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回望故乡 侨见蝶变④|张立明:现在的杭州实在是太大了

2023-07-25 19:28:00

《浙商·侨音》杂志第18期上市啦!

回望故乡 侨见蝶变④|张立明:现在的杭州实在是太大了

对于遍布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5万浙籍侨胞来说,《浙商·侨音》杂志是一份来自祖国家乡的家书,新鲜出炉的第18期杂志有很多干货亮点。

接下来请看《回望故乡 侨见蝶变④|张立明:现在的杭州实在是太大了》全文:

回望故乡 侨见蝶变④|张立明:现在的杭州实在是太大了

张立明

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长

美国华商总会董事、美国杭州商会副会长

“我的生命有一半时间都待在杭州,每次回国,家乡便是心心念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立明就离开家乡杭州,踏上去往美国的路。作为早期一批去美国从商的中国人,张立明正赶上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将在北美大陆上书写这平凡又不平凡的几十年。

01多项尝试,见证市场沧桑巨变

张立明说,刚到美国时中国的产品并没有很多,大部分都是来自日本、韩国等地。他联系了国内很多生产商,在得知国内商品体量大,几乎所有品类的产品都可以生产时,张立明开始设法将中国的各类产品带到美国。当时的美国市场对外进口需求也很大,这无疑给张立明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宝贵商机。

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做过玩具、工具、装饰品,当时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在海外销量十分可观。后来,想到自己本身也是杭州人,为何不将家乡的丝绸文化带出国门?说干就干,于是张立明开始将自己的商业轮盘转向丝绸服装。

果不其然,丝绸在西方开辟出一条非常好的销路,深得当地消费者喜欢。一时之间,大量的丝绸服装开始涌现,当地人们穿的内衣、衬衣甚至外套全部都是丝绸制品。张立明笑着说:“当年从杭州坐火车去南京,一路上放眼过去大片大片的桑叶随风摆动,有非常多的蚕农种桑养蚕。”从最开始流行,到彻底覆盖美国市场,张立明见证了海外丝绸商贸繁荣的全过程。

但好景不长,饱受追捧的丝绸商贸吸引了大批中国供应商一股脑地涌向美国,无序的恶性竞争导致大量丝绸供过于求。20世纪末,美国的丝绸市场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再后来,除了一些高档丝绸制品和设计师丝绸品牌,整个丝绸市场变得无人问津,慢慢淡化出美国大众的视野。

02 成立商会,帮助家乡青年创新创业

说到美国浙江商会的成立,张立明说,最开始侨商们都是以“散兵”的形式独自尝试开辟市场。后期和他一样,第一批去美国的侨商们都逐渐在各自的领域站稳脚跟,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张立明认为,顺应时代发展必须要建立一个组织联结侨胞当好纽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美国,如何去融入中美两种文化的社群成为我们当时的一个难点。”基于此,张立明和当时在美的浙江老乡们一拍即合,美国浙江商会便应运而生。张立明也由此成为该商会的第一届执行会长。

张立明说,最开始虽然只有70多位侨商企业家入会,但涵盖的领域却不少。不管是从科技、生物还是软硬件的领域,商会里基本上都可以涵盖到。各方面领域的侨商可以在会里进行沟通、整合资源,业务交往上也方便了不少。

“商会成立的初衷之一是老带新,给新来的侨胞和留学生提供一些创业创新的机会。我们老一辈的一些经验和资源也可以传授和对接给他们。”回想起自己当初艰苦地一点点摸索打拼,张立明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少走些当时自己走过的弯路,“也算是一个对家乡年轻人的期许和心愿吧。”

异乡或许会变成家乡,故乡却永远是故乡。说到杭州,张立明说,他心中依然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这里,是他记忆的根。在他眼里,这些年杭州的变化甚至可以用“瞠目结舌”来形容。记忆中的杭州不似现今的模样,半卷闲书茶一杯,才是少时“弄堂”里的杭州城。有老杭州情结的他坦言,自己还是更喜欢小巧一点的杭州,“现在的杭州实在是太大了。”张立明感叹道。

烟雨江南,荷风桂雨是独属于杭州人的浪漫,诗意与烟火共存,这里永远怀揣着志士青年的月亮与六便士,当然也有张立明少年时意气风发的梦。

回望故乡 侨见蝶变④|张立明:现在的杭州实在是太大了

来源:《浙商·侨音》第18期

上一篇:回望故乡 侨见蝶变③|郑正华:在加拿大奏响中国旋律
下一篇:华侨摩旅团骑行返乡 跨越山河只为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