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华侨与辛亥革命

2011-03-09 10:29:49

  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侨居地积极参加和支持同盟会,提供经费支援革命活动,还回到家乡建立革命组织,多次参加武装起义。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兴中会,首批加入兴中会的20余人都是华侨。辛亥革命的成功,海外华侨功不可没,在黄花岗起义中遇难的黄花岗72烈士中,华侨就占了29人。

  一、孙中山为进步华侨创立的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兴中会是清末由孙中山和赞同孙中山主张的进步华侨创立的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光绪二十年)夏,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被拒绝后,于秋间出国,前往他早年曾求学的檀香山。这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已三月余,中国的海陆军连遭败绩, 日军已侵入中国东北。怀抱“改良祖国”大志却痛感报国无门的孙中山愈益忧愤,遂在华侨中揭露清王朝的腐朽残暴,倡议集结团体,共谋救国大计。11月24日,二十多个赞同孙中山主张的进步华侨,在檀香山聚议成立兴中会,通过了孙中山草拟的《兴中会章程》(标志兴中会成立,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刘祥、何宽为首任正副主席,然不久,刘祥便退出兴中会。《章程》斥责清王朝昏庸误国,招致严重的民族危机,申述该会以“振兴中华,挽救中局”为宗旨。兴中会已完全不同于反清的旧式会党,而是一个以在中国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职责的政治集团。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二、华侨与辛亥革命

  华侨是指旅居国外的中国人。辛亥革命时,华侨已选布世界五大洲。1902一1908年华侨人数约700万至900万。

  清政府把华侨视为背弃祖宗庐墓的叛民,有的华侨回到国内,常常遭受敲诈勒索。华侨对侨居地有很大贡献,却在许多地区遭到歧视虐待甚至屠杀。清政府以为华侨咎由自取,听任他们任人凌辱宰割。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岌岌可危,不能自保,根本没有保护华侨的能力。

  华侨迫切希望祖国强盛,有良好的政府关心他们的疾苦,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华侨在国外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在中国人当中最早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并且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一书中说:“由于华侨资产阶级在国外受着帝国主义的压迫,与国内封建主义又较少的联系,因此它是中国资产阶级中革命性较强的一个阶层,孙中山主要是代表着它的政治倾向。”

  华侨与辛亥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辛亥革命有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积极组织革命团体,大力发展革命力

  孙中山是一位杰出的华侨。他自十二岁离开家乡,曾在檀香山、香港、澳门居住、学习、行医,在欧洲居住两年多,先后十五次去日本,在日本居住近十年。孙中山一生致力国民革命四十年(1885一1925),大部分时间在海外居住活动。毛泽东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予以高度评价,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首先参加兴中会的二十多人都是华侨,其中有工人、资本家、银行经理。兴中会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反映了广大华侨的愿望,受到许多爱国华侨的支持。兴中会最初的入会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

  1895年,兴中会在香港成立总部,得到了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的热情支持,后来,日本、越南子地的华侨、中国留学生也建立了兴中会的机构。兴中会会员很快增加到三百多人,其中华侨占近百分之八十。

  1902年以后,孙中山对兴中会的誓词进行修改,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革命纲领。美洲的洪门组织在华侨中有很大的力量,估计当地华侨有一大半加入了这种团体。为了取得洪门组织的支持,孙中山亲自参加这种组织,于1904年为它重订章程,规定一律称为致公堂,并把兴中会十六字纲领当作致公堂的宗旨,引导致公堂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1905年8月,兴中会同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联合起来,在东京成立中国革命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把兴中会十六字纲领定为会纲。同年10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里,正式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主张。同里会在南洋、美洲、欧洲都设有支部。当时,同盟会在国内不能公开活动,在国外华侨中却轰轰烈烈地展开工作,特别是华侨人数最多的南洋,工作进展尤为迅速。

  到1908年,仅南洋英属的殖民地就有同盟会分会和通讯处共一百多个。1910年同盟会在旧金山正式成立美洲支部,不久美国西部就组织了十五个分会。总之,“凡有华侨所到之地,凡莫不有同盟会会员的足迹”。有些华侨还特地回国来发展同盟会组织。同盟会在厦门的机构就是华侨建立的。事实说明,华侨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强有力支柱。

  (二)创办报刊,宜传民主革命思想

  在新加坡,华侨陈趁楠、张永福于1904年创办了《图南日报》,这是南洋第一家鼓吹革命的侨报。此外,还有《阳明报》、《星洲晨报》、《国民日报》等多家革命侨报,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做出了贡献。在檀香山,程蔚南于1902年创办了《檀山新报》,它通过与保皇派《新中国报》展开论战,宣传了革命思想,爱国华侨在它的影响下,纷纷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在美国,有《新国民报》、《进化报》等革命侨报,也积极宣传民主革命,反对封建专制。

  在加拿大温哥华,有革命侨报《大汉公报》,在秘鲁有革命报《民醒日报》,在法国有吴稚晖主编的革命侨报《新世纪》。在日本,由华侨和留学生创办的报刊达十几家,如《湖北学生界》、《浙江潮》、《国民报》、《大江报》,这些报刊在更新观念、宣传革命方面,都起过一定的作用。辛亥革命时期,由海外华侨和留学生创办的华文革命报刊达四十八家,遍布东南亚、日本、美洲、欧洲的华侨、留学生集居地。这些报刊批判封建制度,反对保皇改良,鼓吹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统治,有力地声援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

  (三)慷慨捐献,为革命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

  华侨是辛亥革命强有力的经济支柱。孙中山等革命领袖的旅费、生活费,历次起义的军火购买费,起义士兵的生活费,革命组织的活动费,创办报刊的宣传费,绝大部分是华侨提供的。孙中山在广东、广西、云南发动的几次起义,也都得到华侨的经济援助。西贡华侨李率锋在防城、河口子地的起义,一人就捐了几万元军费。1911年广州起义,筹得港币十八万多元,其中美洲华侨捐了七万多元,南洋华侨捐了八万多元。武昌起义后,华侨为革命捐款更加踊跃。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在光复中都得到华侨捐款支援。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财政非常困难,也得到华侨大量捐款。“辛亥一岁中,南洋华侨所于革命之资,可五、六百万元。”华侨支援革命的款项几乎全都是义捐,他们“一团热诚,只为救国”,不希望任何酬报。华侨资本家林受之,为支援革命用尽了全部家产,以致子女不得不去当雇工。越南华侨挑水工关唐,挑一担水只能得到二分钱,但他把积蓄的三千元全部捐出。荷属殖民地华侨大资本家张耀杆,在武昌起义后,捐了一笔巨款。捐款支援国内革命的华侨分布于世界各地,港澳台同胞在支援革命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事实说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热爱祖国,他们热切盼望祖国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

  (四)积极组织,参加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前,孙中山直接、间接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他在策划起义的时候,除了把会党和新军当作主要联络对象,也把华侨当作重要力量。1895年,孙中山策划了广州起义,这是他领导的第一次武装斗争。参加起义的有跟随他回国的邓荫南、宋居仁、夏百子等华侨。

  1907年,日本政府驱逐中国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离开日本。他到河内设立革命机构,在广东、广西、云南一带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都有南洋华侨参加。其中, 1907年的潮州黄岗起义、惠州七女起义是由新加坡华侨指挥的,1908年卿康山起义的主要力量,是以华侨为主力的短枪队。

  1911年发生了英勇悲壮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是孙中山、黄兴策划的,得到华侨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支持。许多华侨从新加坡、槟榔屿、缅甸等地回来参加起义。一部分留日学生也参加了起义。在起义前,有的华侨、留学生写下了遗书,表示为了救国救民,不惜牺牲年轻的生命和家庭的幸福。由于众寡惫殊,起义终于失败。战死和被捕牺牲的烈士遗骸,最初被同情革命的人士收敛了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后来陆续查明还有十四名烈士,共八十六人,其中华侨烈士占三分之一左右。

  武昌起义胜利后,华侨纷纷回国参加各地的武装斗争,组成炸弹队、北伐队、总统宪兵队等。当武汉形势危急的时候,一批回国华侨组成敢死队,开赴武汉,参加黄兴指挥的部队作战。

  可见,历次武装起义中,爱国华侨和国内志士是一起抛头颅、洒热血的,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不愧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海外华侨的革命活动与国内的革命运动相互支持,遥相呼应,最终形成一股强大的革命潮流,摧毁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总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华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华侨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倡导者、参与者,强有力的支持者。孙中山高度赞扬华侨对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说“华侨是革命之母”。(乔 宗)

上一篇:海外华商走向“和谐”不是梦
下一篇:温州华侨移居海外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