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我爱北京天安门

2010-09-13 18:11:39

我爱北京天安门

钟玉昌(印尼归侨)

我爱北京天安门

  每当看见这张仿建的牌楼---北京天安门老照片和那张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留影,我就会触景沉思,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之中。

  1940年,我出生在印尼廖属新及岛上,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岛上华侨华人大约有四千多,他们多数是普通劳动人民,与当地民众和睦相处。

  当时,岛上只有两所华侨学校,即新华学校和中华中小学校。我曾就读于中华中小学校。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是从首都雅加达聘请来的。他们素质较好,作风较硬,水平也较高,十分热爱新中国。老师经常给学生讲述有关新中国的动人故事,教唱《国歌》、《歌唱祖国》、《东方红》、《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歌曲,在学生幼嫩的心灵中播洒热爱新中国的种子。

  1953年新中国诞生四周年前夕,校领导和老师们带领和指导我们,在校门前仿建一座牌楼——北京天安门,以此作为向伟大祖国母亲的生日献礼,表达海外炎黄子孙、华侨华人的赤子情怀。国庆节那天,许多华侨华人清早就从远处赶来参观,拍照留念。他们与我们一起庆祝,一起联欢,一起高唱《歌唱祖国》、《我爱北京天安门》,歌声嘹亮,响彻四方。许多华侨华人都纷纷表示,将来一定要回去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贡献,一定要到北京天安门去参观游览。我也毫不犹豫地表示:一定一定。

  新中国的强大昌盛,华侨华人无不欢欣鼓舞、扬眉吐气,而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却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他们勾结和煽动印尼的反动势力掀起反华排华的恶浪,且步步升级。新及岛上的华侨华人也深受其害,生存受到威胁,感到前途渺茫,于是纷纷回国。我家也被迫分三批回国。1955年由哥、姐、弟三人先回国,1956年6月,我和另一位弟弟回国,1959年父母和两个妹妹回国。我回国前写了一首诗:泪别爸妈和亲朋,万里汪洋回祖国,不求功名和富贵,只求学好服务技,不负双亲养育恩,决心为国作贡献。以此作为准则激励和鞭策自己回国后,要奋发努力,不断进步。

  1956年6月,我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广州华侨补习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参加了同年8月的统考,录取后被分配到杭州入学。在党的关怀培养下,在老师们辛勤教导下,在革命先辈们为国捐躯、无私奉献精神感召和鼓舞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我有了较快的进步。1964年7月,我高中毕业了。我决定放弃报考大学,继续求深造和留在城里找工作的机会,决心立志务农,到祖国最需要和艰苦的地方去,为建设新农村贡献青春和力量。申请获准后,我即南下广州向父母和亲朋好友话别。他们对我的决定和行动表示支持,父亲还送我一把从国外带回来的“巴力牌”锄头,在柄上刻着:“把青春献给新农村”,鼓励我要好好干,不负众望。我带着锄头又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杭州。

  1964年8月31日,我带着锄头与杭城首批150多位青年,高唱《我们走在大路上》的赞歌,奔赴浙西天目山区临安绍鲁公社农村插队落户去了。在那广阔天地里,我足足奋斗了10个春秋。在改造客观世界,改变“穷白”面貌,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农村清寒、洁白、朴实的生活和艰苦的劳动,也改造着我的主观世界,使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10年来,我为建设新农村付出过辛劳,做出过努力,也获得过荣耀。感谢党、祖国和人民,曾给予我极崇高的荣誉和丰厚的礼仪,让我两次赴京参加国庆观礼(65年作为省农业劳模代表,69年作为省唯一的一名知青先进人物代表),出席人民大会堂的国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接见,在天安门观礼台上观看盛大的阅兵大游行,盛大的群众庆祝大游行,盛大的群众大联欢和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晚会……等等。

  北京天安门是国人、华侨华人和世人瞩目和神往的地方。回国五十多年来,我曾七次去过北京,每次我都不忘到天安门去参观游览。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举目眺望,雄伟壮观,气势辉煌,令人陶醉,令人难于言表,驻足忘返。最后一次是2008年11月下旬,我荣幸出席北京全国第四届《感动人生》老年征文大赛颁奖盛会时(我撰写的《赤子情深话当年》征文荣获大赛文学作品一等奖)由老伴陪同,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老年朋友一起,再次登上庄严神圣的天安门城楼(那张留影就是当时拍的)。

  弹指间,57年过去了。如今年纪大了,人老了,退休了,所幸已叶落归根。我生在伟大祖国的怀抱里,在和谐、温暖的夕阳红下欢度幸福的晚年,每当想起这事,作为归国海外赤子,我更感欣慰和自豪——因为我爱伟大的祖国母亲,也爱北京天安门,我实现了在国外曾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两个“一定”。

上一篇:远去的记忆(下)
下一篇:旅比侨胞蓝章铭读《侨之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