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半生浮尘落余姚

2011-03-09 09:45:32

半生浮尘落余姚

朱文辉

  二○○七年我生平第一次走访中国,到了江南旅游,有缘在杭州认识现在的妻子,那时她寄居在弟弟家,我便以为她是杭州人。后来我们瑞士、中国两地通信(电子邮件),聊着聊着,有一次她说自己是余姚人氏,还问我知不知道这个地方。这时我第一个闪进脑际的便是,五十年前(一九六○年代)我还在台湾念初中的时候,国语课本上曾经念过中国著名心学大哲兼军略家王阳明的事迹和文章(如「 瘗旅文 」和「 教条示龙场诸生 」 等),而给我印象最深刻至今不曾稍忘的就是他十岁以天才儿童即席出口成诗的句子「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我便以此示知那时尚是我「女友」的妻子,她大为惊讶。由于过去台海两岸的交流关系隔绝了约有半个世纪之久,大陆内地一般人比较少能理解蒋介石在台湾一直努力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及儒家学术的情形,蒋本人更是阳明学说的「粉丝」,所以她的惊讶我是可以理解的。

  后来她又问我知不知晓余姚四大贤士。我说,除了阳明先生王守仁之外还有哪几贤?她便列举了严子陵、朱舜水和黄宗羲。啊,这下我始恍然大悟,原来过去惨绿少年时代从课本中邂逅过的这几位中国先哲先贤,竟然都是出自余姚,可见当时我是多么囫囵吞枣,彷如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所「味」!二○○八年我有缘首游余姚,妻陪我上龙泉山参观「四先贤故里碑亭」(余姚四碑亭),得以亲自瞻仰四位大贤的「山高水长」(严)、「真三不朽」(王)、「胜国宾师」(朱)及「名邦遗献」(黄)的典范与风采,加深了我对中华文史的追忆与探源。至于当下对全球华人有如响雷贯耳的文学大家余秋雨,那就更不用说我只知其文香及文名、却不察他竟然也是余姚人氏的无知之过了!

  那一年,余姚给我初步的印象是,像极一九七○年代的台湾城市景观朴素的市容见不到现代大都会的新颖和奢华,满街的三轮车在人潮和其它类型的机动交通工具中蛇行争道,惊险万分,妻子搭乘,和当地人一样有如老僧入定,稳若泰山,我却如坐针毡,早已忘记一九六○年代在台湾也曾是这个样子安之若素地把岁月给度过的。如今,我从座上隔着踩车的师父往外探头,倒是猎取了不少述说着余姚街头巷尾某些人生剪影的精采镜头,让我重温过去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生活氛围。只是每当两人由火车站携着大件小件行李登上三轮车时,我心里总有些不好意思加上一点不忍,觉得人家赚咱们两人一趟五块人民币的车钱,真是太辛苦了。

  二○一○年六月我和妻子在瑞士苏黎世结褵,十月间相偕回余姚补宴女方至亲好友和同学,多住了好几天,能有较从容的时间好整以暇去慢慢细品余姚的风貌。几天下来,让我体会到余姚人是温文热情的,风光是娟秀明媚的,文化是深远悠致的。

  妻子的同学群中,有些担任公职,有些做学问,有些经商。像梦珍、黄平、浩强、军平等人,都是三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凭着自己的努力奋斗,白手成家,一步一脚印慢慢走出自己的道路、建立起自己基业的殷商。他(她)们谦冲自牧,真诚待人。我相信,这种特质不仅仅是来自中国文化的传承,更是余姚地方特色的阐扬。

  承蒙妻子同窗、余姚市侨联主席黄孟丹的热心引领,我有这份荣幸好好认识了余姚优美的风土景致和渊厚的历史文物。黄主席是位文质彬彬的雅士型才俊,他于本职之外,利用公余休闲的时间热衷投入摄影这门艺术,不仅仅跑遍了余姚的大街小巷和山林田园,即连遥远的新疆他也曾多次接连跑去做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幽探胜,捕猎凡人难以攫取的珍贵镜头。承蒙他厚爱,以一本精美雅致的个人摄影画集「诗意家园」相赠,这本集子是以春意、夏风、秋色、冬韵为主题,分别从各个面向去捕捉余姚的肢体和灵魂,透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画面,我从镜头语言里读到了置身于现代文明的中国传统老古村,那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纯朴的农民和房舍,足以牵动我们对返朴归真的感念与向往;镜头底下每一景物,每一图像,都在用心向人们娓娓述说着一个感人的存在,记录着世间某一瞬息由时空所交织出来那份令人难忘的悸动。

  在他老马识途的带引之下,我仔细参访了余姚市的河姆渡博物馆和位于远郊已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从这一刻开始,我才领悟到原来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的源头,面对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那些出土古物,你不得不赞佩中华文明的渊源流长,炎黄先民的聪颖勤奋。遗址告诉了我们后人:中国江南老早就已进化到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生活形态,因此,器物文明也相当有成就。一堂现地现学的中国古文明历史课,叫我深刻难忘。

  在我个人的眼中,余姚的都市景观有点像瑞士一般的城市,更像我在台湾的老家台东市,规模不大,却令人有亲切舒闲之感你可以悠哉哉地用脚走路、骑乘自行车或搭坐三轮车到这个城市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不像北京、上海、杭州、台北、巴黎等面积大人口多的大都会,每当出门,不管是自己开车,或是搭乘公交、出租车,一往一返所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冗长得惊人。夏天在余姚小城沿着姚江散步而行,让垂柳和清风温柔拂过身边,神清气爽;有时信步走到阳明先生故居景仰一番先哲的风范,或走上龙泉山沉淀一下浮躁的心情,都能让人宁神养志,豁然通达。

  所以,我会禁不住在婚宴中有感而称前来吃喜酒的亲友为「乡亲」,说这是一种缘份其中有同文同种之缘,有成家立室之缘,更是有让我得以亲近余姚这块土地之缘。我和妻子结下了这份姻缘,算是余姚的女婿,是我个人的荣幸。宴席上的宾客多是妻子往昔的学校同窗,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吃同样的米,喝同样的水,呼吸同样的空气,彼此经历了风雨同舟的岁月人生。随着便隐隐有份认同感自心中升起我也盼能早日融入这片乡土,成为余姚仙境的一分子!毕竟我已是余姚的女婿了,有诗为证:

欧西结芦伴书笑

数十春秋若萍飘

寻根探源中土路

半生浮尘落余姚

上一篇:花语情丝(三)
下一篇:酒为媒 洋女婿“抢得”开化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