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听雨品茶竹影斜

2012-05-29 16:20:07

  一杯香茗在手,看雨、听雨是一种享受。

  雨,晶晶莹莹、清清丽丽,潇潇洒洒地落着。有时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丝丝缕缕,缠缠绵绵,袅袅不绝,大地笼罩着一层烟雾;有时像水帘,像瀑布,像倾盆之水,一滴水泛起一个水泡,地上如射起无数的箭头,水流四处,瞬间滔滔成河。

听雨品茶竹影斜

  雨,可看,亦可听。看雨和听雨的感受是不同的。看雨如作画,听雨如吟诗;看雨如饮酒,听雨如品茶。而我更爱听雨,尤其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或坐或卧,屏气凝神,听得心旷神怡,细细品味,遐想神驰……

  “滴滴答答”、“淅淅沥沥”“沙沙沙沙”“哗哗哗哗”……雨声各不相同。有的似珠落玉盘那么美妙有趣;有的像爆炒黄豆那么干脆利落;有的同山泉叮咚那么绵绵不绝;有的如窃窃私语那么神秘;有的好像闹钟之声那么富有规律;有的犹如千军万马那么雄伟壮丽……再听,雨声忽而高忽而低,忽而长忽而短,忽而远忽而近,忽而急忽而缓。仔细分辨落在阶石上、窗台上、树叶上、竹子上、芭蕉上、水潭里……的声音各不相同。雨天,如同在演奏钢琴轻音乐让人陶醉……

  然而,雨是一个小精灵。她能使万物滋润、草木葱茏,也能使花事阑珊、景象萧肃,能使路上行人断肠,能使人倚闾怀念,也能使人喜上眉梢。

  自古至今,有人喜雨,有人悲雨。有人因之感受温馨、欣喜、甜蜜、舒心,有人却为之伤春、悲秋、惜花、怜命。

  “春雨如恩昭,夏雨如赦书。”是的,又有什么事能比得上一场久盼而至的雨,给农人带来的喜悦呢?“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在宋人秦观的眼中春天行于山路,蒙蒙细雨倍增花的妩媚;花为雨所拂动,更使满山春色动人。苏轼的“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时于花上见,的烁走明珠”,将雨写得如此生动美妙。“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显诗人不避风雨,一任自然,不计枯荣得失的坦荡、豁达。韦庄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更是把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进入某种意境,感悟到静听天籁的妙处。

  但是,又有多少人被点滴之雨,滴断愁肠,滴残梦魂。“秋阴不散霜飞晚,响得残荷听雨声。”这是李商隐在秋夜听雨,阴云为何迟迟不散,秋霜为何迟迟不降,枯荷为何迟迟不死?原来老天爷是用这雨打荷叶的声响,来慰藉一夜无眠飘泊游子的思乡之情。他在给远方妻子的诗中更是诉说了思念之苦:“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的思念如一夜不停下着的巴山雨,雨水恐怕要涨满池塘了。但何时能归还是不知道。何时能与你窗下剪烛夜谈,互诉衷肠,再让我说说今夜的巴山雨呢?……唐李璟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温庭筠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欧阳修有“夜来风雨转离披,满眼凄凉愁不尽”。晏殊有“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诗人贺铸的《青玉案》中的名句,诗人亦因此而被人们称为“贺梅子”。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滴滴雨,声声泪。

  宋朝蒋捷一生听雨。他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蜡昏罗帐。”春风得意,风流倜傥,何等的浪漫。“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风急浪高,黑云压顶,飞雁声声离去,四处漂泊的他又是何等的孤寂。“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缘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明。”满头银霜,垂垂老矣,寄身破庙,孤身难眠,转辗反侧,只能听雨滴落阶石到天亮,又是何等凄苦。

  其实,雨,并不懂愁苦,亦不知欢乐。有道是心晴时,雨也是晴;心雨时,晴也是雨。

  听雨如吟诗。心苦,心酸,心愁,心悲,吟咏的自然是惆怅,是彷徨,是离愁,是悲情;心喜,心欢,心乐,心怡,抒发的自然是喜悦,是舒畅,是温馨,是欢乐。非苦雨,心苦也,非喜雨,心喜也!

  听雨如品茶。细细品味和风细雨,能品出如儿时在父母怀中的温馨,如爱情的缠绵,如师长的谆谆教导点滴滋润,如至爱亲朋间推心置腹的交谈甜蜜舒心……而人生之路不可能开满鲜花,不可能一帆风顺。细细品味狂风暴雨,犹如人生经受各种打击,承受各种灾难,道路泥泞,坎坷不平。但,人生磨难并不可怕,要紧的是迎着风雨上,始终坚信狂风暴雨必将过去。

  如今,窗外如一幅水墨丹青画,雨声如诗、如歌,清茶香气袅袅。我一人独坐,远离城市的喧哗,心静如水。雨,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大地赤裸着胸膛,接受她的冲刷。雨,是悲哀的眼泪,是欣喜的泪花,是心田的甘露,是心灵的洗涤剂?人生有苦、有甜,有悲、有喜,有爱、有恨,有对、有错。淅淅沥沥、滴滴答答,我敞开心,承受雨的洗涤;淅淅沥沥、滴滴答答,我听得恬静惬意,心飞神驰,飘飘荡荡,仿佛随长风浮沉于云际,混身上下轻松、爽快、飘逸、舒畅……

  朋友,你有空也听听雨吗?

几枝新叶萧萧竹

  山风乍起,摇曳生姿;绿影婆娑,幽幽成荫。门庭窗前数竿斜竹,平添了无穷的雅致。

  古人王徽之爱竹,他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也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历来士大夫都以竹自诩,视竹为高雅之士。竹与梅、兰、菊一起被称为“四君子”。松、竹、梅又被誉为“岁寒三友”。

  自古,人们爱竹、吟竹、画竹、颂竹,竹是美的化身。

  唐朝诗人张南史曰:“欲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只要有三竿二竿翠竹诗人就心满意足了。李商隐更是把竹笋看成如金子一样贵重,他有这样的诗句:“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更有:“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的吟咏,他以竹自喻,生来端直,老更刚毅,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自豪和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

听雨品茶竹影斜

  苏东坡被贬流放黄州,在《初到黄州》一诗中仍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命运如此不济,诗人却还是诗情满怀,乐观豁达。

  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他最喜欢“茅屋一间,新篁数干,雪白纸窗,微侵绿色”的幽雅环境,“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纸”开始他的书画创作。而他在竹画上的题诗有的表现其悠闲生活情趣:“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有的则抒发了他的志节和胸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唯有竹枝浑不怕,挺身相斗一千场。”至于他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饥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更表达了他的爱民之心。

  当代国画大师李苦禅则将竹喻为高风亮节、伟大人格的象征:“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可是,说竹坏话的人也有,明人解缙有联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话已够尖刻的了,但还不及杜甫的诗句惊人:“新松恨不高万尺,恶竹直须斩万竿。”竹有何恶?令人费解,更不知老杜为何对竹如此恨之入骨?也许正如他自己说的,只是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吧。

  从小我就与竹相知、相识、相亲、相爱。婴儿时坐在竹椅轿中,由父亲推着漫步,或躺在竹制的摇篮中,听着母亲的摇篮曲沉入梦乡。渐渐长大,环顾四周发觉竹的踪迹越来越多,竹筷、竹篮、竹椅、凉席、竹筛、涮把、扫帚、畚箕……,最喜欢的自然是自己用竹做成的风筝和钓鱼竿。最忘不了的是跟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唱着:“风筝放得高,回去吃年糕;风筝放得低,回家抱弟弟”的儿歌;背着竹鱼笼,扛着钓鱼竿跟着大人去江边湖畔钓鱼……。小时淘气顽皮,每当做错事写错字,最害怕的就是长辈或老师的那把竹尺,记得最清楚的是写错字是要打手心的。嘴中还要数着:“一下、二下……”心中真是恨死这竹了!

  但,无论爱竹还是恨竹,如今,生活在都市的人都企盼回归自然,留恋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但却很难在钢筋水泥的围城中再有一片绿园,有数竿翠竹。倘若能在精神的家园里开辟出一片园圃,也种上翠竹,让竹影时时陪伴我们,用竹光照耀和抚慰我们的心灵,让缕缕竹风拂去我们心灵的浮躁和空虚,使我们的心更透亮、更恬静、更舒畅、更安宁,让我们更珍惜生命,更热爱生活,那么,竹,不是更神圣、更可爱吗?我爱竹,我向往“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占醉流霞”,“闲步玲石径,静坐深篁中”。有空去庭院、去山坡、去江边,看竹吧!竹会给我们一片宁静,会给我们无限的欣喜,会给我们无穷的力量,会给我们不断的清醒!

  竹,经过一冬的孕育,无声的挣扎,终于抖落一身残雪,冲破了土的禁锢,冒出了茸茸的尖角——笋。春寒料峭,蠢蠢欲动。一夜间,勃勃生机,如苍海桑田,千峰万峦竞冲云霄!

  竹,节节攀高,向往蔚蓝的天空,于凌云处仍虚心,未出土就知节操,不浮不躁,扎扎实实,每长高一节就作一次小结!

  竹,虽瘦骨嶙峋,却始终保持翠绿的本色,外直中通,铮铮铁骨,不畏严寒,不怕烈日,万木萧肃,唯其傲然挺立,即使死了,也不改身骨刚直!

  竹,在山光水色间,烟雨朦胧中,婆娑起舞,山有了风情,水有了灵秀。晨曦初露,林中雾气氤氲,青鸟啁啾,嘤嘤成趣。蕉窗夜雨,竹影阑珊,摇曳成韵,品茗吟读,极尽雅致!

  心中有竹是幸,园中有竹是福!

上一篇:东阳木雕:千年刻刀雕新芽
下一篇:感触“童话之国”的华侨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