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施展:法国巴黎居里大学特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01-19 11:29:04

文/施文虎

  峙头,一个因落后和贫穷出了名的穷山村,并不是峙头人愿意穷,是自然条件限制了它。峙头的地理位置在穿山半岛的最东端,三面环海。这背山面海的地方,以山岙划分自然村,有的村只有几亩、几十亩水稻田,有一个村甚至连一亩水稻田也没有。村与村之间要翻山越岭,交往十分少。

施展:法国巴黎居里大学特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解放前,有个自然村叫“石水缸”,因没有见过水稻田和鸭子,竟把水稻叫“谷树”,把鸭子叫“阔嘴鸡”。这个笑话一直记在峙头人的头上,成为落后的代名词。

  解放后,峙头筑起了海塘,造起了水库,办起了学校,还修建了简易公路,通了汽车,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5年,峙头终于出了第一个大学生—— 施展。

  施展家在中宅,中宅是峙头的中心,乡政府和乡中心小学就在中宅,小学三个年级,四个老师,学生不到一百人。施展就在乡中心小学念完了小学五年半的课程。

  一路遇到好老师

  施展七岁那年,便吵着要上学读书,但当时教育局规定,要七周岁才能读小学一年级。他知道自己按规定没办法报名,就去找当时的中宅小学校长张振祥,说明自己一年级的语文课文已全部记熟,并能背诵;一年级的数学题目也全部会做,甚至二年级的数学题也不在话下。张校长十分认真地当场检测证实,确实如此,便同意其入学。

  入学后,施展的第一任老师是个新老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很少运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因施展在一片赞扬声中进入学,在觉得新老师没有表扬他的情况下产生了怠学的情绪。学校得知这一情况后,对他进行了教育,后来校长也来做施展的工作。在思想工作做通后,施展就格外认真、虚心地学习,每年被评为三好生和劳动模范。

  彼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但是大家始终相信,社会要发展,科学要前进,知识是永恒的。五年级起,施展就开始学习初中代数、几何,起初是自学,后来找到了郭巨中学的数学老师刘承达,每周一次辅导,提出自学过程中不懂的地方,由刘老师给予解答,还提纲掣领地讲授一些新课。因为家住中宅,到郭巨有30多里的山路,有时家人用自行车送施展去,有时他自己去,其中有过许多坎坷。庆幸的是,刘老师的辅导分文未收,有时还留施展吃中饭。施展说:“当时如果要钱,我们也拿不出钱来,能遇见这样的老师是我的幸运。”刘老师却说:“我教了二十多年书,第一次碰到这样刻苦勤学的好学生。”

  五年半小学毕业,施展就被镇海中学破格招收为高一新生。镇海中学所有任课老师都为这名特招的新生补课。施展一边要学高一的新课一边又要补习初中的课程。老师十分尽力,施展也十二分的用心。两年后,施展参加了高考,以465的高分名列镇海县第一名、浙江省第十一名,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到中国科技大学报到时,就有老师来劝施展改读“少年班”。“少年班”的学生在副教授食堂用餐,还有保姆照顾,牛奶供应,在当时属于极好的待遇。数学系的指导员戴老师知道施展的情况后马上找到他说:“‘少年班’只有两个保姆,我安排我的爱人照顾你一个人,牛奶也会通过学校替你订一份。”

  在老师们的关心爱护下,五年大学生活就这样平淡无华地走过。最后一年,全班同学都为自己考研究生寻找导师时,施展则在科大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加安。严老当时任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副所长。见到施展以后,严老欣然同意接收这名研究生。(当时教育部规定,学生可以在报考前自己寻找导师)。

  在当年的全国研究生考试中,中科院应用所只招收9名研究生,代培19名,共28名,第一名可出国深造。放榜后,施展考了第一名,但他当时没有选择出国。接着在应用所录取的11名考生(包括2名保送生)进行的复试中。施展又取得了第一名,这次,在与严老恳谈后,施展终于还是选择了赴外留学。

  艰辛的二十九年

1986年6月,我国赴法国留学人员同机前往共38人。到法国后休息几天,就前往法国东部小镇贝藏松,各国留法学生都要在这里接受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培训结束,进行考试,施展又得了第一,同时也得到了法国政府颁发的四年全额奖学金。

  接着,施展来到巴黎第六大学—— 玛丽居里大学开始学习硕士课程。这段时间对施展而言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因时差关系,他白天迷迷糊糊没精神,夜里又睡不着,加之上课中因语言关系听得不是很明白。当时同时赴法的38人中,有4人因此先后回国。施展凭着自己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很快将学习成绩赶上并保持领先。

  两年硕士课程一年完成,这让导师看到了施展的巨大潜力。期间,施展发表了论文“布朗运动的数学模型”,成功破解了这道国际数学界公认的难题,这时他才21岁。博士课程花三年时间完成,这中间花了多少精力、汗水、泪水,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只有他自己知道。接下来又是英国伦敦大学两年的博士后生涯。

  两年后,施展返回玛丽居里大学,与十余位法国人角逐讲师职位。因法国讲师属公务员,是永久性工作,所以竞争压力很大。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得到了讲师的职位。施展笑着说,自己到法国这样长时间,还未去过电影院,从埃菲尔铁塔下面经过千百次,还未爬过铁塔,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 从学校到宿舍,从宿舍到学校。

  慢慢的,施展的才华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一次在加拿大参加一个大型学术讨论会,施展作了一篇专题讲座,他的导师也在场,听了报告后,导师的评价是:“施展不应该是一名讲师,应该是一名教授,有这样的年轻人,我们这些老头子可以放心地退休了。”

  在导师的鼓励下,1996年1月,施展向居里大学提出教授资格和博士生导师资格申请。按法国规定,申请者要有十篇高质量论文(可谓高质量论文,是指国际上二流以上的论文)。当时施展已发表国际一流论文24篇,经校评审组和国际专家评审后,正式批准施展具有教授资格和博士生导师资格,这一年他年仅28岁。

  法国的暑假很长,有三个月的时间,施展能够利用这段时间回国探亲。回家乡后,他必去三个地方,一是镇海中学;二是北仑区侨办;三是小学校长家。(期间,恩师胡明德过世,这成了施展一生的遗憾)

  不懈努力,极限冲刺

  在法国的教育体制中,教授虽然是教师的最高层次,但也分为二级、一级和特级。到35岁那年,施展已被批准为一级教授,校教授评审组成员,顶级数学论文的审稿人。

  评为一级教授以后工作更加忙碌,国际交流更加频繁,暑假回乡度假的时间也短了。在国际交往中,施展常因持中国护照碰到麻烦,特别在过海关时总要多问几句,有时还要检查行李,有很多同行都劝施展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法国籍,但施展牢记出国前父母的话:“宁恋家乡一撮土,不贪他乡万两银”。他总是说,麻烦总是暂时的,以后会改变的。我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的黄种人能说自己是法国人吗?同事看他的态度很坚决也就不多劝了。施展常说,数学家如果在45岁前不出成绩,45岁后就要吃老本了。所以他一直在忙碌的做研究,每次假期回国也十分匆忙,假期未完就提前返校。

  不久后,在导师鼓励下,施展又提交了特级教授的申请,没多久就批下来了,这是教授的最高级别了,但施展还是十分努力,学校晚上11时关门,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在11时前离开学校。施展为了方便工作,特向上级要求拿到了实验室的钥匙。后来他甚至还要求配有图书馆的钥匙,不过终因图书馆收藏有世界孤本等重要文献而作罢。

  施展工作起来可以说是废寝忘食,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乘最后一班地铁回家。有一次,他因考虑一个问题,完全忘了时间,等问题解决才发现已是次日凌晨2点多了,学校各个通道早已关闭,他只好在摄像监控的地方跑啊跳啊,直到引起值班人员的注意,才离开了学校。用施展自己的话说:“运动员在向极限冲刺,我们科学工作者也在向极限冲刺,而且我被困在实验室也不是第一次了。”

  施展28岁时获得教授资格和博士生导师资格,35岁成为一级教授,从一级教授到特级教授又奋斗了10年时间,特级教授再往上就是国家科学院院士,这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光荣称号。知不可为而为之,施展还在不懈努力!(宁波北仑区侨联)

上一篇:王枕美:旅欧著名画家、诗人
下一篇:任岩松:情似瓯江水,心比岩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