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山顶留学生的童年求学之路

2009-11-16 12:08:32

山顶留学生的童年求学之路

  嘉兴海盐澉浦镇南北湖村位于南北湖风景区核心景区内,西部的山岙里有一座谈仙岭石城,石城的南边有座山叫南木山,北边有座山叫北木山,两山遥遥相对。南木山海拨180多米,北木山海拨155米,二山山顶上,都住有村民,也是海盐全县,乃至嘉兴全市唯一的山民。其中南木山顶上,住有40多户人家,是一个拥有160多人口的小自然村落,上世纪80年代以前,那里的山民世世代代以竹木、茶叶为生,由于山高路陡,下一趟山,来回快则半天,慢则需一天的时间。正是在这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水平相对落后的大山里,却走出了两个留学生,成为当地山民口中相传的骄傲与荣耀。

  最近,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有幸拜访了两个留学生家庭,并与其中一位母亲进行了交谈,她的儿子汤张伟已留学德国3年,至今只回过一次家,思儿之情可想而知。但当谈及儿子的成长之路时,展露在她脸上柔和而明亮的笑容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随着谈话的深入,我被一位80后山顶留学生艰辛的童年求学之路所深深感动。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学生人数减少的南、北木两山小学合并,因为学生中有北木山的,也有南木山的,所以当时山上的校舍每半年便要轮换一次,在两个山头换来换去,每次搬校,桌椅都得由学生自己扛着搬家,汤张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入学的。后来,有了谈仙岭小学,没有了搬桌椅的烦恼,但是,当时的山区师资力量极度匮乏,整个小学只有一个老师负责所有的文化知识课程,采用的是复式教学的方式,即把不同年龄的学生编成一个班,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个教师对着几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别教学,学习内容完全靠学生自己领悟掌握。汤张伟在这样艰苦的教学条件下,完成了小学3年级的课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到了四五年级,由于山上教学力量不足,不得不下山去当时的永安小学读书,那时山上主要以垦竹园,采茶为生,一年的收入才二三百元,家境非常贫困,生活非常艰苦,山路又都是泥路和石阶路,也没有接送孩子的意识与条件。于是,早上从崎岖的山路徒步走上5公里多的路程去上学,晚上再徒步上山回家,成了汤张伟每天必做的"功课",这对当时还只有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求学的艰辛可想而知。

  当我试图回忆同样作为80后,我当时的求学经历时,这位母亲又向我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积雪都没过了膝盖,几乎无法下山上学。作为母亲,一方面心疼还是童年的儿子,另一方面又担心路途的安全,劝儿子不要去上学了,但是面对漫山遍野的白雪,汤张伟丝毫不动摇上学的决心,坚持踏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的一步步向学校的方向迈进。冬天,白天的时间特别快。到了傍晚,天快黑了,儿子还没有回家,因为从学校回家至少得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雪天路滑,山上的温度又非常低,母亲焦急地站在路口张望儿子的回来。等接到儿子回家后,才发现他的裤脚管被积雪打湿后已经冻住了。当母亲心疼地问儿子冷不冷时,汤张伟有力地回答 “不冷,我是走上来的,脚在活动,暖和着呢”。

  正是凭借着这份对学习的执着与坚韧,汤张伟以优秀的成绩进入海盐元济高级中学学习,三年后顺利考取了杭州电子工业大学。2年后,又因成绩优秀,表现突出,被学校推荐出国留学,现在德国柏林大学攻读信息学。

  而另一位山顶留学生汤晓云,尽管是女性、却丝毫“巾帼不让须眉,”以同样的刻苦努力,求学成才,现在日本留学。从山里娃到留学生,他们凭着坚定刻苦,发奋图强的决心和意志,付出了比山下同令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完整诠释了“路在脚下”的深刻内涵,成为当今家乡少年儿童学习的榜样,从小就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将来为祖国、为人民、为新中国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南北湖村 沈丹妮)

  作者沈丹妮,女,2007年7月大学毕业,本科生。现是澉浦镇南北湖村大学生“村官”,兼任村侨台工作联络员。

上一篇:从澉浦走向世界的“文化大使”——黄永军
下一篇:衢州江山市侨联、留联会进行换届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