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花语情丝(四)

2011-06-15 15:27:40

花语情丝(四)

胡 丰

猩血谁教染绛囊

  一个人。

  掩卷抬头眺望窗外,跃入眼帘的是一团火样的红。那“浓绿万枝红一点”,红得让人眼前一亮,心为之一振。倏忽,读书的些许倦意顿消。韩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的诗句竟脱口而出。

  石榴花像什么?

  “风翻一树火”,“日烘丽萼红萦火”,“蕊珠如火一时开”,“火齐满枝烧夜月”……

  一句话,石榴花如火。这样的比喻描写,早不新鲜,犹如把雪比拟为“鹅毛”一样,已被人说滥了。但是,元朝大将军张泓范一首诗却把“火”写得活灵活现:“猩血谁教染绛囊,绿云堆里润生香。游蜂错认枝头火,忙驾薰风过短墙。”诗的前两句,也只是说石榴花的红和香,但后两句不是直接说石榴花似火,而是说被招引来的蜜蜂,错以为枝头上着了火,赶紧躲避开,乘着南风飞过短墙而去。作者用“忙驾薰风过短墙。”的诗句有趣形象地点出榴花猩红胜火。构思新颖,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唐朝诗人杜牧也有一小诗:“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鬓。”同样说榴花如火,却因这“火”,插在佳人的头上,真担心要烧掉又黑又浓的头发。语言生动活泼,出人意表。而朱之蕃的《榴火》也有异曲同工之炒:“农家颖实需甘雨,愁拟焚林望碧空。”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石榴红似火,想到干旱的农田,为此而忧心如焚。老先生进士出身,官至吏部侍郎(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等事务),二品高官,可谓权大势大,衣食无忧,却能这样体恤民情,令人钦佩。相比之下,当今那些无视民瘼,或大毁良田,或大拆民房,或吆三喝四的“公仆”又是何等的境界?!

  把花比成美人,更是常见的。《博异记》中载有石榴花的传说:天宝年间,崔元徽春夜遇美女十余人。其中有绯衣佳人姓石名阿措。阿措姑娘见封家十八姨举止轻佻,便拂袖而起,正色斥之。众美女皆为花神,阿措相传就是石榴花,封家十八姨即风神。这个传说隐喻石榴姑娘虽娇艳美丽,却能庄重自爱。杨万里就有:“不肯染时轻著色,却将密绿护深红。”的诗句。诗人高启也咏:“夜来端午宴,淡却美人裙。”吴伟业有:“绛帐垂罗袖,红房出粉腮。江南逢巧笑,龋齿向人开。”石榴花的自爱、端庄、优雅、绮丽尽显其中了。

  “芙蓉为带石榴裙”。娇俏佳人穿起裙子更能体现婀娜妖娆的风姿。唐代多用石榴花提取的染料染裙子,其色亦似石榴花,其形亦似石榴花,所以叫石榴裙。唐诗中有不少赞美的诗句:“石榴裙裾峡蝶飞,见人不语梁峨眉”,“西楼柳风吹晚凉,石榴裙映黄金觞”……杨贵妃喜爱石榴花,唐明皇在华清池广种石榴。每当鲜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设宴于花丛之中,与贵妃饮酒作乐。大臣们对贵妃风骚、放荡不满,拒不给她施礼。贵妃向皇上撒娇,告众臣无礼。皇上当即下令见了贵妃必须施大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众臣无奈,每见贵妃穿着石榴裙走来,只得纷纷下跪,大臣们私下都以“拜倒在石榴裙下”之言解嘲。为了保官,为了活命,众臣“拜倒在石榴裙下”,出于无奈,似可理解。而如今,“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不少“前腐后继”的官员,宁愿“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一个个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奇闻丑事并不鲜见。难道也是无奈之举?!

  大文豪苏轼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对石榴的美自然也不会放过。他在《贺新郎》词中下半阕有这样的描述:“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穠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石榴花外形有瓶状的花托,口缘是几枚厚实的萼片,护卫着一丛皱缩的花瓣,那样子确像是一簇半隐半现的揉熟的红巾。春花已落,她却仍陪伴着感到寂寞的人。细细观赏艳丽的色彩,感受花蕊簇拥一起的深情,让人怜爱不已。难怪俞平伯说:“‘穠艳一枝’句与上‘红巾蹙’句,深得形容之妙”。但是,不免让人担忧秋风一起,花将谢落,即使离人回来共赏榴花,也不敢去触动她,深怕那花瓣跟眼泪一样的落下来。这样的结尾把细腻的感情,离别的感伤,一一表露了。当然现代人绝不会再有这样的“糯米”情调了。花开花落,人聚人散本是常事嘛!

  然而,如火,如美人,如红巾的石榴花在我的眼中却似血。那是腥红的血!

  记得当年的夏天,石榴花正红。但,一场急风暴雨,我家天井的地上落英满地。乐观开朗的父亲,一下子变沉闷了。他为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无人理解而苦闷。滚滚红色潮流席卷大地,愚昧和狂热弥漫开来,知识分子集体失声。污蔑、诽谤、假话、空话铺天盖地。一直受人尊敬的他,却成众矢之的的“眼镜蛇”、“披着人皮的豺狼”……很快,在腥风血雨中,他遭受了灭顶之灾。

  一场“阳谋”,有说五十五万人,有说上百万人倒下,谁人在拈花微笑?!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石榴花,殷红,殷红,如血。在我的心中……

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缕香,淡淡的,幽幽的,在空中飘浮,像一泓清泉涓涓流淌着,滋润着心田,沁人肺腑。亭亭玉立的荷花,白的如雪,红的如霞,在微风中摇曳,吐露芬芳,娉婷袅袅,婀娜多姿。

  阳光下,荷叶田田,掬一捧清水,向玉盘似的荷叶撒去,随着“沙”一声响,霎时“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滚动着的,晶亮晶亮,滚圆滚圆的水珠儿,散了又聚,聚了又散,煞是好看。而雨天,万箭竞射,鼓点阵阵,水珠跳动,荷叶飘舞,雨声甚急,荷喧正吼,好不热闹!雨过天晴,凉风习习,溽暑顿消,虹桥飞越,蛙声鼓噪,莲腮嫣红,绿衣翠裙,更为楚楚动人。

  面对荷花,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如同荷香一样悄然袭来。那含苞欲放的,如脉脉含情的少女,羞羞答答的娇态,让人爱怜不已。那临风怒放的,如典雅的少妇,款款而来,向你点头、招手,令人难以忘怀。

  自古荷花在诗人的眼里就是美女。《诗经》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有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宋代女诗人朱淑真有“平波浮动洛妃钿”的诗句,在她的笔下,荷花就是洛神;“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在诗人杜衍的眼里荷花是刚出浴的杨贵妃。明朝诗人李东阳则吟:“疑是湘妃出水中”,荷花就是湘妃女。而郑板桥却觉得这荷花不正是西施美人“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苧萝村。”还是那位杨万里,看到千姿百态的荷花,想起了宫女的轻歌曼舞,干脆就说白了:“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传说中,荷花就是天上王母娘娘身边名叫玉姬的仙女。因为向往人间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趁夜偷偷溜出清寂的天宫,来到西湖畔。秀丽的西湖风光让她流连忘返,直至天明仍在湖畔嬉戏。王母娘娘知道后十分生气,一怒之下,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而玉姬心高志远,生性洁净,却幻化成了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鲜花,这就是荷花。

  如果说这样的传说,在百花的故事中并没有多少新鲜感。那么最让人称奇的是相传农历6月24日是荷花的生日。这大概在百花中是独一无二的了。古时这一天,各地都有很多赏荷庆祝活动。如,苏州人纷纷去葑门外的荷花荡给荷花上寿。正如诗曰:“苏州好,廿四赏荷花。”那热闹的场面“六月荷花荡,轻桡泛兰塘。花娇映红玉,语笑熏风香。”在山东济南大明湖人们则有放荷花灯的活动,用荷叶或莲蓬等制成彩灯,烛燃其中,随波逐流,闪闪烁烁,十分迷人。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自称与荷花同日生,他写下:“淤泥不染清清水,我与荷花同生日。”不仅表达他对荷花的倾慕,似乎也流露了他有出尘之想。

  水中采莲可说是更富情趣。《汉乐府》中有一首短歌,唱出了人们的欢乐之情:“十里莲塘路,扁舟任往还。一对小儿女,终日在花间。轻轻一叶舟,荡入荷花里。不见采莲人,但闻花中语。”大诗人王维、王勃、白居易等都写过《采莲曲》。而最妙的恐怕要数王昌龄的七绝:“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似见其人,似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现代诗人朱湘的《采莲曲》清丽柔婉:“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对生活,对生命,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

  “芙蓉初出水,桃李忽无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花的美,无论是色、香、形,无论是花、叶、莲、藕,都是美妙绝伦的。而其高雅的风骨更是令人钦佩。“净根无不竞芳菲”,“更无妖气媚西风”,最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当然还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荷花不愧是“花中君子”。再细细品味,这诗中多少还含有佛教思想的痕迹。

  其实,荷花是佛国之花。仙童哪咤寄身于莲花,观音菩萨也立于莲座。佛坐以莲花为饰,何其缘故?如来佛祖解释:“莲花座不同于世俗人所用的座床,它柔软清净,坐其上而不折损。” 佛家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株妙法莲花,有人尽心绽放,布施美丽和芬芳;有人半开半合在智慧的黎明时分,似梦似醒;有人浑然不知,忍心让生命成为早夭的白莲。我想,这也许就是禅吧!

  按这一说,荷花的圣洁高雅更是无与伦比了。

  做人如能同这“花中君子”一样,不争妩媚,不慕权势,清虚正直,保有冰心雪操,晶莹纯净,这将是何等高尚的人格啊!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荷花,不正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我想。

  哦,时时提醒我们心中的那株妙法莲花,当清风徐来,水波荡漾,尽心地绽放,布施我们的美丽和芳香!

上一篇:梅坞茶乡侨意浓
下一篇:情系故乡——怀念家乡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