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陈良标: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研究的领军人物

2016-10-28 09:35:38

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研究的领军人物——磐安籍海归博士陈良标

陈良标: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研究的领军人物

  【博士名片】 陈良标,1966年出生于安文镇中田村。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人类与动物遗传学中心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任《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编委。2013年起加盟上海海洋大学,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年入选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其团队在多种世界顶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先后主持多项973、863、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

  生物专业,一生的最佳选择

  陈良标读小学、初中时期,东磐尚未分县。上世纪70年代初仍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因“黑五类”家庭出生,读小学的他备感迷茫。文革结束后,社会逐步转入正轨,陈良标的学业开始步入正常轨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给整个社会注入了新的生命。就在那一年,陈良标考入安文中学重点班,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初中生涯。198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东阳中学。

  1984年,陈良标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生物系细胞生物学专业。当时考大学难度较大,升学率远没有现在这么高,不过来自山区的学生都很争气。陈良标说:“当时,20多位考入东阳中学的安文区同学中,绝大部分第一次高考就考上了大学。”

  至于为何要报考生物系,陈良标当时也没想过。他说:“因为高中的生物老师是杭大生物系毕业的,他的课让我深受启发,而我当年高考成绩也只够上杭州大学,我就填了这个志愿。”就是无意中做的这个决定,成了他最好的选择,成就了他未来的事业。

  陈良标说,生物学是一个在观察细节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形成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再上升为理论的科学体系。他有严密的思维习惯和较好的形象思维,也享受在实验室长时间的工作,所以比较适合该专业。

  大学期间,有感于生命世界的奇妙和分子生物学在当时的爆炸式新发现,陈良标学习非常用功,因此基本功非常扎实。毕业后,带着终身探索生命奥秘的梦想,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生考试,并顺利通过。1991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

  中科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是我国著名发育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于1978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建立的,其三层美式科研楼是当时北京中关村最气派的科研楼,代表着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科学与国际主流科学接轨的成果。

  就读研究生期间,在导师的带领下,陈良标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基因这个生命的基本决定因子。他们试图用改进基因的方法,改进一些重要养殖鱼类的抗低温能力,使养殖业不受低温等恶劣气候影响。在那里,陈良标学会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并把了解鱼类遗传和发育的分子调控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主要目标之一。

  赴美留学,成就科学生涯

  1991年,陈良标幸运地获得美国伊利诺伊斯大学全额奖学金,免交对于当时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近乎天文数字的学费,还提供生活费用。“身无分文却能进入这所世界名校攻读博士学位”,回想起来,陈良标很是感慨:“大山中砍柴的孩子,平生第一次坐飞机,就飞跃了太平洋,从此有了原来不敢想的人生,这得益于中国和世界的开放,得益于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陈良标的博士导师是世界上首位发现鱼类抗冻蛋白的生物学家,但是这些蛋白的基因究竟如何起源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陈良标的课题就是研究这些抗冻蛋白的起源。他从克隆这些鱼类的基因入手,通过细致的研究,发现这种具有抗冻功能的新蛋白是从本来就已经存在的一个旧蛋白中一段原本无用的片段产生出来的,这是首次发现一个新基因如何从旧基因起源的过程。他把这一学术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的院刊上,不久,美国科学院院刊、自然杂志相继发表了相关评论文章,引起了《纽约时报》《科学新闻》等多家大众媒体关注。陈良标也以“优秀科学家”的身份获得了美国政府颁发的绿卡。

  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的陈良标来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美国,博士后是进入教授职业之前必经的训练阶段。期间,他的研究课题是:神经细胞间的化学通讯,不同区位神经元分泌不同化学物质行使传递信息的功能。例如,分泌乙酰胆碱的神经元,有的与记忆有关,有的与运动有关,这些神经元如何被决定分泌特定的化学物质是他的研究内容。当时,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开始,生物信息学正成为重要的解析基因构造和功能的技术手段,因此,他开始学习生物信息。两年后,博士后研究工作结束,陈良标进入旧金山一家生物信息公司,从事生物信息数据库工作,这为他日后的基因组水平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美国,科研和生活都比较安定,但与中国文化差异很大,对于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陈良标吸引力并不大。留学美国期间,饱经苦难终于重见光明的父亲,没能再看儿子一眼就因病去世,这促使陈良标回国完成父亲这一辈子努力过、却因时代变迁而无法完成的目标——成为一个教书育人的教授。为此,在美国呆了10年的陈良标决定回国。

  科技报国,从事生物学研究

  2001年9月,陈良标回到祖国,被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聘为教授。两年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招聘新的研究员组建动物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团队,陈良标有幸入选。从此,陈良标在中科院这个平台带领团队从事海洋鱼类基因组进化和低温适应机制方向研究,他个人也在2004年6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6年,陈良标入选动物遗传和进化领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成员,成为该领域国内优秀人才。在此期间,陈良标作为导师培养了10名博士和10多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有多名已成为教授和副教授,有的已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成为国家重点培养人才。

  作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专家,陈良标致力于推动我国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他领导的创新小组主要以模式鱼类和生活于极端环境下的海洋生物为对象,从基因和基因组进化及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通过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和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手段,阐述新基因起源、基因组进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鱼类发育的分子调控过程。在基础研究的同时发现极端环境适应相关的基因,并用于重要经济动植物育种。

  2013年初,陈良标受上海海洋大学校长邀请,到上海海洋大学工作。上海海洋大学在水产学和深海、极地等学科和方向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陈良标说,海洋占中国领土的三分之一,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资源,探索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是国家的战略目标。对于海洋生物种质和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重要的方向。通过海洋生物的研究,可以找到改善人类生活的基因和药物造福人类,也可以改善海洋的生态环境。到上海海洋大学后,陈良标建立海洋生物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团队,作为水产学科的带头人带领科研团队向国际一流研究水平前进。

  基础科学和基础教育是人民幸福的根基

  见到陈良标教授,就会感受到他的儒雅、低调、睿智。

  陈良标从事的海洋生物基因组进化、分子发育和环境适应等研究都属于基础生物学研究范畴,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他认为,基础研究是构建知识体系最根本的手段,也是国家科技强大的关键。他说:“许多基础性研究初看不一定有用,但一旦突破就会引发一场技术革命。” 比如,现在讨论很多的基因编辑技术有望定点地改变人体里面的基因,为纠正导致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的基因提供可能,为根治这些疾病开辟了新的道路。但是,这个技术的源头在于科学家对细菌如何抵抗病毒入侵的机制的研究成果。

  作为研究基因方面的专家,陈良标谈到了目前人们关心的转基因动植物的安全性问题。他认为,从科学层面上来说,转基因过程就是在一个动植物品种中引入一个原来没有的但可以带来人们所希望的性状的基因,比如一个原来不抗病的水稻品种现在能够抗稻飞虱,农民种这种水稻的时候就可以不打杀虫剂,节省了农药和时间,也保护了环境。科学家都是在严格认证和实验的基础上证明这些基因有效而且对人类无害之后才会进行动植物转基因改造,得到的品种也是经过非常严格的科学论证才允许作为品种生产和销售,因此是安全的。在国外,商场销售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产品并不需要特别标识,现在的研究也表明它们对人的健康的影响与非转基因产品并无两样。

  基础科学研究的好坏取决于基础教育体系的优劣。陈良标认为,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体系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成功教育体制的重要内容。夯实基础教育体系,要从小抓起。首先,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具有探究精神,要有激情。很多读书人都会回忆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无论中学还是大学,都思想开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现在也需要这样的氛围。其次,要有劳动观念,有劳动获得快感的体验。对于培养孩子来说,农村的辛苦劳动很有必要,通过劳动会让人明白收获是来之不易的,并能培养出一种踏实和奋斗的人生态度。三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四要有理想和抱负,存大志者才能走得远。

  对于我县教育事业,陈良标提出了独到的建议。他认为,我县需要一个在省内叫得响的名校,为此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要加大学校投入,要引进一批优秀教师、杰出教师。要给每个孩子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提升学校文化底蕴。二是学校要保持独立性,办学方式应多样化。减少行政对学校的干预,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陈良标说,他八九岁的时候,因为参加生产劳动,时常会坐在中田村最高的山峰上,远望西边落日余晖下绵延的山峰;看着蜿蜒于机耕路尽头那“突突突”颠簸而来的拖拉机,脑海中想象着如果能坐上拖拉机到安文和东阳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30多年后,他曾经数次登上南极大陆,在万年雪峰留下自己的脚印;去过5大洲,飞跃过4大洋,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开展交流和合作。与他同时代的好友,有的已经成为政府领导,有的成为成功的企业家,有的成为知名的教授和医生。 所有这一切,都起步于那个叫做“中田小学”、“磐安中学”和“东阳中学”的地方。基础教育对于磐安来说是事关未来的重要工程,是下一代梦想起飞的地方。(作者:潘一旭)

上一篇:陈学恒:筑梦外交路上的磐安人
下一篇:石萍:一千个奉献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