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从广东经验看浙江如何更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2016-05-20 11:06:59

文/朱小敏

  广东是全国最大侨乡和侨务资源重镇。为学习借鉴广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先进经验,笔者于近期专赴广东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交流活动。在粤期间,一路看、一路听、一路问、一路学,感触颇深。此次广东之行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又找到了差距,增强了信心。近年来,广东省依托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和法治环境、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不断增强人才工作开放度,努力形成与港澳相通、国际接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并探索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广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主要经验

  高定位,重前瞻。首先表现在思想认识上。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广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的理念,把引才引智工作作为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作为实现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力度,全力推进。据统计,2008年以来,广东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1万人,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欧美发达国家院士、终身教授等著名外国专家学者共129人,每年来粤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5万人次,占全国总数的22.6%,居全国首位。其次表现在发展战略上。近几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关于鼓励留学人员来广东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鼓励出国留学高级人才来粤创业的规定》和《广东省引进海外人才智力“十二五”规划》,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以人才升级有效引领产业升级。2014年7月,珠海市通过《珠海经济特区人才开发促进条例》,这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诞生的全国首部地方性人才法规。同时,广州市、深圳市也纷纷加紧进行人才立法工作,将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对海内外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和保障予以明确。

  广搭台,重对接。一是搭建国际人才协同创新平台。近年来,广东省广泛与发达国家、港澳地区和国际一流科研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建设国际人才协同创新平台。广东与新加坡合作在广州共建“中新知识城”;与德国合作在佛山共建“中德工业服务区”,与世界知名智力密集型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联合组建“技术创新联盟”;与以色列合作在汕头共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吸引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先后在深圳、珠海设立校区,直接推动高端人才到广东开展联合研发。二是搭建国际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广东借助广州“留交会”、深圳“高交会”和“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国家级高端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每年吸引大批海外创新团队和人才来粤创新创业。深圳市自2007年举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以来,先后吸引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0多名海外人才参会,在促进人才交流合作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是搭建国际人才智慧集聚平台。近年来,广东举办了8届“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累计聘请48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及世界著名科研机构的高层领导人共130多人为省长“洋顾问”,以世界目光谋划广东经济发展。每年举办“百名海外专家南粤行”活动,吸引了数百名国际高层次人才深入高新区、产业园区、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实现了科技项目与产业载体的无缝对接。

  拓渠道,重创新。一方面,积极延伸海外引才的触角。广东全省各地纷纷建立海外人才联络体系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深圳市从2010年起,先后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地设立驻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处,并利用清华大学驻美国硅谷研发基地设立深圳市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中心,将人才引进工作的触角直接延伸到海外。截至2014年12月,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116人、“孔雀计划”人才776名、留学回国人员接近6万人;全市留学回国人员企业总数达3300多家,其中年产值千万以上的企业130多家,超亿元产值的逾30家,成为该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另一方面,积极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国家级战略平台为依托,广东积极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学习借鉴港澳及国际先进经验,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目前,“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聚集效应初显。广州南沙人才总量已达8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11.4%;深圳前海平均每天有10家以上的企业入驻,共吸引入区企业8359家,同比增1255%,注册资本总额增至5225亿元,带动引进各类人才超过10万人;珠海横琴现累计注册企业5033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8家,中国500强企业45家。

  聚前沿,重导向。一方面开启“团队引才”模式。2009年起,广东面向国际发出“英雄帖”,在全国率先开展“整团队成建制”引才工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该省规定,创新科研团队核心成员不少于5人且稳定合作3年以上,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国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的,省财政最高可给予居国际一流水平的团队l亿元的经费资助。5年多以来,先后引进6批250个海外顶尖科研创新团队。近年来,广州市还特别注重将团队引进与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近中远期目标相结合,与原始创新能力相结合,与创新载体建设相结合,与投入方式改革相结合。截止到2014年12月,在广州生活、工作的海外科研团队和人才超过6万人,累计创办企业在2060多家。另一方面探索“靶向引才”模式。广东制定人才开发“路线图”,面向全球搜索靶标,精确制导,依托企业等用人单位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引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紧缺人才。在“珠江人才计划”的带动下,广州、深圳、惠州、中山等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百人计划”、“孔雀计划”、“天鹅计划”、“招才引智”等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创新成果。

  优服务,重保障。一方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广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等政策法规,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例如,率先把人力资源成本占政府资助科技经费支出比例提高到30%;明确规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成果转化奖励比例不低于30%;成立由国有科技金融资本发起的广东天使创业投资联盟,设立“粤穗天使基金”,帮助解决科技创业人才缺乏启动资金和金融支持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服务保障政策。该省打破体制壁垒,取消了各种限制人才流动的规定,建立了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妥善解决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家属就业、子女上学和住房问题;在专业资格认证和岗位聘用方面,引进海外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因不同制度而没有职称的可设置特聘岗位予以解决,享受相同岗位人员待遇,人才服务保障政策与国际更加接轨。

  加强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建议

  顺应形势发展,完善政策法规,把握海外引才的战略主动。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探索和研究,将其纳入全省“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凸显海外高层次人才在《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重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吸引和利用海外人才的运营机制。同时,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法治化进程,建立健全适应地方特点、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外人才法律法规体系。全面综合考虑海外人才创业创新的变化态势和相应诉求,尽快启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适时补充完善海外人才在签证办理、落户居留、市场准入、社会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条款内容,增强细化度、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功能载体,打造海外引才的多元平台。一是加强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应统筹规划我省留学人才创业园建设,积极复制推广“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天使投资”新模式,并在规模、层次和空间布局上进行优化,不断满足海归人才个性多样的创业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加快科技创业孵化器建设,创建一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海归创业发展平台,推动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加强技术转化平台建设。坚持公共服务搭台、市场规律唱戏,加快各类技术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精心培育一批“海归创业导师团”、“海归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实验中心,着力在海内外之间搭建起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技术链、市场链、信息链,使更多的侨资侨智进一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海洋经济聚集。三是加强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应加快建立以创投为代表的直接投资主体、银行跟进的间接融资主体、以创业板上市为主的上市培育主体。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支持鼓励海归人才创业创新。

  引导要素集聚,主动搞好对接,形成海外引才的比较优势。一是资本对接。培育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完善金融生态圈系统,鼓励各地打造适合本地的PE集聚中心、私募(对冲)基金小镇、梦想小镇。充分发挥本土企业的资金优势,引导海归企业与本土企业进行各类形式的合作或并购重组,形成灵活多样的投资组合和产权结构,提高融资对接成功率。二是项目对接。从对接的领域看,既要重视引进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项目,又要重视引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前瞻项目,更要重视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理念、能够组织大规模科技攻关和进行集成创新的科研团队和重大项目。从对接的模式看,积极完善海归项目库、专利数据库,形成“人才+项目”、“人才+产业”模式,构建常态化的项目对接机制。三是产品对接。坚持区域创业政策与地区产业特色、人力资源优势、文化特征等相结合,重点关注产品的高成长性和可带动性。加大对海归企业产品推广扶持力度,促成其与本土企业形成产品研发、上下游供应的产品链体系,推动传统企业与海归创业企业的产品整合。

  健全联动机制,破除制度掣肘,实现海外引才的精准发力。一方面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应加强部门间的联系沟通,在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创业资助、职称评定、科技研发、财务管理、团队组建等方面互相支持,优势互补。特别是对于海归人才普遍关注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障、产权认定、户口办理、配偶就业等具体问题,要开辟“绿色通道”,打造更趋规范化、阳光化的海归创业创新环境。另一方面完善内外联动机制。一方面支持鼓励各个地方,依托海外重点侨团、知名侨领,以及海高会、海创会、留联会的独特优势,架设人才梯度“流动之桥”,不断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通过高校“人才驿站”平台,拓展与海外高校的联系互动;继续办好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海外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网上交流大会等重大引才引智活动,吸引海外高校的优秀科研成果回国内转化,提升政府服务的精准度。

  推进自身改革,强化人文关怀,孕育海外引才的肥沃土壤。一是推进改革新政。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总抓手,撬动新一轮政府自身改革。稳步推进出入境和长期居留方面的改革新政,放宽工作签证与居留许可。推行税收、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在完善企业所得税、关税、营业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建立海归创业创新人员个人所得税补偿机制。二是强化人文关怀。尊重海归人才的个性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海外人才密集区域,由政府资助一批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或是鼓励支持知名学校开办国际部、民营企业兴办国际学校。加强对专利申请的服务和知识产权的动态保护工作,严厉打击盗版和仿冒行为,使海归人才的核心利益得以保护。实施海归人才住房资助计划,通过政府特殊补贴和用人单位配套补助的办法,为海归创业人员提供一次性购房补贴和延伸式服务,鼓励建造人才公寓。三是加强多方激励。如加强文化激励。开展海创沙龙、海创论坛等主题活动,创建海归网、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通过交流碰撞出思想创新的火花。加强精神激励。动员各方力量建立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榜样库,推介其创业经验;举办全国性的海归创业创新大赛,设立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专项奖,发挥榜样的示范性、引领性作用。加强政治激励。把海归群体作为党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的新领域,充分运用党的统一战线的优势,善于从中物色、考察、推荐代表人士,铺设适当的台阶,提供适当的舞台,为他们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报效国家创造条件,从而吸引更多优秀海归集聚浙江,努力使浙江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创新之源、智慧涌流之地。(完)

上一篇:瑞安市侨联打好“侨”牌 做足“侨”文章
下一篇:永康留联会“创业创新基金”助力大众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