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养心灵美德,炼意志毅力--叶桂梅

2008-06-22 21:43:35

养心灵美德,炼意志毅力

(天台 叶桂梅)

  我和丈夫陈达济都是人民教师,儿子陈十一从一个天台山区的下乡知青成为学有所成的科学家,作为孩子的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十分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因为这将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

  二岁以后的孩子,具有极强的记忆和模仿性,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女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尽管我们工作紧张繁忙,但只要有一星半点与孩子相处的机会,我们就从日常小事中教育孩子。给十一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尔后又买来了梨子给他吃。年仅三岁的十一,果然记住了孔融的美德挑选大梨子递到外婆、父母手中;等有了三个妹妹时,他总是把一个苹果分成四份,分给妹妹,把最小一份留给自己。十一上幼儿园时,我们给他讲“大雁结队”的故事,大雁最守纪律,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行,队形排列井然有序。儿子听懂了,他在幼儿园中和小朋友们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帮助,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十一读小学了,我给他讲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他又天真地在一张方桌中间点燃一支蜡烛,兄妹四人各占一方,共同读书,做作业。

  十一父亲担任白鹤区校校长时,一个小学生不慎跌入路边大粪池中,就在大家焦急万分之际,十一父亲闻讯赶来,连棉衣也顾不上脱,就纵身跳入粪池救起将被大粪淹没的学生。学生家长极为感动, 写了感谢信送到学校,送到当时唯一的新闻媒体广播表扬,但十一父亲回到家却只字未提。这个事情震憾了十一幼小的心灵,这对孩子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灵启迪。父亲的身体力行,对十一影响深远,十一在学校里更是助人为乐,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幼儿良好启蒙的基础上,我们对进入城关一小读书的十一在学习上思想品德上给予进一步的正确引导。我经常带他到图书馆,去阅读领袖传记、文学名著。给他讲一些名人故事,如《天才与勤奋》、《勤劳是成功之母》、《跌倒了别哭自己爬起来再走》等,在潜移默化中让他认清人生道路。我们给他讲苏秦“悬梁刺股”的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他的反应很有趣,无论是炎热的盛夏, 还是三九严冬,读书或解题都全神贯注,累了放下书本,到室外去了。问他干什么去?回答说:“我也象苏秦一样调节一下精神,用严寒和冷风来代替“悬梁刺股”。我们还启发孩子把听到的故事,读到的书,学到的知识,口头介绍复述出来,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深化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又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分析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育才与育德密切结合引导教育下,加上在学校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十一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在城关一小读四年级时,同班的朱思远同学不慎在课外活动练跳高时从横竿上跌倒在地,右脚骨折,痛得眼泪直掉,老师同学们急送他去医院治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因伤不能到校上课,懂事的十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放学后风雨无阻先到朱思远家帮助补课,然后回家做作业。等到思远的脚稍能下地时,十一发动同学成立了“学雷锋小组”,轮流背他上学和送他回家,直到他彻底痊愈。思远的父母十分感激,写了感谢信送到学校,学校也对十一组织的“学雷锋小组”给予表扬,成为全校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十一所在的班级,人人学雷锋见行动,期终评为先进班,十一评为三好学生。

  让孩子有快乐的童年,有欢乐的天地,有活跃的思维,有良好的习惯。我们也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孩子课外兴趣活动广泛,喜欢打乒乓球,拉二胡,吹笛子等,我们都给予鼓励。十一打乒乓不但在全县中学生乒乓赛上获奖,还代表天台县队到绍兴宁波等地比赛。在父母影响下,他喜欢唱歌,表演文艺节目,看了《沙家浜》等革命现代京剧电影后,还能回家讲给妹妹听,把主要唱段唱得情韵兼备。跟他父亲学拉二胡,又学会吹笛子,还会编写小剧本,曲艺作品等。稍大后,不但民族乐器能拉会吹,就连西洋乐器小提琴、大提琴也拉得有如行云流水,波激涛涌,声声入耳,扣人心弦。古人云:有张有驰,劳逸结合。孩子的紧张学习愉快活动互相调节,身心健康,精神饱满,热情高涨,不但效率特别高,而且在日积月累良性循环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会融进血脉肝腑,成为骨格品性,一生受用,获益无穷。

  培养孩子有高尚的情怀,有远大的志向,永远保持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出生于1956年10月1日的十一,遇上了一个特殊的时代,文化革命,上山下乡。按政策十一是独个儿子,可以留在我们身边,但他却以妹妹下乡不如自己方便为由,主动要求上山下乡去艰苦锻炼。让大妹妹留城。到白鹤公社上宅大队插队劳动。白天劳动,雨淋日晒,费力流汗。晚上给农民办夜校,上文化科技课,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他还自己动手创作小剧本,三句半相声,快板等曲艺作品,参加文艺会演,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被层层评为知青积极分子,出席台州地区知青代表大会。1975年,公社大队推荐他上中专读书,他又主动让给另一位下乡青年。当时没有恢复高考,前途未卜,有升学机会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他完全有条件上,却主动放弃了。文化革命期间“读书无用论”、“知识无用论”等冷风寒流没有泯灭十一对知识对理想的追求。有时白天一身泥巴一身荆棘茅草精疲力尽鼻血直流,他依然带领大家上夜校搞活动。回到宿居坐到昏黄的油灯下,贪婪地阅读着当时所能得到的书藉包括基础科学,中外作品等。不怕艰苦不怕困难的下乡磨炼和对知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终于获得命运之神的赋予良机,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他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力学系,开始踏上了科研生涯的征途。那次谦让反而使他开创了新的天地。

  在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天台第一名的十一在第一次摸底考试中只排在中等,英语成绩更差一些。我们知道后立即写信鼓励他,要他牢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等名言,迎头赶上去。十一树立了必信的信念,与来自广东的朱承同学相互鼓励相互竞赛,每天迎着晨曦早读,夜里读到12点钟,终于取得优异成绩。一年后,学校招收英语电视班尖子学生,全力学系只有两名学生入选,十一是其中之一。远大的理想促使他取得优异成绩,也萌生继续读研究生的想法,但又怕读研究生增加家庭负担,也顾虑能不能出成果?我们又在他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要紧关头,向儿子表示全力支持他继续深造。于是他放弃了进省委工作和留校任教, 免试读研究生的机会,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成为科学泰斗全国科协主席周培源教授的关门弟子。85岁高龄的老教授十分器重勤奋好学的十一,在他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又推荐并亲自送他赴美国深造。

  十一以共和国诞生起名,在共和国的阳光雨露沐浴下成长。我们做家长的为孩子的成长庆幸,更感谢党和国家,学校老师的精心哺育培养。十九年来十一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的期望。他在成名之后,始终保持本质。他敬爱父母,在我们到美国探亲的近一年中,不顾工作繁忙,几乎每个周末都驱车带我们去各地旅游,使我们生活过的充实美满。他更没忘记报效祖国。1993年至1996年,先后被北大、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中国湍流重点实验室、北京国际计算物理学术委员会等,聘为兼职教授、研究员、委员、副主任。尤其是1996年他发起倡议的“96海内外华人计算物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聚集了世界科技顶尖高手,尤为科学界所称道。2000年他又被北京大学聘为“长江学长”教授,任北大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主任。定期回国讲学、作学术报告,为我国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作出了贡献。

上一篇:矢志为国育英才 ——两个博士的母亲如是说(新昌 吕菊君)
下一篇:教子登科立志报效祖国--马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