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以侨为本 凝聚侨力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社区侨联工作新路

2008-06-26 11:09:31

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侨联

  江干区采荷街道地处杭城东部,面积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2万,外来人口约2.3万。街道下辖15个社区,“新区、旧城、农居”各占三分之一。现有侨眷150户,归侨8户,港澳同胞17户,留学生193人。近年来,采荷街道侨联工作在省、市、区各级侨联的精心指导、帮助下,在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紧紧围绕党工委的工作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贯彻《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自觉把社区侨联工作放到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依托三级服务网络,牢牢把握“团结、凝聚、服务”三大主题,以侨为本,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实现侨联工作的社会化、经常化、实效化,使侨联工作与和谐社区建设有机结合,为构建“和谐采荷”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三保障,让归侨侨眷有正常的活动

  归侨侨眷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有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做保障。

 (一)阵地资源保障。街道依托采荷文体中心阵地,整合资源,建立了“侨之家”,设置了“交流园”、“活动园”、“学习园”、“信息园”、“服务园”等功能馆室,配备空调、电脑、影像设备、图书、报刊等。15个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设立了12个“侨之家”和3个“侨联活动站”。街道还依托“三网合一”资源优势,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成立网上“侨之家”,延伸了工作阵地。

 (二)组织机制保障。在江干区率先成立街道侨联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适时调整社区侨联网络设置,建立完善了街道侨联、社区侨联、楼幢侨联小组的三级工作网络。整合和共享地区侨力资源,构建了街道侨联牵头,地区单位、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的“大侨联”格局。将侨联工作任务细化成具体目标,纳入街道“三位一体”目标考核体系中的党建工作目标,列入年度工作的目标考核,建立完善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街道侨联执委会每季例会制、社区侨联每月活动联谊制、楼幢侨联小组每周交流制,确保工作长效。

 (三)经费人员保障。每年年初,侨联经费列入街道预算并逐年递增,专项拨付、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今年预算资金5万元,同比增加150%。配齐配强街道、社区两级侨联专兼职人员18人,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在侨界人士及社区志愿者中选择有经验、有能力的人员担任楼幢、楼道联络员,为社区侨联开展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三服务,让归侨侨眷感受组织的温暖

  服务是社区侨联工作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近年来,街道侨联始终本着“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大力开展服务,广泛凝聚侨心。

  (一)结对帮扶服务。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原则,组织社区、单位与侨界人士广泛开展“心连心”思想结对、“肩并肩”工作结对、“手拉手”生活结对。如建立归侨侨眷动态信息档案,对困难归侨侨眷,以“一帮一” 、“一帮多”等形式,通过助学、帮困、提供致富信息等,开展日常扶智、节日帮困、高温寒冬特殊时期送温暖等活动。现街道共有各类结对达50余对。此外,将街道“三面就业渠道网”、“五层保障网”针对性地倾斜。如芙蓉社区一侨属,服务于社区20余年,在街道、社区得知他住院后,连续三次上医院、上门去慰问,并针对他的实际困难,为他办理了低保,申请了廉租房,为妻子解决了工作。仅2006年,街道侨联共走访、慰问困难归侨侨眷等64名,提供再就业32人次,有30多人次得到了帮扶。

  (二)温馨门铃服务。针对老年、独居归侨侨眷精神空虚、突发事件多等特殊情况,街道侨联开展了“温馨门铃”活动。由街道、社区为他们安装紧急呼叫系统——电铃,安排志愿者进行一对一帮助,实现“侨有所呼、我必有应”。如洁莲社区第五、七党小组与瘫痪的独居侨眷姜大伯联成“温馨门铃”,每周两次上门为他做洗护、恢复锻炼,老人过世还为他操办了后事,给予了全程关怀。去年在国庆节期间,我们还组织志愿者与老归侨侨眷开展交友签约活动。结对仪式上,志愿者们表示服务老归侨侨眷要做到“五心”——真心、耐心、热心、细心和恒心,而老归侨侨眷们谈起街道党工委和侨联会所给予的关心和帮助都感慨万分。

  (三)“一证通”服务。归侨侨眷在“侨之家”登记以后,即可领到一张活动证,凭证可在街道、社区的“侨之家”、“活动站”享受全程免费服务。一是免费开放各类休闲服务设施,比如棋牌室、图书阅览室、网上信息室等等,还可以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二是免费开放活动场地,只需归侨侨眷需要,“侨之家”的活动室随时都可以活动。此外,“侨之家”还推出了“菜单式”服务,归侨侨眷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参加活动项目。

  三、三奉献,让归侨侨眷发挥优势作用

  在社区侨联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注重发挥侨界人士的自身优势,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街道各项建设的热情,使之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强大动力。

  一是为精神文明建设奉献。充分利用侨界人士学历高、兴趣广、见识多等优势,引导他们组建成社区少年辅导队、志愿者小分队、社区文体团队等,让他们热忱投入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如红菱社区的留学生家长顾今昔,以其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家庭教育经验,开设了家长热线,并多次在中央教育台、杭州日报等媒体上传教授经,被评为“浙江省十佳留学人员家长”;全国五好文明标兵户、侨胞陈晓俞老师白手起家,硬是拉起了一支舞蹈合唱队,天天为活跃社区群众文化生活而奔走,为社区文化建设作贡献。

  二是为基层民主建设奉献。通过建立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港澳台胞、归侨侨眷等不同对象为主体的侨界人士联谊会,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渠道,发动侨界人士共商社区建设大计。组织归侨侨眷积极投身到“一长六大员”、家庭代表制等自治实践中来,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进程。如在今年三月开展的侨法宣传月活动中,双菱社区的侨属樊正茂,主动担任社区政策宣传员,为推动侨法“四进”(进社区、进侨企、进楼道、进家庭)出力。

  三是为和谐社区建设奉献。街道侨联充分利用侨界人才众多、智力密集、对外联系广泛的优势,重点做好侨属、港澳台胞、台属的工作,选择其中一些重点对象,让他们经常与海外和港澳台的亲友联系,促进街道对外交流工作,如2006年我们先后接待3批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外参观团。今年3月份,我们组建了街道侨界志愿者服务队及16支社区、企业侨界志愿者服务分队,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展房地产咨询、侨务政策咨询、出入境政策咨询等特色服务。更多的侨界人士加入到社区志愿者队伍,广泛参与社区洁美、平安建设等工作,如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中,侨界人士积极参与社区建立的为老服务队、温馨港湾等……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和谐采荷建设才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推动了采荷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上一篇:创新机制 规范运作 彰显特色——天水街道推行空巢独居归侨侨眷“八个一”服务保障机制
下一篇:凝侨心 聚侨力 促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