后,即入私塾就读,主要学习古文。之后,转入新式学堂毓秀小学(今县实验小学的前身)学习。1943年春,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松阳一中,后考入上海国防医学院就读,1949 年随校迁往台湾,1958 年赴美国留学,1959年和 1965 年先后获得爱俄华州立大学药物化学硕士学位和加州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回台湾后,曾任台湾国防医学院教授、“行政院国防科学委员会”研究教授、“教育部”大学教育评鉴委员、“考试院”高考襄试委员、“国立”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考试委员、台湾国防医学院生化系教授兼生化研究所所长、荣民总医院医学研究部酶学室研究员等。他的主要著作有大学教材《生物化学》(上、下册)等,发表论文数十篇。他的名字,多次被美国列入《世界名人录》,最终成为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在国际生化界有较高的威望。1996 年侨居美国至今。

  早在1995年,潘福博士得知母校 —— 松阳县实验小学90周年校庆,立即主动地捐资 2 万元人民币;1996年9月,松阳一中 70 周年校庆,他捐赠人民币 10 万元,并在该校设立“潘叶奖学金”;次年起又先后六次捐款共 106 万元人民币,用于充实松阳一中的“潘叶奖学金”基金和支援该校新建教学大楼等;1996 — 1998年期间,他又先后向松阳二中、三中、古市中学及县实验小学等校累计捐资 11.33万元人民币,用于购买教学设备和图书;2001年初,当他得知新建的松阳县图书馆藏书奇缺,又慷慨捐资 7500 元美金用于增添图书,为松阳人民提供精神食粮;2001 年,为了纪念他的父母百岁诞辰,又捐巨资 100 万元人民币,在县教育系统设立“思定助学金”,用于资助全县初、高中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2005年8月,县实验小学建校100周年,正在筹办校庆,他又主动捐赠 0.125万美金。与此同时,他还参加了“中国乡村教育项目”系列活动,资助松阳县20所农村学校建立图书室。据侨务部门的初步统计,近年来,潘福博士先后 20 次向松阳县的文化教育事业捐款近 237 万元人民币。

  作为一名学者,将毕生省吃俭用结余下来的积蓄捐赠给了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这种爱国、爱乡的善举,是何等的伟大、崇高啊!

  然而,潘福博士平时却是十分勤俭节约的:原松阳县侨联主席钟紫燕跟我说起潘福博士的一件件小事至今难以忘怀,比如1996年9月,回松阳探亲的潘福博士,参加母校 —— 松阳一中 70 周年校庆时,主动捐赠人民币 10 万元,在该校设立“潘叶奖学金”,此举受到松阳社会各界的普遍称赞。然而,谁会想到,县政府分管侨务工作的副县长与侨务部门的领导,到丽水某宾馆接潘老先生回松阳时,他把在宾馆用过的一次性牙刷、拖鞋都要顺便带回松阳,并跟接送他的领导及其潘福博士的亲属说:“这些一次性的用品扔掉太浪费,带回松阳还可以用嘛!”……我在县侨联工作期间,每当得知潘福博士向我县文教事业捐款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些“小事”,从而就更加崇敬潘福博士勤俭节约,热心资助社会益事业的那些“大事”……

  “爱国爱乡,乃国民天赋,量力资助家乡文化教育建设,为所当为也。”这是旅美学者潘福博士写给松阳县侨务部门信函中的一句话。近年来,潘福博士对家乡文化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是对他“我要为家乡文化教育事业尽点力”最有力的诠释。

(四)

  为侨服务,维护侨益的工作,有时确实还是要讲点策略和艺术的。下面,我通过一个实例来谈点感想吧:

  比利时籍华人詹先生(原籍青田,出国前定居松阳多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松阳县城投资办厂时,盖有一幢大厂房,最近几年,因闲置下来就用于出租。他把其中的二楼全部出租给松阳当地的杨女士进行服装加工,2007年6月3日订立“房屋租赁合同”时,约定的出租期限为两年。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出租期间杨女士与房主詹先生(包括詹先生委托管理的会计)经常发生矛盾、纠葛,再加上此场地用于服装加工因消防设施的限制等诸多原因,所以承租方也想提早结束出租期限等,因而到2008年8月份,杨女士应交房租拖欠了贰万余元人民币。为此,双方产生了一些不愉快的做法,致使矛盾激化,难以协商解决。詹先生扬言,要通过法院“打官司”,解决这个问题。

  此前,詹先生与杨女士订立“房屋租赁合同”,并产生纠葛的事情我们侨务部门并不知道。当听了侨胞詹先生反映的情况后,我们从为侨服务、维护侨益,从和谐相处、和气发财的角度来考虑,想方设法要为詹先生妥善解决上述事情。

  经过实地走访,多次与双方及詹先生委托管理的会计沟通、了解,我们认为,造成拖欠房租的原因双方均有过错。为此,经我们县侨务部门调解,促成双方于2008年9月5日订立了“房屋租赁补充合同”。补充合同约定:乙方(杨女士)所欠房租(贰万余元人民币),必须于2008年9月20日前一次性付给甲方(詹先生);经甲方同意,乙方租赁期限,提早到2009年1月20日止,甲方少收乙方原合同提早结束的房租壹万元人民币。

  詹先生与杨女士双方补交房租、准予提早半年结束出租期限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解决之后,又遇到了新的情况。我们又继续做双方的疏通工作,于2008年12月4日,为双方补签了“房屋租赁合同补充规定”。至此,双方才最终愉快地合作到“房屋租赁补充合同”规定的期限,而没有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

  此类事情,我在侨联工作期间常常遇到。有的侨胞(包括侨眷)有关合同签订之类的事情,签订前,执行合同的过程中,往往比较草率,没有及时向有关单位或侨务部门咨询,等到闹矛盾、产生纠纷后,才想到要找侨务部门帮助解决。我们侨务部门遇到此类情况,还是要本着“以侨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协助有关部门或当事者双方尽量给予调解、给予解决,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减少侨界矛盾,促进和谐社会作出一点努力吧!

(五)

  从事侨联工作十余年,我最深的体会是:“侨务工作无小事”。是的,尤其是在侨务信访这一问题上,十余年的侨务工作实践更是印证了这个结论。

  2008年国庆放假调休期间,松阳籍西班牙侨胞郑法荣及其外甥俩从国外打电话给我(当时,我在金华休假),从来电得知,赤寿乡梧桐口村侨眷郑法球、华建林夫妇(侨胞郑法荣的姐姐、姐夫,郑法荣外甥的父母亲)因村集体拉农网改造的电线要强行过其房屋顶上通过,未与其商量,因而彼此发生争吵,致使郑法球夫妇被同村村民翁××等三名村民打伤。得知此事后,我一方面在电话中对郑先生他们进行安慰,一方面答应其国庆节过后上班就着手了解、调解这件“涉侨”信访件。

  考虑上述信访件有其“特殊性”,解决不好的话,会影响到国外侨胞对“家乡——松阳”的感情,特别是侨胞郑法荣的外甥还流露出“如我的父母被打事件得不到圆满解决的话,我自己将回国协助解决……”的想法。因而,国庆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们就及时与郑法球夫妇、赤寿乡政府、古市镇派出所等有关方面联系、沟通,分析该打人纠纷事件的“影响面”和“特殊性”,要求当地派出所尽早予以调解为好,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于是,10月13日,在古市镇派出所的调解下,翁××等三名村民当面向郑法球夫妇道歉,承认“打人”的错误,赔付郑法球夫妇医药费1200元,双方当场签订“调解协议书”生效。侨眷华建林夫妇也明确表示,自己家的新房未加层之前,同意村里过自家房子上方拉农网改造电线;村委干部也明确表态,华建林房子须加层时通知村委,村委将在一周内把电线迁出,安装在另外的电线柱上,不影响其房屋加层。通过调解,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找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维护了侨眷的利益,得到了侨胞、侨眷的信任。

  ……

  2009年7月10日,我收到了一则手机短信(感谢信):“傅主席:您好!我几次都是你们侨联为我帮忙,我实感对不起。我只有从内心向你们祝福和谢谢。但也请你们放心,此生无理之事我也不会做。此村我家无直系亲人,十多年前我也参加过党组织会议,村党支部叫我入党,由于×××(名字略)竭力反对,我才没有入党。我再一次谢谢您,我连父母兄弟都没先说的麻烦事,相信你们,只先请你帮忙。希你原谅,一个无助的农村妇女:郑法球。”(手机短信原文只改动个别错别字)(注:郑发球丈夫是遂昌湖山移民)

  为何会收到侨眷郑法球女士的这则手机短信(感谢信)呢?这是因为前几天,又因梧桐口村村里要建统一规划的孤寡老人新居,排污水的阴沟可能要经过郑法球夫妇家门前,村里先未与其协商,甚至还有人威胁、扬言,要弄点“名堂”和“颜色”给郑法球夫妇看看。“无助的”侨眷郑法球又及时与自己的“娘家” —— 县侨联联系。当我得知情况后,马上对其进行安慰、劝阻,并与有关方面联系、协调……才使侨眷郑法球夫妇的心安定下来,愉快地答应侨联,他们夫妇一定会按程序办事,不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来解决“争端”的。于是,出现了上述这则手机短信(感谢信)。

  “以侨为本,为侨服务”这是侨联工作的宗旨。我们县侨联的工作人员,在多年的侨务信访工作中,总是尽力将这一宗旨加以落实到位,积极、主动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侨界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矛盾和纠纷,为维护侨益,为当地的社会和谐、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

  做侨务工作的视野要遍及“天下”,这样无疑对做好侨务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正如我所说的:“跳出侨务干侨务”、“跳出松阳为松阳”,有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日前,我欣喜地获得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侨联副主席、留联会副会长、归侨、退休老教授梁礼忠从广东梅县寄来的一本书——《客家院士》(新版),着实让人兴奋不已。

  梁教授与我的初次相识,是与“浙江侨联网”和《钱江侨音》的新闻媒体经常刊登我写的信息分不开的。我俩原本不认识,是梁教授从“浙江侨联网”网站和《钱江侨音》刊物上常常看到本人撰写的有关松阳侨务工作的信息中开始“接触”,进而写信与我联系,才开始“熟悉”起来的。2009年4月,我收到了来自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梁礼忠老教授的第一封来信。之后,我们常常利用电话、信件进行接触、沟通,彼此间有“侨”字号,进而开始交往。在我的邀请下,梁教授于同年的5月12日,来到革命老区 —— 丽水市松阳县考察民族中学的图书馆建设等情况。期间,梁教授在松阳县侨务部门、县民族中学领导的陪同下,前往县民族中学参观访问,考察、了解该校创办6年来的教育教学情况、尤其是学校图书馆建设的情况,对该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表示满意。梁教授表示愿为推荐该校申报美国加州圣裕中华文化协会健华社资助该校图书馆建设项目作点“牵线搭桥”的“铺路”工作。与此同时,还参观、考察了我县的“石仓古民居”等旅游景点,重点对石仓乃至松阳附近县份“客家”的相关情况较为详细地进行了了解。梁教授《客家院士》(新版)书中的《客家与浙南神话》写的就是这次考察松阳石仓等地“客家”的一些情况。真是十分感谢您——梁教授对千年古县——松阳这一“客家新大陆”的极力推荐,该书通过“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等平台,赠送、分发到世界各地,无疑对宣传松阳的“客家”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细读《客家院士》(新版)及其系列丛书(共六册),我们为梁老教授那种“胸怀远志,为弘扬客家之光自讨苦吃;锲而不舍,力求全面地展示院士风采;崇文尚武,让客家之光更加璀璨夺目;信而有征,坚持客家学研究正确途径”的精神所感动,由此联想到我们“退居二线”或者离退休的侨务工作者要借鉴梁老教授“啃骨头”、“不服输”的老黄牛精神,为侨务工作,为“四个文明建设”发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吧!

(七)

  “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松阳县自从县侨务办公室设立、县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以来,至今已有36载,年年在“圣诞节”、元旦前夕,都给旅居海外的松阳籍侨胞、留学人员和为松阳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作出贡献的外县籍侨领(侨胞)寄去一份份贺卡(挂历或松阳风光的明信片等),发送一条条短消息,表达党和国家以及侨务部门、松阳人民对海外赤子的一片片真情,进一步加强了海内外侨界的联络、联谊工作,增进了彼此间的情谊。此项工作年年坚持,从未间断,因而受到侨界的好评,

  近几天,在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元旦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县侨务部门也不断地收到来自海外松阳籍侨胞、留学人员的一张张贺卡、一封封贺信、一个个问候电话、一条条短消息,感谢我们侨务部门的“传真情”贺卡,为此,我们侨务工作者的心情可以说是无比激动的。

  这里引用一位西班牙侨胞、旅欧中国松阳同乡会名誉会长张先生说的一句话:“逢年过节,松阳县侨办、侨联工作的各位公作人员,对我们旅居国外松阳籍侨胞的关怀、问候,工作做得如此细致,真的是比那些侨务大县还要做得好呢!”请听,“海外美侨,身在异域,心向祖国。”来自美国的侨胞丁老先生在贺卡中提出的“五个新希望”—— “希望祖国日趋富强,希望松阳甲富一方,希望乡亲如意安康,希望中美永远友好,希望人类和平幸福。”……

  尽管我们县侨务部门人手少,但在为侨服务、海内外侨界的联络、联谊工作等方面,总是尽量做得让侨界满意,使他们感受到我们在侨务部门工作的同志为侨服务的宗旨确确实实落实在行动上。因而,他们的感动就渐渐地、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为家乡(或“第二故乡”) —— 松阳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献计献策、出钱出力。比利时侨胞、丽水市荣誉市民、松阳县侨联名誉主席王存民先生赠送给县侨务部门“华侨之家”的牌匾,侨眷、留学生家属王朝庚老师一家赠送给县侨务部门的“情暖侨心” 的牌匾,以及侨胞们捐赠给办公室专用的电脑、打印机、组合办公用柜等,就是他们对我们县侨务部门的感激之情。

  在这里,我们要说一声:“谢谢啦!侨界的朋友们!”我们定将以侨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时刻牢记在心,并在具体的侨务工作中去努力实践之。

上一篇:一部深受侨界拥护的法
下一篇:移民政策如何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