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记忆中的水乡航船

2012-08-03 18:36:30

记忆中的水乡航船

文/吴孝治

记忆中的水乡航船

  航船,是旧时江南水乡搭载行客和货物的交通工具。

  故乡镇海湾塘,那里大小河流交错,有许多以“桥”命名的集镇,如骆驼桥、贵驷桥、庄桥、团桥……古时的集镇大多都为单面街,街的一旁临河,货物的运输除肩挑背驮外,主要的交通运载工具为航船。“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是水乡居民的特色,航船与民众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时候,去一次宁波是要下一番大决心的。跟随父亲去一趟宁波城,需要在头天晚上,跟航船老大接洽好。记得那位船老大名叫阿友,家乡的人老老少少都叫他“阿友老大”,但谁都说不清他的大名。阿友老大的腿有点跛,别看他走路不便,驾起船来却是得心应手,再难通过的桥门,航船也不会有丝毫的碰撞,可谓是行家里手。湾塘至宁波每日一班,日出而开、日落而归,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早晨,天刚蒙蒙亮,一听到船老大吹出海螺“嘟——嘟——”声,就得出门,赶去航船埠头下船。海螺吹三遍,随着老大一声“开船喽”,解缆开船,航船随着“吱呀、吱呀”富有节奏的摇橹声,驶出一段曲曲弯弯的小河港,惊起几只深藏芦苇丛里的水鸟。不过等一出大河港,就要加快速度,这时和阿友搭档的一个哑巴就上岸去背纤。哑巴背纤很卖力,纤绳拉得绷紧,这时阿友老大只要把稳船橹,航船就会飞快朝前驶去。

  沿岸会经过许多桥,所以就得“打桥门”,这是背纤哑巴大显身手的时候。只见他在桥头站稳身子,收起几圈纤绳,右手把纤担往桥下一甩,然后用头往桥的另一端甩上来的纤担上一套,纤担稳稳当当地套在了哑巴的肩上。这个被称为“打桥门”的绝活让哑巴出了名,航船里的客人对他都会翘起大拇指。湾塘的“阿友老大航船”和哑巴背纤“打桥门”一绝,为当时的“舟行文化”留下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航船上的客人都是同个乡镇上的,大家挤在一条船里,在缓慢、枯燥、难耐的旅途中,少不了用“闲谈”来消遣。大家所谈的内容包罗万象,充满生活气息。阿友老大更是调节气氛的高手。他不仅见多识广,能说出天南地北的新闻,而且都是大家闻所未闻的。有时他还会唱起船上大嫂、大妈们爱听的小调。对船上的小孩,阿友老大会讲一些民间故事,如“牛郎织女”、“孙悟空龙宫借宝”……直至今日,笔者还是记忆犹新。让航船里的客人常听常新,一点儿不感觉寂寞。所有这些,在航船的独特时空里已成为水乡“市井文化”的积淀物。

  “舟行生活”曾是许多文学大师们艺术灵性飞扬的温床,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好的故事》中,不也把船上的意境描绘得如诗如画,让文章充满温暖和愉悦的情绪吗?水乡舟行,享受的是一份“人在镜中,舟行画里”的恬静之美。

  “舟行时代”渐行渐远,昔日的水乡,经过风雨的洗刷,时代的变迁,众多的石拱桥为通行的便利,纷纷拆除,水乡的河道改道的改道,填补的填补。“舟行时代”早已被现代的汽车、马路所替代,但对逝去“水乡航船”的追忆,却永远留下那一份独特的淡然和诗情。

上一篇:状元公学“幸福”
下一篇:渤泥国王“体魄托葬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