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寻访一个“宁波帮”家族——北仑小港李氏家族的百年变迁

2014-12-01 14:18:26

文/陈未鸣 俞继业

  闻名沪上商界的“李家阿大”李云书,“上海滩最早的大亨”李征五,成功试种“国光”、“红元帅”苹果的李善祥……在北仑,一提起“小港李家”,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从19世纪清朝末叶开始,在过去的180多年间,李家(乾、坤两房)七代人跨越三个世纪,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再至科技信息文明时代,李氏家族一直站在时代前列,不仅走出了一批商界领袖、实业巨子,更有大批各个专业领域的成功人士,而且不少都是“宁波帮”的重要人物。

寻访一个“宁波帮”家族——北仑小港李氏家族的百年变迁

“小港李家”发家祖先李也亭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爱国爱乡、科学民主、开拓创新、博爱人道的精神,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值得众所共仰。”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张永祥曾这样评价李家。

  曲径通幽,松柏森森。怀着万分景仰之情,笔者走进北仑戚家山下,一座在绿树掩映中分外显眼的白墙灰瓦两层小楼。小小的院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便是李氏家族纪念馆。一走进陈列室,一个大红的“李”字跃入眼帘。纪念馆分为两层,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运用文字、摄影、绘画、浮雕、铜像、视频、虚拟场景等表现手法,集中展示了李氏家族“江南风格,藏而不露;人中蛟龙,大隐于市”的家族品格,以及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的动人故事。

  创业:立足上海滩,买下中国第一艘民营军舰

  追溯李家的发展脉络,必须从李也亭说起。1822年,15岁的李也亭从家乡小港闯荡上海滩,在南市码头“曹德大”糟坊兼酒店当学徒,开启了李家百余年兴盛的第一步。

  当时,上海的沙船业已经兴盛。每年秋季,因海风过大,沙船均不出海。每天都送热酒上船的李也亭很快便与船工混熟了。“沙船三寸板,板内是娘房,板外见阎王”,沙船业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一旦遭遇大风浪触礁,或者碰上海盗,便很可能搭上一条性命,但伴随风险的却是巨大的利润。

  19岁时,机灵的李也亭跳槽至沙船业。船工清苦,按例允许带运私货。几度贩销,积有余资后的李也亭随即投资沙船业。到1851年后,李也亭已有沙船10余艘,沙船出海时,在上海买进大量棉布,运往北方销售,运回油、豆等货物。每船往返获利数万银两,遂开设“久大沙船号”,接着又购进了沿黄浦江的一个码头“久大码头”。后来,他又投资码头和金融业,生意越做越大的李也亭成为了上海滩“航运业巨子”。

  在纪念馆内,有一艘“宝顺轮”的模型,这是中国第一艘民营军舰。虽然是实物的缩小版,却依然威风凛凛、气势逼人。这艘船与李也亭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当时海盗猖獗,影响了南北海运。李也亭与慈溪费纶志、盛植琯等宁波商人经过筹划,决定购买军舰护航。随后,他们合伙出资一半,另一半由宁绍道台和宁波府垫付,总共筹资7万银元,买下了宝顺轮。

  咸丰五年(1855年)春季,宝顺轮驶进宁波港,正式开始护航。据记载,在投用后短短的三四个月时间里,宝顺轮大展神威,共击沉和俘获海盗船68艘,生擒和剿杀海盗2000余人,基本肃清了南北洋匪患。

  宝顺轮是中国最早的一艘蒸汽机动轮船。1855年,宝顺轮在两个月内打沉了60多条海盗船,打死溺毙海盗2000多人,山东巡抚把此事报告咸丰皇帝。咸丰追查,李也亭等人回答:“船是外国人造的,但是我们宁波商人买来了就是我们宁波商人的,枪炮也是我们购置的,就是为了打海盗。”咸丰最后只好批了三个字:“知道了”。皇帝一句话,从此,李鸿章、左宗棠也开始买外国轮船、造兵舰。可以说,宝顺轮带动了中国轮船业的发展。

  为了南北航运贩卖货物融资,李也亭将目光投向金融业。他通过同乡赵朴斋担保,得到钱庄放款,后来两人合作,在上海陆续开设“慎余”、“崇余”、“立余”三家钱庄。李家开始由航运业迈向金融业。

  1868年,61岁的李也亭去世,并留言后世:“不论子侄,只以能者为继。”就是这一不成文的规矩,有力保障了李氏家族事业的兴旺发达。

  拓展:各业齐兴旺,创办“宁波帮”商业银行

  1868年,李也亭的侄子李听涛继承了产业。李听涛16岁即到上海“久大沙船号”协助叔父经营,深受赏识。之后,其侄子李詠裳出任“久大沙船号”经理,这又是李家传侄不传子的一例。

  如果说李家第一代开启了李氏家族辉煌的大幕,那么,以李詠裳为代表的李家第三代则继承了这种辉煌,并将之发扬光大。除祖传的三家钱庄外,1905年,李詠裳又投资开设“会余”钱庄。他还投资银行,曾任四川银行董事长。作为实力派的李詠裳虽经风浪却稳如泰山,调度家人子侄,“大将风度”显露无遗,被公认为“上海钱业巨擘”之一。

  李氏子弟陆续在沪甬两地开设多家钱庄,至1911年,李家在上海开设的钱庄有近十家。有了钱庄业的雄厚实力,李家开始大规模投资上海房地产便顺理成章了。之后,李詠裳与李氏家族成员李屑清、李如山组建了天丰、地丰、元丰、黄丰四家地产公司,大量收购地皮,大建房屋,获利丰厚。他们的房地产之多,以至由他们自辟马路。如现今的乌鲁木齐北路即由地丰公司所筑,当时名为“地丰路”;现今的陕西北路由黄丰公司所筑,命名为“李誦清堂路”。

  与李詠裳同一代的李云书、李征五、李善祥都是在清末走上经济舞台的。他们在沪、甬、东北兴办实业,将眼光投射到垦殖、轮船、绢丝、保险等行业,使李家的产业开始进一步拓展。

  李云书,当时沪上商界称其为“李家阿大”。他少年时在祖父所开的第一家钱庄“慎余”钱庄学做生意。1902年,李云书投资天一垦务公司,先在锦州开垦,垦地售完,颇获其利;继在黑龙江省呼玛县另设“三大公司”开垦。1906年,他在家乡镇海兴办永裕垦牧公司。1905年,李云书与奉化人朱志尧一起投资了上海大达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私人资本在沪创办的第一家轮船公司。李云书还是“四明银行”的主要发起人。这家成立于1908年的银行是“宁波帮”自己创办的商业银行,发起人除李云书外,还有虞洽卿。这家银行对于融通“宁波帮”商人的资金、支持他们所办的企业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李云书还投资于厦门信用银行、华通水火保险公司,投资兴办上海绢丝公司、海州赣丰饼油公司等企业。当时,李云书已跻身于早期投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企业家的行列,可与严信厚、朱志尧等富有实力的“宁波帮”实业家相比。

  李征五,被后世人称为“上海滩最早的大亨”。他早年负责李氏坤房投资的上海绢丝公司。李征五曾与孙中山、黄兴、陈其美交往密切,辛亥革命前即参加同盟会,捐百万私财组成光复军,支持辛亥光复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辛亥光复后,功成身退,1923年接办《上海商报》,任总经理。晚年创办长城唱片公司,对四明医院、四明公所屡有贡献。

  李善祥,少年时也在上海的“慎余”钱庄做学徒,辛亥革命镇海光复后被推为镇海县民事长。后赴东北锦州开垦盐碱地、办农场、办果园,试行股份制,引进农业机械和新品种,培育出誉满全国的“国光”、“红元帅”等苹果。1928年又创办耕余学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果园受摧残,学院解散。1937年抗战爆发,李善样回到家乡小港,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工作,出资组织救护队抢救军民。在他的鼓励下,长子祖平、次女幼兰(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夫人)、次子祖宁、三女李锦、四女李艺先后参加了新四军。1940年浙东大旱,他被推举为镇海县粮食调剂委员会主任。动员大家平粜(tiào)余粮,自己也带头解囊。日军占领镇海后,他只得辗转流亡到昆明、重庆等地。抗战胜利后,继续回锦州重振垦殖旧业。1948年锦州解放,他坚持将果园和学院交献给人民政府。

  可以看到,在中国近代反对帝制、倡导共和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中,都有李家人冲锋陷阵的身影,所以李家历史上追求的目标当高于世俗的金钱与仕途。

  李氏第四代人物,李祖韩、李祖范等人也是当时商界颇有影响的人物。李祖韩曾任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买办多年,又曾任其表兄弟方液仙所创办的中闰化学工业社董事长。李祖范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曾任中国化学工业社经理,将西方的经营管理方法引入中化社,为中国日用化学工业之先驱。

  李詠裳儿子祖华、祖恒、祖泰则转向经营工业。祖华开办大德新机器榨油公司,至1953年公私合营时,是上海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榨油厂。祖恒、祖泰开办新华薄荷厂,所产白熊牌薄荷脑问世后,日货遂告绝迹,成为国家名牌产品。

  转型:驰骋各领域,创办宁波第一所完全中学

  民国以后,李家开始逐步淡出商界。此时,深刻的民族危机催生“实业救国”浪潮。领风气之先的李家后人纷纷走出国门,前往欧美、日本诸国求学。李氏子弟奋发有为,均有所成,“小港李家”已从工商世家成功转型为科技文化世家。

  毕业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的李祖恩(1890—1937)是众多留学兄弟中最早出名的。他学成回国后不久,便被北洋财阀盛宣怀委以重任,相继担任邮传部主事、财政部库藏司司长、印刷局局长、币制局主事,有“小财神”之称。毕业于美国伦赛利工程学院的李祖贤(1894—1981),归国后创办六合工程公司,名闻国内建筑界的上海海关大楼、上海图书馆、南京故宫博物馆、中央研究院以及武汉大学图书馆等一批著名建筑物均出自“六合”之手。

  此外,李家第四代也有多人涉足艺术领域,著名画家张大千与李家关系非同寻常,其中与张大千情同兄妹的李秋君(1899—1971)艺术成就享誉民国画坛。她以山水、仕女画见长,是我国最早在国际美术界获得声誉的女画家之一,曾担任中国女子书画会主席。

  挽着发髻,慈眉善目,精神矍铄……在纪念馆里,唯一的一尊人物塑像不是李家发家第一人李也亭,而是一位老妇人,她就是李也亭独养儿子李梅塘的妻子张太夫人。而揭开她尘封百年往事的是一本深藏民间90多年的年谱——《张太夫人年谱》。该年谱9000多字,重点记述了张太夫人1894年至1919年做过的诸多善事。她去世后,子孙们编写了年谱纪念她。

  年谱记载,张太夫人嫁入李家后,渐渐成了李家“大总管”,家里许多事由她操办。她乐善好施,北仑、镇海一带的人遇到困难时,常向她求助。1901年的一天,有几个人哭着来向张太夫人求助。原来他们的家人要被奸商卖到南洋(今马来西亚一带)当劳工去了,人已经被装上停泊在镇海港口的轮船,很快就要出发了。

  张太夫人一细问,感到非常震惊:被卖作劳工的不是几个人,而是470余人,这些人都是江浙一带的。张太夫人当即吩咐第五个儿子李征五设法拯救。当李征五赶到宁波,因一关键官员的一再推诿,耽搁了时间,等李征五办好营救手续赶到码头时,船已经驶走了。

  李征五马上回家禀报。张太夫人吩咐:“快叫你大哥回来商议救援之策。”大儿子李云书从上海赶回宁波后,母子三人商定,由两兄弟赶赴上海,借助同乡会和国际红十字会的力量营救。得到国际红十字会的回应后,张太夫人派专人携带巨款赴南洋,除因染上疾病死于南洋的十多人外,剩下的450余人悉数被解救回乡。听闻她的义举,国学大师王国维曾作诗夸赞:“一招卖作奴,终身为非民,伟哉张太君,独拯五百人。”

  年谱还记载了张太夫人和家人多次赈灾、办学,造福乡邻的事迹。1892年,镇海闹饥荒,很多人吃不上饭。张太夫人在征得丈夫同意后,拿出了一万斛粮食,赈济贫困的人。1902年,浙东闹饥荒,哀鸿遍野。张太夫人让大儿子李云书筹集巨款,购进数万斛米,投放到宁波市场,使市场大米供应充足,民众有平价米可买。1908年,浙东歉收。张太夫人再次让大儿子与部分在上海创业的宁波同乡一起筹集巨款,从越南等地买来大米五万斛,米运至宁波,安定了宁波人心,并使台州、绍兴等地的民众也有平价米可买,度过了饥荒。

  2007年12月中旬,被镇海文保人员在乱石堆中发现的“镇海李母张太夫人墓表”,也清晰地记录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女性对李氏家族的发展影响。她没有多少文化,却非常重视教育,曾花费10万金创办学校,让儿子办起浃浦学堂等多个学堂,并对贫苦人家的孩子免费。1900年,李家在江北岸泗州塘购田千亩,创办宁波第一所完全中学—— 益智中学,并请来美国人当校长,课本全用外文原版。

  在年老移居上海时,张太夫人仍对家乡教育事业念念不忘,让儿子协助宁波当地政府,将益智中学堂改办成甲种工业学校,成为宁波最早的一所大专,培养出了不少高级科技人才。

寻访一个“宁波帮”家族——北仑小港李氏家族的百年变迁

李氏族人参观李氏家族纪念馆

  在张太夫人的影响下,李家后人中人才辈出,科学家、工程师、建筑师、医学专家比比皆是,还出了核物理专家和钢琴大师,如今在金融、文化、电影等领域也都有不少卓有建树的专家。李家第四代“祖”字辈72人中,大学学历的32人,其中19人游学海外,后来成为科学及艺术等领域的著名专家。

  辉煌:享誉海内外,谱写“宁波帮”百年家族新篇章

  “终于回家了!”2011年10月21日,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北京等地的“小港李家”后人一行80余人来到北仑戚家山街道寻根,深情呼唤道出了耄耋老人几十年的期盼。

  秋日的蛟山公园,丹桂飘香,静谧舒适,这里正是当年李氏老宅的故地。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中,大部分人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也有人曾在这里生活过。李氏家族辈分最高的“祖”字辈、95岁老人李祖平感慨良多:“这里就是李家老宅,原来是成片的房子,记不清有多少间了。当时仅花园面积就有四五十亩,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风景很好。”

  回眸小港李家的百余年历史,其博采众长,突破常规之势,无不洋溢出深藏于宁波人灵魂之中的张扬个性的开拓精神、锲而不舍的务实精神。至今,李氏家族成员遍布世界各地,俊才辈出。

  李家第五代“名”字辈共有110余人,在国内外创造出自己的成就。如今,他们除居住在大陆各地外,还遍及欧美、日本及港台等地。他们凭借着自身的优势与先人的创业精神,又创造出颇为世人瞩目的成就,由此谱写了百年家族的新篇章。其中有美国杰出的舞台美术设计大师李名觉,即李祖法独子。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总统里根在任时曾授予有卓越贡献的少数民族人士“青云奖”,他的名字被列入美国《名人词典》,李名觉与电脑专家王安是仅有的两名华裔得主;李祖永儿子李名仪则在美国建筑界有“小贝聿铭”之称,主持设计的华盛顿联邦司法大厦、纽约超高层建筑IBM大厦等著名建设奠定了其在美国建筑界的实力地位;还有著名钢琴演奏家李名强;美国脑外科医生李名弘等。

  李家第六代“维”字辈大都在高科技领域工作,李维敏、李维安在美国读书时成绩优异,曾获得美国中学生最高奖——“西屋奖”,连续十年受到美国三届总统里根、克林顿、布什的嘉奖。第七代后代同样学业优秀,有的现在已是美国大学的教授。

  如今在北仑,虽然小港李氏故居已不复存在,唯有由李氏家族后人设计出资建造、由张爱萍将军题写匾额的“乾坤亭”立于蛟山公园。值得欣慰的是,北仑戚家山街道已在公园与乾坤亭隔荷花池相望的小山坡下,重立了“李母张太夫人墓表”和“荣禄大夫李梅堂墓志铭”,亭内还有国学大师俞樾、王国维有关李家历史诗文石刻,并建立“李氏家族纪念馆”,委托专门摄制组到上海、北京、锦州等李家后人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抢救、搜集史料,用影像资料的方式保留李家的历史文化。此外,全部由李家后人撰写的《江南望族小港李家百年风采—— 往事知多少》一书也已问世。负责该书编辑工作的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张永祥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收集到的小港李家最为翔实的史料,是研究‘宁波帮’的第一手资料。”(宁波市侨联供稿)

上一篇:踏寻百年前青田华侨在巴黎的足迹(二)
下一篇:当国歌响起的时候——为国庆六十五周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