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潇湘行吟曾国藩

2012-04-06 15:23:45

潇湘行吟曾国藩

文/李烈钧

潇湘行吟曾国藩

  中国近代史上,被国共两党领袖共同推崇备至的人物,当属曾国藩。

  曾国藩一生,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立功、立德、立言”,仕途亨通,十年七迁,官至二品,乃至封侯,“生晋太傅,死谥文正”,史称“千古第一完人”。他又是极具争议的晚清重臣,近百年来因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和办理“天津教案”而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锦绣潇湘,洞庭泱泱;南薄五岭,北枕大江。

潇湘行吟曾国藩

  南岳衡山和九峰山怀抱的湖南双峰县,百年遗存的曾国藩故居,古朴凝重,侯门幽深。张扬和招摇的,是门前石围栏猎猎翻飞的大清龙凤旗,是湖中旗杆台迎风夺目的巨幅帅字旗。

  曾国藩是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曾国藩故居被国务院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里潇湘行吟,少不了回望曾氏望族,品味晚清中兴重臣曾国藩的宦海浮沉。

  中国近代史,被国共两党领袖同样推崇备至的人物,当属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为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同好。毛泽东16岁就通读《曾文正公全集》,当年他读过的这部书,至今还保留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1917年他再次通读以后,对中国历史人物作了一番研究,得出结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是案头常置,时时翻阅,反复品悟,毕生研读。他还准备了很多套《曾文正公全集》,不时拿来奖赏送人。他认为这部书“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2009年,蒋氏后裔蒋孝严先生抵湖南,专程前往双峰县,晋谒曾国藩故居。

  曾国藩一生,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立功、立德、立言”,仕途亨通,十年七迁,官至二品,乃至封侯,“生晋太傅,死谥文正”,史称“千古第一完人”。他又是极具争议的晚清重臣,近百年来因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和办理“天津教案”而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岁月流逝,曾氏曾经在人们视野中淡隐数十年。然而,上个世纪末,历史沉淀,后人评点,人们多认同毛、蒋二位的推崇,仍愿意说“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斯时,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出版,人们争相购买,一版再版,有如“洛阳纸贵”;《曾国藩家书》竞相出版,百姓排队争购,仿佛家教样板;30巨册的《曾国藩全集》成为畅销礼品,海外视为奇观;与曾国藩有关的其他文本《信稿》、《教子书》、《百家杂钞》、《处事金言》、《曾国藩大传》……纷纷面世,很受青睐。中国社会一度出现了关注曾国藩的“热”。

  2011年,是曾国藩诞辰二百周年。中国书店出版社再行出版《曾文正公全集》简体版12册,全文380万字,堪称蔚为大观。其它,《曾国藩诗文精选》、《曾国藩楹联精选》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纳入社会学研究,曾国藩确实可以作为一种现象:论学,毕生勤谨,推崇儒家,讲求经世致用,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大师”;论官,从进士升到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出落成后世风云人物亦为粉丝的盖世名相;论兵,一介书生,居然打造和统率了超越晚清“八旗”的最具战斗力的湘军;论臣,识人用人,麾下的人才遍及全国,多任督抚、提台、总镇,功高震主,令慈禧如芒在背,寝食不安,却能全身而退颐养天年……曾国藩的修身之道、为官之道、创业之道、掌军之道、治家之道、育人之道,该有多少玄机奥妙?

  曾国藩有言:“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一国之中,廉则兴,贪则衰。”他身体力行,刚直不移,勤勉终生。

  道光十八年五月初二,曾国藩由礼部堂官引见,朝觐道光皇帝。当时,曾国藩28岁,身份是同进士。金殿面试考察,非同小可。但是,一见面,道光就龙颜不悦——曾国藩面相不好。

  《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二·曾国藩》记述:“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稜,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大凡史官,为尊者讳,文字已经作了“技术处理”;但曾国藩的三角眼,却是明白无误,道光皇帝自然先扣了印象分。

  “曾国藩,你给朕说说,做官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回皇上话,学生以为,做官的第一要义无非是个‘廉’字。”

  “嗯?”道光先是一愣,接着反问,“持平公允不重要吗?比方说你断官司,不持平不公允,怎么能服人哪?朕交办的事如何能办好啊?”

  曾国藩低头回答,语调清朗:“回皇上话,皇上教训的是。但学生以为,官员不廉无以持平,官员不廉更难谈公允。请皇上明鉴。”

  ……

  一番君臣对答,曾国藩阐述了官场规律:从古到今,官员堕落贪字始。于是,因对答精警,思维清晰,加之衣着朴素,深得道光赏识,破格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同进士入翰林,清朝开国以来,仅曾国藩一人。

  斯时清正廉洁,清则清汤寡水,廉则苦头吃足。朝廷发的俸银,对付不了日常开销,更应付不了官场的往来酬酢。曾国藩只能用盐水浸泡与生俱来奇痒难熬的全身“莽鳞”癣,只能生活拮据穿着打补丁的朝服写信向家里要钱,只能在翰林院廊柱上贴“小字报”,声明“敬谢”一切名为福禄寿喜婚丧嫁娶实为索贿收礼的拜帖。他以坚忍之气独树一帜,刚直自立于那个时世。

  史料记载,38岁那年,曾国藩为表清白,堵住政敌的诽谤诬蔑,当众脱光了衣服——与今天的“裸官”当然是有质的不同——光着屁股走进银库清点现银,查清了国库亏空真相。自此,不仅战胜了同僚的羡慕嫉妒恨,而且赢得道光皇帝的空前信任,仕途进入全新境界。

  从政初期,曾国藩曾经九年连升十级。咸丰帝即位不久,就将大清帝国六个部中五个部的副职(侍郎)交给了42岁的曾国藩——同时掌管礼部(宣传、教育)、兵部(国防)、刑部(司法)、吏部(组织、人事)、工部(建设)。

  有了这么宽广的平台,曾国藩得以充分施展抱负,宏图大展。

  “无湘不成军”,湘军从曾国藩开始,后来有蔡锷、谭嗣同;再后来,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都相继从湖南走出。

  克复金陵、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即倾力举办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创造了中国历史六个第一:第一家近代“军工厂”,第一个书局,第一尊大炮,第一艘火轮船,第一所翻译局,第一批派遣出国留学人员;因而,使衰微腐朽的清朝出现“同治中兴”局面,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延续了六十年。

  为官34年,曾国藩深谙“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而钱可以把人带进坟墓”的简单哲理。故而说,曾国藩成才、发迹、成器、创业、显赫的功成名就之路,是“廉政”廉出来、勤奋干出来的。

  百亩荷叶塘,万株残枝叶;绵绵鳌鱼山,苍苍映斜阳。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巨匾高悬。(“富厚”二字,典出《汉书·诸侯·功臣表》:“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两边对联:清芬自守,盛德日新。系曾纪泽为纪念父亲所书,意为:父亲一生为官,两袖清风;清廉美德要世代守护,彰显弘扬。

  半壁东南支柱石,统帅本色是书生。把文事和武功都做到极致的曾文正公,却不愿子孙投身军政两界,他要晚辈们做“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五岁发蒙,二十三岁中秀才,二十四岁中举人,二十八岁中进士点翰林,科举一帆风顺,书读得很好。可贵的是,精于应试之学,同时博览群书。曾国藩曾经给他的四个弟弟开列过一份自己熟读的书目:《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杜诗、韩文……

  曾国藩和儿子谈诗文:“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不能得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深远之韵。”他甚至告诉儿子:“余所好者,尤在陶之五古、杜之五律、陆之七绝,以为人生具此高淡胸襟,虽南面王不以易其乐也。”

  “虽南面王不易其乐”,实属难得。这显然不是政治家、军事家或豪富巨贾的价值观;以古人的诗文为最大乐趣,这种价值观,只能属于书生、雅士、文人、学者。

  戎马倥偬、日理万机之余,曾国藩为后世留下三百二十多首诗和一百四十多篇文章。价值如何?《现代中国文学史》肯定了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地位:“厥后湘乡曾国藩以雄直之气宏通之识发为文章”,“异军突起而自成一派,可名为湘乡派。”这个评价,曾国藩如果看到,当由衷欣慰,含笑九泉。

  曾国藩有三子五女。大儿子两岁时患天花夭折。二儿子曾纪泽,近代著名外交家。小儿子曾纪鸿,清代著名数学家。孙辈、四代、五代,大多在学术、科技、文化领域,成就卓然。侄玄孙女曾宪植是叶剑英夫人,早年投身革命,曾家第一个参加共产党,解放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家后裔,还有著名化学家、原高教部副部长曾昭伦,中国博物馆学和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宪楷……

  “盛不过三代”,是官宦显贵之家难以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长盛不衰,似应归结于家学渊源。今天,故居“思云馆”的曾文正公肖像两侧,留有他父亲曾麟书的示儿楹联: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尔曹。

  曾国藩62岁辞世于南京,没留下金银珠宝,给子孙的最大财富,是故居四座藏书楼里30万卷书。他的《忮求诗二首·不求》,足以窥其心迹:“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

潇湘行吟曾国藩

  学术界认定,曾国藩为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曾氏思想,没有门户之见,儒——法——道,兼收博取,各采其长。

  曾国藩早年接触程朱理学的传统儒家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核心,维护忠孝节义的纲常理论。中年时,团练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治乱世需用重典”,他采用了最严酷的法家思想、申韩之术,“曾剃头”、“刽子手”、“杀人如麻”,即由此而来。1857年,曾国藩人生最失意时,在江西九江湖口屡战屡败,他回到黄老之术,道家思想;主张无为,顺其自然,以柔克刚。此时的曾国藩,深切领会了老庄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

  如此这般,心境逐渐圆滑恬淡,处事更加练达趋远。从“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进而“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更进入“莫苦悔已往愆尤,但求此日行为无惭神鬼;休预怕后来灾祸,只要暮年心气感召吉祥”。

  这就是人生的历练、磨练和修炼。须知,成就顶戴荣耀、功名显赫的同时,曾国藩也曾身陷囹圄,也曾兵败四散,也曾投河自尽,也曾被长沙城闭门不纳,更时时被官场谗言中伤、左右虎视眈眈。因此,岂敢忘居安思危,审时韬晦?

  同治三年,这位五十四岁的两江总督、湘军统帅,鏖战厮杀十几年,终于打下南京,取得平定太平天国决定性胜利之后,没有得意忘形,没有安享朝廷封侯的荣光,反而作出一连串韬光养晦的决策。

  曾国藩把功劳归之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之于协同作战的友军;动员居功自傲牢骚满腹的九弟辞职回家养病;修复江南试院,安抚众多士子,堵住他们的口;更绝的是,请旨恩准,裁撤湘军,一下子裁掉90%。

  曾国藩清楚,灭了太平军,朝廷高兴;可是,十几万骁勇善战如狼似虎的湘军,被汉人曾国藩执掌着,岂不成了大清又一个心腹大患?

  这一招,懵懂者大为意外,明白人击节赞叹。曾氏满门,则是平安度过了看似表面风光内里杀机四伏的政治险滩。由此,曾国藩得以“勋高柱石”,位极人臣,在仕途的巅峰成为大清历朝268年中的首辅完人。

  盖棺论定,称颂无数。《清史稿·曾国藩列传》评曰:“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歟!”

  历览潇湘行吟处,岳麓东环春水回。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民族复兴,大国崛起,人才辈出,志向高远。回眸历史人物,检视春秋卷帙,借鉴治理方略,最适合的方法,还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完)

上一篇:八旬“三剑客”的侨联情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