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我父亲的故事

2010-02-20 20:50:54

我父亲的故事

李雪琳

  在国外捐献遗体很平常,但在国内很难。 即使捐献者有这份心意,绝大多数家人不会同意。

  听杭州眼角膜义务劝捐员朱强荣说,这个春节里发生的这个小小故事感动了许多杭州市民, 一天内他就收到20多位读者打电话给他说被这位老人的故事感动,也要把遗体或眼角膜捐出来。。。

  大年三十听说我父亲病危,还好我有签证,立即初一启程赶回了杭州, 在他祢留之际见到了他, 但他一直昏迷不醒,无论我多么大声地呼唤,他看不见我也听不到我,他终于在年初四走了。

  今天杭州的‘新民晚报’, ‘今日早报’和‘青年时报’均登载了他的故事。 他,一位老战士, 一个普通人,总觉得自己对社会的贡献不够,所以,他要用捐遗体来“弥补”。

  这个春节里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感人故事-我父亲的事今天在杭州登了报, 半天时间, 有20多位读者打电话给杭州眼角膜义务劝捐员朱强荣, 说读了这个感人故事后也要把遗体或眼角膜捐出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受到启发。我知道我父亲要是能知道他的小小举动能影响更多的人,他在天堂里会非常开心的……

  我为这样一位平凡的父亲而感到骄傲。我们不收花圈,不设灵堂, 不开追悼会。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纪念我的父亲, 把他的故事转告给朋友。

如下是转载青年时报文章

八旬老人去世捐出遗体

曾参加抗美援朝,常觉得“对社会贡献不够”

  昨天是大年初四,家家户户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不过,家住城西的李雪琳一家,气氛却有些伤感。

  昨天上午,李雪琳82岁的父亲李有根去世了,让人感动的是,老人将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用于医学研究和有需要的患者。这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人,生前曾对家人说,“我觉得自己对社会的贡献不够”,所以,他要用捐遗体来“弥补”。

  老人新年去世捐出遗体

  李有根老人躺在浙江绿城医院里,过了自己最后的一个年。因为年事已高,再加上两年前的一场车祸,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痰咳不出,肺部也被感染……一纸病危通知书,让远在英国的女儿李雪琳赶回了杭州。

  但李有根老人,还是等不到下一次过年了。昨天上午,他停止了呼吸。

  除了伤心,妻子和两个女儿没忘了他生前嘱咐过的一件要事。她们联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按照李有根的遗愿,把遗体捐献出来,用于医学研究和有需要的患者。

  没想到,李老的角膜马上就派上了用场。记者了解到,就在李老的遗体被送往浙大医学院前,已经在绿城医院做了取角膜手术,角膜受捐者在宁波,宁波一家眼科医院的医生专程赶到杭州来取。他的眼角膜近日将使两人重见光明。

  “对于我们家人来说,捐老人的遗体当然是于心不忍,但父亲生前的愿望,我们还是会百分百地尊重。”李雪琳说,捐遗体的想法不是父亲病危后才有的,而是已经有了十多年了,原因是父亲觉得自己“对社会的贡献不够”,要最后“弥补”一点。

  曾用身体接通了电话线路

  总说“对社会的贡献不够”,这是怎样的一个老人?

  李雪琳口中的父亲本出生在南星桥一带某富裕家庭,刚出生不久母亲就因病去世了。他父亲常年在金华做生意对家不过问,他不满后母长期的欺负劣待,七八岁时就出逃到金华去找父亲,找不到父亲被好心人收留做了长工。解放后他终于翻身做主,内心充满了对共产党的感激。朝鲜战争一爆发,他就加入了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朝鲜战场上的李有根是一名通讯兵,负责架设及修理通讯线路。前方如果有通讯线路被破坏了,李有根就和战友第一时间跑去修理。在一次战役中,李有根冒着炮火找到了电线断的地方,发现电话线被敌人密集的炮火炸断了,线路被破坏得厉害,指挥部的命令无法向下传达,他在修理时感应到有电话信号进来,因为线不够长,他心急如焚就伸出两只手,分别拉起两个线头用身体充当导线接通了电话。在小女儿李雪琳的记忆里,家里有很多父亲的军功章、奖状,都是那个时候留下的。

  最遗憾的是

  老人没把以前的事录下来

  兢兢业业地服完兵役后,李有根辗转进了杭州灯泡厂,在供销科做采购工作。

  虽然两个女儿经济条件不错,李有根足以过上优越的生活,但老一辈人朴素的生活作风,在他身上一点都没变,生活中总是省吃俭用,从不浪费。

  李雪琳说,父亲一生经历丰富,半年前,她曾给父亲买过一台录音机,让他把以前的事录下来,以后她来整理。“没想到,还只录了一点点,他就去了。”

  这件事,李雪琳非常遗憾,她不能听到父亲更多的传奇了。

  踏实个性影响女儿

  踏实的李有根,在无形中影响着他的一对女儿。

  目前,已经在英国打拼了20多年的小女儿李雪琳,房地产事业做得有声有色,并且是英国浙江联谊会的会长。大女儿在加拿大发展,同样是事业成功人士。

  “我们的成功,父亲用行动给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父亲在灯泡厂工作时,看到有的小年轻工作偷懒,是肯定要指出来的。”李雪琳对记者说,对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是她们从父亲身上学到的。

  还有为社会服务的热忱,同样影响了两个女儿。李雪琳说,父亲临终还想着为社会做贡献,她在英国打拼之余,也不忘多做慈善事业,通过联谊会的工作,尽可能地帮助在英国发展的浙江老乡。父亲走了,她们两姐妹更要把父亲这份对社会服务的热忱继续下去。

我父亲的故事

  照片上的李老穿红色羽绒服,戴咖啡色帽子,满脸堆着笑容。那是1月19日的下午,在老人家签下捐献眼角膜后拍下的照片。

上一篇:世界各地的出租车
下一篇:舌尖乡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