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侨眷鲍倩:追求精神富有的领跑者

2013-03-29 16:02:03

  ,60岁学习计算机,自编杭州话版五笔字根输入法口诀;

  ,65岁学习英语,简单口语交流和英文翻译不在话下;

  ,69岁学习驾驶,70岁生日的前一天拿到驾驶证;

  ,每天一篇游记,记下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一年后,三十余万字的文集《触摸杭州365》诞生。

  她是谁?她就是鲍倩,杭州市天水街道灯芯巷社区的一枚时尚老太,“鲍大妈聊天室”的首席主持人,今年81岁。

侨眷鲍倩:追求精神富有的领跑者

文/本刊记者 蔡小飞

  时尚老太意志不一般

  说起年龄,鲍倩很得意。“正面一看81(岁),背面看我才18(岁)”,一句玩笑话,鲍倩爽朗的性格无庸赘述。红色短发配一顶枣红帽子,一件带花色的灰白相间的大毛线衣,再加上一条线脚分明的西装裤,整体搭配简单大方。大冬天,鲍倩脸色红润,追问之下,原来是化了一点淡妆。鲍倩说,自己不喜欢浓妆艳抹,但能接受淡妆,出门前抹一点口红,不仅可以让自己更加自信,而且也能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

侨眷鲍倩:追求精神富有的领跑者

时尚老太上网冲浪

  “晚年的形象需要自塑,它可以经不断充值而增值,并塑造出精神美丽的形象。”这是鲍倩自制名片上的一句话,可见她对自己的晚年形象绝不局限于外在,还有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如果让鲍倩填一张个人履历表,那么将会非常简单,因为参加工作至今,鲍倩先后只在新安旅行团(上海歌剧院前身)、部队文工团、杭州市群众艺术馆(现为杭州市文化馆)、街道社区四个地方工作过。履历十分简单,但经历却很丰富。

  早年,鲍倩的家境一般,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支撑着整个家。初中毕业后,念了几天高中的鲍倩便离开了校园。17岁的她跟随母亲到了上海,恰巧新安旅行团招文艺兵,在母亲的支持下,鲍倩参加了考试,顺利通过并成为建国初期第一批文艺兵。她跟随舞蹈大师吴晓邦、游惠海学习舞蹈。由于在舞蹈上很有天赋,三个月后,鲍倩成为团里的“小老师”,开始教其他文艺兵学习舞蹈。此后,鲍倩辗转于多个部队文工团。鲍倩说,九年的部队生涯,锻炼了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

  正是在部队里养成的坚强性格,让已进入花甲之年的她硬是拿下了三个大学文凭。1982年,在杭州市群众艺术馆工作的鲍倩报名了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一年后,又遇文化部社文局委托北京人文函授大学为在职文化干部开办群众文化管理系大专班,鲍倩又报了名。两所大学的两个不同的专业课程同时授课,让鲍倩感到十分吃力。而就在这个时侯,爱人查出身患癌症,更需要她时刻照顾。鲍倩咬紧牙坚持着,生活、工作、学习一个也没落下,体重一下降到了74斤。可惜,爱人最终还是离开了。

  忍受着悲痛,鲍倩依然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有时候时间来不及,她就边走路边看书,边吃饭边看书。正是这种争分夺秒的学习,鲍倩终于拿到了两所大学的文凭。

  而第三个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文凭的获得,也是异常辛苦,从1993年到2001年,历时八年,中间还间断了四年。当时,鲍倩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习者。当她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室立马变得安静了,原来大家误以为她是老师。授课老师在课堂上讲解BASIC语言,对鲍倩来说简直就是听“天书”,学习了两年未能结业。之后,由于教材改编,改学C语言,这才让鲍倩感到压力小了一点。同时,她开始请外援,让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大四学生给自己补习。两年后,鲍倩获得了人生的第三张文凭,而此时的她即将迈入古稀之年。

  学会了使用计算机,鲍倩开始琢磨让更多人来学习使用,于是自编了杭州话版五笔字根输入法口诀,方便大家记忆。五年里,她免费培训了七十余位居民,对老人则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最近这两年,鲍倩迷上了国学。她说,自己想把五千多字的《道德经》背下来,但由于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经常是背了忘,忘了再接着背。内容虽然没背下来,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慢慢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让自己的心境处于一种平和状态。

  “奉献控”爱助人为乐

  听过“格子控”、“花纹控”、“明星控”,那么“奉献控”呢?这是鲍倩给自己打的标签,鲍倩主张“老有所学,奉献晚年”,这与她早年下乡的经历分不开。

  在杭州市群众文化艺术馆工作的三十多年里,鲍倩经常下乡做调查。六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鲍倩被派往鸠坑做文化调查。晚上,鲍倩住在一户农家,跟妇女、孩子和一只猫挤在一张床上。没过几分钟,“三路大军”向她袭来,蚊子、跳蚤、虱子齐上阵,一时间手上、脚上全是红包,奇痒难忍。看着身边熟睡的妇女和孩子,翻身的动作又不能太大,就这样,鲍倩一夜没合眼,想着第二天一定要离开这里。

侨眷鲍倩:追求精神富有的领跑者

“鲍大妈聊天室”成员和志愿者

  第二天一早,看着妇女和孩子,鲍倩想,为什么别人能忍受,自己就不行呢?于是,鲍倩坚持了下来。到了第四天,要回城了,妇女走了10里路送她到码头。看到水库,鲍倩想去洗手,这时妇女也跟了上来,等她洗完手上了船才离开。鲍倩才有所悟,为什么妇女要坚持送她,为什么自己洗手也跟着,原来是怕自己掉入河中,一直在保护自己。正是这一次的下乡经历,让鲍倩感受到了一份别样的温暖。此后每次下乡,她都与当地农民朋友相处得十分融洽。当地村民看她长得小巧,就给她取绰号,“柴棍儿”、“竹竿儿”应有尽有。这些友好的绰号让她记住了这些人淳朴的脸,还有他们善良的心,也让自己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

侨眷鲍倩:追求精神富有的领跑者

81岁老人的文艺功底令人惊叹

  2005年,鲍倩与社区合作,成立了“鲍大妈聊天室”。刚开始,只有她一个人在办公室“坐阵”,如今志愿团队已发展到13人。

  今年59岁的言森美,在聊天室成立的第二年就加入了这支队伍。七年来,每周二八点半准时到聊天室参加活动。现在她还是“鲍大妈聊天室社区文化屋”的主持人,跟鲍倩一起为社区孩子服务,开展观看教育碟牌,听心理健康讲座等各项活动。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陈晓铃、沈费伟从大四开始就一直热心聊天室的公益活动。陈晓铃说,对聊天室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只要有时间,一定会赶过来参加活动。家在湖州的沈费伟则笑称,在下沙读书期间,自己来鲍老师这的次数可比回家多多了。

  “鲍大妈聊天室”从成立至今,八年的时间里,已有一万七百多人次得到“鲍大妈”们的帮助,吵架夫妻、焦躁白领、叛逆少年、抑郁老人……都在这里找到了知音,找回了笑容。

  社区有规定,凡是75周岁以上的老人,由社工提供上门服务。作为一名独居老人,鲍倩把家中打扫这项工作交给了社工,因为她要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自己的事。鲍倩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在国内,小儿子在加拿大。儿子们知道母亲晚年生活很丰富,忙得没有时间见他们,常“抱怨”说见妈妈还得预约。这不,鲍倩又接下了一个新任务——给所在街道写一份“文化养老”的专题研究报告,看来这位耄耋老人又要好一阵忙碌了。

上一篇:项雄军:从经营文化旅游产业到弘扬祖国文化
下一篇:项雄军:无法自拔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