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正确的选择——写在回国60周年之际

2012-11-27 10:58:48

文/周添成

  “你为什么要回国?”多年来,有不少亲朋好友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在回国50周年时写过一篇题为《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55周年时又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蟹事记忆》,先后发表在《浙江日报》上。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我回国的经历与感受,肯定了我回国的选择。在《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的结尾,我甚至写道:“如果时间可以倒流的话,我仍然会走这条回国之路”,但在回答“为什么要回国”这个问题上,似乎语犹未尽。今年是我回国60周年,想就这个问题作一详尽的回顾。

  人的一生有许多次选择,而关键时刻的选择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走向。60年前的那次去留的选择(留在马来西亚还是回祖国去)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出生于马来西亚,是土生土长的华裔。一般说来,土生土长的华裔,对祖籍国的观念极为淡薄,如果他们从小上英校接受洋化教育,那就更容易变成“香蕉人”(黄皮白心,指数典忘祖的华人)。幸运的是,任由蕉风椰雨的吹打,我依然没有丢失固有的黑头发、黄皮肤和一颗中国心,最终还踏上回国的征程。究其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先说客观原因。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学者徐乃力先生在其《北美洲的华人与华裔》一书中分析到早年华人移民北美洲时,认为有两股力量促使移民潮的形成,一股是引力(北美的劳工需求),一股是推力(国内的生存危机)。回顾上个世纪50年代东南亚华侨学生回国热潮的形成,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政治形势看,也有两股力量在起作用:新中国的诞生是引力,殖民统治日趋恐怖是推力。就从我侨居的马来西亚来看,独立前属英国殖民地(除了日军占领的三年零八个月)。英国是老牌的殖民帝国,二战之前,对马来西亚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制造民族矛盾,挑起排华事端。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英帝国主义重返马来西亚,对马来西亚人民的统治变本加厉,对内实行白色恐怖,镇压抗英运动,对外配合美帝国主义,封锁新生的中国。我回国之前,亲历了马来西亚最黑暗的时期。英国殖民当局设置集中营,我居住的槟城,就有一个专门关押政治犯的“四方楼”(四周高墙,铁丝网围着,当地老百姓称它为“四方楼”),据说里面阴深恐怖,各种刑具一应俱全。英国殖民当局还下达了紧急法令。在紧急法令下,限制人身自由,规定晚六时起不准三人以上(含三人)聚集一起,违者坐牢;还设卡搜查,随意抓人;禁止进步书刊出版发行销售。我上小学六年级时的一位同座同学,因为阅读一本红皮的课外书,被安插在学校的密探举报坐了牢。其实,这位同学很冤枉,他看的那本书叫《铁幕后的苏联》,恰恰是反动书刊,只是封面是红色的。以后英国殖民当局又颁布兵役法,强迫青年学生服兵役,充当炮灰,去清剿马共。广大老百姓生活在担惊受怕、朝不保夕的日子里。

  1949年新中国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给海外华侨带来了希望,特别是青年学生,深受鼓舞,反应强烈。尽管英国殖民者千方百计封锁消息,比如禁止中国大陆书刊进入马来西亚书店,用高频干扰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但是人们还是通过各种渠道看到听到来自中国大陆的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当时从朋友处借到、从书店柜台后面(暗地里的交易)买到进步书刊,如香港的《大公报》、邹韬奋及丁玲、周立波等人的著作。我看了《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风骤雨》等书后,才知道国内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记得我还写了一篇读后感,后经一位好心的国文老师的劝说,从作文簿上撕掉,免了牢狱之灾。1950年十月,我与几位好友以“偷听敌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被英国殖民当局列为敌台,严禁收听)的方式来庆祝国庆。当时最吸引海外青年学生的是新中国学校的大门向穷苦子弟敞开,为他们提供助学金。那时,马来西亚没有一所大学,想上大学进一步深造,就必须到欧美或邻近的澳大利亚,但是到这些地方读书费用高,一般家庭是无法实现的。而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兴,需要培养大量人才,于是,一批又一批东南亚华侨青年学生走上回国读书、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接着谈一谈主观原因,即我回国的决定因素。我为什么会回国,除了上述大背景以外,确实有我个人的因素。我虽然出生在海外,但却生活在华侨社会里。我居住的城市槟城,是马来西亚华人最集中的地方。据统计,当时华人人口占该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在那里,随处可见到挂着中文招牌的华人商铺,随处会碰上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随处能够体验到中华民族的习俗文化,这个城市简直就是大唐人街,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是不太容易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的。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播。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华文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时至今日,尚有数千所华校,我从幼儿园到初中三年级,上的全是华文学校。正因为我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才意识到自己是龙的传人,才会为祖国有五千年的文明而骄傲,才会为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而忧伤,才会为祖国人民翻身得解放而欢笑。

  在我写的回忆文章中,谈到回国时往往会出现“出逃”、“毅然决然”这类词语,这也是事出有因的。当年国民党的海外支部非常活跃,与英国殖民当局一唱一和,对共产党大肆造谣,胡说中国大陆是“竹幕后的中国”,不少华侨半信半疑,不敢送子女回国读书,而青年学生向往新中国,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却得不到父母的允许,只好不告而别,逃回中国,我就是其中之一。我自幼失去父母,姨婆接受我祖母的委托做了我的监护人,寄养在她家,姨婆当然不会答应我回中国去。另外,我当时即将初中毕业,面临前途的选择。我选择回国,实属不易。那一年,我18岁,根据马来西亚的法律,再过3年就到法定成年人,就可以继承一笔不少的遗产。回国去就意味着放弃继承权。回国后,断了经济来源,国内又无亲无故,遇上困难何处求助?所以,我当时选择回国,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用“毅然决然”来形容,是不为过的。

  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那不是我的家园。我的根在中国。1952年10月我踏上祖国的大地,感到温暖无比。我靠政府提供的助学金读完高中、大学,大学毕业后当上人民教师,25年的教学生涯,为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建设人才作出贡献。1984年,我被调到浙江省侨务办公室工作,这让我有机会为来自我曾经生活过的海外的侨胞们服务,我感到无比荣幸。

  总之,我选择回国是正确的。

上一篇:美国“淘宝”有感
下一篇:石不能言最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