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中秋那些事儿

2014-09-17 16:27:31

文/杨光宇

  中秋节,继春节后又一个“团圆”的节日。月圆之时,举头望月,享月满之团圆快乐。中秋节都有哪些节俗乐事?现列举一二,与君共享。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中秋佳节。这时是秋季的中期,被称为“中秋”。我国的农历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为“仲秋”。八月十五这天,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中秋节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在古代,人们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文人骚客们更是把“月”作为讴歌的主题,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成为千古绝唱。

  敬月、祭月、拜月是上古人类对天象崇拜的延伸,成为中秋节的主要民间习俗之一。据说在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时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甚普遍;直到唐代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中秋节充满浪漫色彩,玩月赏月之风才在社会上兴起。

  中秋节起源很早,诸家说法不一,但唐代已开始流行,有了许多民间传说。至两宋盛行,到明清已与“元旦”(春节)齐名,成为主要节日之一。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说:“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新编醉翁谈录》中记录了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可见当时中秋节是多么热闹。在北宋京城开封,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拜月,说出心愿。南宋时民间则以月饼相赠,象征合家团圆。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两朝赏月活动,盛行不衰。我国各地至今仍遗留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而修建。每当中秋节月亮升起,人们在露天设案,待拜月后,全家人围着桌子坐在一起,共赏明月。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叙述了杭州中秋节的盛况;“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后来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斗蟋蟀”等节庆活动,其中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随着时代变迁,各种祭月、拜月的风俗正淡出视野,而“月饼”已成为这一节日今天的代名词,在民间馈赠月饼成为经久不衰的风俗。

中秋那些事儿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当今杭城之老字号“采芝斋”至今尚在生产销售这一“化石级”的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芝麻、胡桃等,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称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作馅子,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种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相互赠达,取团圆之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助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同白天没有两样,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赏月的盛况。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吃完后喝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的周围摆满了鲜花、大石榴,演出节目为神话戏曲。清代宫廷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以后,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人袁枚在《隋圆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象征人之团圆,以饼之圆象征人之长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意,祈盼丰收、幸福。因为承载着这样的心愿,月饼还被当做佳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千余年来月饼的制作,随着日月递进而形成其发展轨迹。早期的月饼,因生产力和社会财富较低等因素,只是白糖加些果脯,馅料很薄,与今采芝斋的太师饼差不多。笔者从印糕版的收藏中已充分证明,年代早的糕饼模显得薄,年代近就越来越厚。馅料是月饼的关键,到今天已是五彩缤纷、种类繁多,有荤、素、甜、咸、酸、辣等各味;月饼的造型是其灵魂,从简单的小圆馅饼到大至两尺、小不盈寸不等。这其中,不仅仅是馅料的逐渐丰富,饼模雕刻的工具与技艺的进步也使月饼的纹饰更美,这些纹饰体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美食入口消化后,饼模却留下了特殊的文化。笔者在《中国传统印糕版》一书中讲述了月饼模具的制作、流通、纹饰与文化,从中可进一步了解月饼模的前世今世。(作者系浙江省逸仙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

上一篇:民国时期虹桥平原的“破天荒”治水
下一篇:瞻仰“钟中殉难师生纪念碑”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