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海外华人缘何人才辈出?

2017-06-20 15:03:30

海外华人缘何人才辈出?

文/罗炳光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海外华侨也结束了“海外孤儿”的日子。当今,海外数千万炎黄子孙不仅摆脱了“孤儿”的苦难,而且伴随时代的潮流急流勇进,许多人在事业上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成为政治领袖、经济强人、科技泰斗、艺术明星和体坛名将等等。

  人们往往授以“王”的称号来赞誉在事业上出类拔萃、压倒群英者,因而有人曾把世界各地华人够上称“王”者列出长串的名单,其中就有世界电脑大王王安;世界海运船王包玉刚;世界养鳄大王杨海泉;世界棒球大王王贞治;世界桥牌女王杨小燕;亚洲糖业大王郭鹤年;亚洲影业大王邵逸夫;珍珠大王郑旺;饼干大王周子敬;钢铁大王谭仲;旅游业大王陆国权……这一长串的名单虽然不免挂一漏万,但足以从一个侧面来说明海外华人人才多、奇才多,并已得到世人的公认。如当年在美国的就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吴健雄、李远哲、陈省身、林家翘、丘成桐、梅强中、林同炎和赵元任等,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学者。1986年,美国里根总统在授予12名杰出“自由奖章”者中就有世界电脑大王王安、建筑大师贝聿铭和职业太空人张福林。据统计,在美国当年12万名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中,华裔约占1/4;美国著名大学的系主任、阿波罗登月工程的高级工程师、计算机王国IBM公司高级工程师等,有1/3是华裔。所以有美国人说:“没有中国教授的大学,不称其为第一流的大学;没有中国医生的医院,不称其为第一流的医院。”

  为什么海外华人人才多、奇才众呢?这是一个耐人思索和探讨的问题。笔者以为,因素是多方面的,难以用三言两语来加以概括,不过下列几条值得借鉴与发扬。

  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与人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日益受到重视,甚至被视为“宝贝”和争夺的对象。他们在政策和法律上赋以知识与人才的至尊地位,予以优厚的物质条件,在社会上创造了一个重知识、重人才的环境,大大改观了以往在政治和种族上的歧视。因而为海外炎黄子孙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历史舞台。当年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为回故乡,报效祖国历尽千辛万险。试想,如在那般环境,许多华裔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或受到重用。

  第二,海外华人长期以来已形成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好传统。清末自从百万“猪仔”离乡行,许多前往同胞胸前背后被涂上“C”(加利福尼亚)、“D”(秘鲁)或“S”(三德维治群岛)、“A”(南非)等记号,到了异国他乡以自己的血汗乃至性命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了财富与繁荣,海外华人深感需要多方面地汲取文化、接受教育才能适应生存与发展。他们一方面传播祖国文化,开办华文学校和报纸;一方面学习当地文化,掌握各种谋生手段,以形成知识和人才的种种优势。早年他们就尊儒办学,后来虽历经沧桑和艰难的困境,但始终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地为获得教育权而抗争。如果说“凡是海水到的地方就有华侨”,那么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华文学校。以马来西亚为例,就处处设有华文学校,后因当地政策的变化使华文教育陷入逆境,但近年来又开始复兴,甚至有些华文学校同时吸收了当地的马来、印度等兄弟民族子弟。随着祖国的强大,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孔子学院更是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遍地开花。马来西亚许多学校同时传授华文、马来文和英文,形成教学上与就业上的优势,至于出国深造者更是比比皆是。一次,笔者访问马来西亚时曾有幸参加了北马陈氏颖川堂的千人宴的祭祖活动,会上主席号召为了国家的发展,宗亲乡团组织应该突破传统观念,以小团结促进大团结。此外,该堂设置了教育基金,并为出国学成荣归会员颁发纪念品。在美国唐人社会,更是重视华人子女的教育胜似事业经营。总之,教子成才已成为海外华人社会的风尚。

  第三,勤学苦练,努力奋进。勤奋素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海外华人保持的优良传统。在竞争剧烈的社会里,懒人是没有立足余地的,何况“天才,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爱迪生语)。海外华人即使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才能,但如不勤奋仍然难以造就事业,或难以使才能得到完全的发挥。如号称“世界电脑大王”的王安心算速度赛似电脑,使许多同行感到惊奇,而王安却不以为然地表示“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掼”,他之所以能在刚踏进哈佛大学实验室仅三周的时间便发明存储磁芯,解决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存储这一特大难题,归功于他平日爱动脑筋、爱动手,以实验室为第二个“家”的苦干、实干、巧干精神。后来虽成为“电脑大王”,但这一习性始终保持,所以不断有新发明、新创造,使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美第五,华人首富”。

  第四,善于捕捉层出不穷的机遇。对这一点,闻名于世的“预应力之父”、桥梁工程权威林同炎深有体会,他在总结事业成功经验时把这点列为第一条。他说:“这不是唯心的所谓命运,而是任何人的一生都会遇到的机会。”比如在读书学习中的应试,在工作单位里的调动,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谊,或甚至在偶然出现的环境中的奇遇等,对每一个具体重视自已前途的人来说,都可能是一次机遇。这机遇如果抓住,就会对今后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大有一试身手的可能。

  许多海外华人这种捕捉良机的本事是长期生活于海外竞争社会所养成的。当今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中华民族复兴和平崛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更是为海外华人事业发展,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许多学有所成者纷纷归来参予拓展,或投身于当地社会建设。

  还有一条,就是受惠于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这方面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的。如林同炎建议设造跨越欧、非、亚、美大洲的直布罗陀海峡的白令海峡大桥,即是受中国古代“大同世界”思想的熏陶,他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桥梁设计中的创造则受惠于中国土木工程、宋代“赵州桥”的传统技术和《易经》中“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影响。这些一旦与西方的现代科学结合,就会迸发出许多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性的美果。在这方面有许多则是无形的,如东方的朴实和苦干作风与西方的冒险和创造精神在许多海外华人身上往往兼而有之,成为一股股推动事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但愿上述内容对我们在培养、造就、发现和使用人才中能有所启发和借鉴。(作者系原《新民晚报》主任编辑、马来西亚归侨)

上一篇:最令我骄傲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
下一篇:巴黎夜的梵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