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李加林:浙江理工大学侨(留)联主席

2015-09-08 17:40:05

  织锦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中的瑰宝,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织锦技艺就已臻于成熟,并具花纹、五色等特点。发展到唐代时,已经开始沿着丝绸之路传到西方,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李加林说:“今天,我们就要重走丝绸之路,文化的波澜必将托起这朵瑰丽的民族之花,其曾经逝去的美好也将会在新时代里重塑。”

李加林:浙江理工大学侨(留)联主席

文/陈 琦

  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理工大学侨(留)联主席李加林开始接触和学习织锦文化与工艺,30多年的时间里,他不仅用智慧和科学技术开辟了中华织锦技术的新纪元,而且还利用中国传统的制衣文化唤醒了人们对这一艺术的关注和渴望。

  其命,趣也

  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由于从小喜欢艺术,喜欢绘画,年少时的李加林最大的心愿就是考进浙江美院,不料碰上艺术流年—— 他报考的浙江美院当年没有招生计划,全省只有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有艺术类的招生。就这样,他阴差阳错地通过各项考试,进入到浙江丝绸工学院丝绸美术设计专业,成为首届12位学生中的一员。

  “其实学习最大的目的是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李加林说。

  在校期间,专业的学习让他喜欢上了丝绸与纺织。学校毕业后,由于成绩突出被分配到浙江省轻工厅。这也意味着他将远离生产第一线,这让他很矛盾,“搞纺织品设计,不仅要有艺术感觉,还得学习机械技术,如果不和机器打交道,那设计只能停留在理念中,就像一个美丽的梦,永远不会成为现实。”思量再三,李加林决定“下放”自己,主动要求下调到杭州丝织试样厂做设计。那时候很多人都认为他傻,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李加林:浙江理工大学侨(留)联主席

  “其实我很幸运。”李加林说。他在丝织产品试样厂里熟悉了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还把收藏的18世纪以来欧洲织花的资料都阅览了一遍,这些为他以后在织锦艺术上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86年,浙江丝绸工学院组建服装系,当时在厂里已小有名气的他被调到丝绸工学院任教,因为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李加林在学校的事业也是如鱼得水。1997年,他开始“仿真彩色丝织技术”的课题研究。

  学校不同于工厂,更多的自由时间让本来就热衷于搞科研的李加林更加满足,他说这是生命赋予的幸运。后来,恰逢体制改革,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企业的职能也因此转变,但是学校的设计专学却在不断加强。正因为如此,他被调回学校教学,才获得了诸多艺术实践性的机会。

  现已是博士生导师的他,常趣称自己是一块“百果饼”。各种馅都有,诚如他的教学风格,在授课过程中他会讲很多看似跟教学无关的内容。因为他觉得人要做好一件事,专业基础知识只是一方面,甚至可能不是决定你成功的那一方面,而往往看似无关联的因素,或许决定性很大。

  其实无论是作为工艺美术大师的李加林,还是作为大学教授的李加林,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让织锦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继续发扬光大。他曾说,其实从18世纪开始,人类就已经掌握了数万种织物的技巧,现在99%都是拿来主义,所以只要有1%的突破就是胜利。只是他没有想到,他的胜利不只是那1%而已。

  艺术加科技,十分有料

  2005年,李加林签下了由其领衔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纺织品电子提花关键技术及样机的设计制造”的合同书。如今,他的实验室里面放着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架2.4万针的电子提花机,用它织出来的真丝织锦艺术品,大的可以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各个厅里作壁画,精致的则被作为国礼送到世界各地。

  那一年可以说是中国织锦史上第五次突破性发展的开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对于李加林来说,这不过是他又一次不错的艺术成绩而已。

  早在1998年,他主创的《清明上河图》就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幅丝织长卷,其工艺技术采用的是独创的“系统组织结构组合”编织法,很好地再现了原作的笔墨神韵,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为该作品题词称“中华瑰宝,传世之作”。2001年,他再创《富春山居图》,成为世界上第一幅仿真彩色织锦画,当时作为浙江省的代表作,先后向朱镕基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汇报。

  他的研究突破了一种颜色代表一个组织的传统用色理念,他利用有限的色丝、色相在经纬交织时所产生的空间混合效果,达到丰富织物色彩的目的。目前已可以生成4500种色彩关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宗喀巴的世界》、《清明上河图》、《光明如意锦》、《坛城》、《孙子兵法》、《梅兰芳戏装艺术集锦》等都是利用该先进技术所制作的当代中国织锦艺术珍品。

  仿真彩色丝织技术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世界100多年的丝织图像设计表现方式,而且成为我国丝绸行业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项目。如今,以李加林名字命名的织锦艺术中心一直致力于现代织锦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他们结合中国传统丝织工艺的特点,选用特制的天然桑蚕丝,运用独创的专利工艺和创意设计相结合,所作织锦质地细腻、形象传神,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织锦富丽华贵的品质,还能闪现出真丝纤维独有的光泽以及所折射出的作品内涵,成为世界上最精美的丝织艺术品,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国家争得了诸多的荣誉。

  然而,这种利用有限的色丝,生成4500种色彩关系的织锦技术也给李加林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他说,曾经有人拿着他的作品做旧后作为古董高价卖掉,这让他非常惊讶,同时也感到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会给工艺美术带来的影响。“科技可以带来高产的效益,但是因此给固有传统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值得的。”

  用旗袍守护织锦的一段美丽

  旗袍是中国的国粹,它以流动的旋律和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国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和高雅的气质。这是李加林对旗袍的初步认识。走进他的旗袍陈列室,摆放着造型各异的着装模特,聚光灯下呈现着一排待展示的旗袍,以及衣柜里整齐摆放的款式,这些都是李加林通过近一年的时间设计制作的作品。当初为什么选择旗袍,李加林是这样说的,织锦本是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旗袍则是中国服装史上的玫瑰,如果用富有历史文化的技艺来装饰这朵玫瑰,并用高科技手段赋予它新的内涵,那么弥久芬芳的将不只是旗袍。

  “最开始选择旗袍,其实只是很多发展方向中的一种。”李加林说,“后来我去江苏、北京等地几个旗袍博物馆、展示商店、市场等实地了解了后,发现传统形式的真丝旗袍如纯手工刺绣做花,由于它不能干洗更不能水洗,这对日常使用是一个非常大的缺憾。但如果用我们的织锦工艺技术直接将花式织于真丝面料上,就会既轻便又美观,可以带来更好的着衣效果。”

李加林:浙江理工大学侨(留)联主席

  在制作旗袍以前,李加林和他的团队于服装设计上有过几次尝试。如曾为APEC会议设计的礼服,虽然最终未被选用,但他们的设计样式却是得到了主办方的好评。而在更早之前他们复制的清皇宫衮服除了图案中蝴蝶头部的两条金线是绣上去,其余的全是用数字织锦工艺织出来,非常的成功。

  也因为有了这些经验,在旗袍的设计和制作上他能得心应手。“中国目前旗袍做的最火的主要还是在京沪。”由南往北,再由北往南,李加林来回奔波了数月之后,他的“李加林织锦旗袍”终于成形,其最大的特点为“天衣无缝”。

  何为天衣无缝,李加林这样解释:李加林真丝织锦艺术旗袍从面料设计开始,采用织画工艺设计制作旗袍面料,一幅作品即一款旗袍,在服装史上首次完成旗袍复杂的图案对花衔接工艺,实现了服装是与面料设计的无缝对接。真丝织锦艺术旗袍的缝制工艺也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经过镶、嵌、缝、滚边等二十道手工制作完成。

  “我想要做的旗袍它不应该只是一件衣服而已。”在旗袍制作的探索过程中,李加林努力实现着人们对于衣服的所有欲望。他说,现在市场上的很多衣服适合快餐式的消费,这样就造成了许多资源的浪费。而他想通过做精一件衣服,把一种珍惜人力资源和自然材质的情感表达出来,用一些人文艺术理念来诠释属于每个人的服装和一种关于生活的情感。

  科学追求的是认识、理论以及理解造化,从而在这些认识中窥见大美,而艺术则是顺应造化的发展方向,将各种可能结合。李加林实现的正是两者结合的美,所以无论是他的彩色丝织艺术作品,还是他的旗袍艺术都将在科学和艺术中展现出属于未来的工艺之美。(摘自《工艺美术》总第185期,有删减)

上一篇:何军:把公益融入人生
下一篇:张彦: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