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沈 奔

2010-09-10 14:58:13

奔向更高远的目标

□ 王达钟

——记平湖籍旅美药物学家、生物化学家沈奔博士

沈 奔

沈奔博士近照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平湖籍旅美科学家沈奔,现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药化、生物合成等方向的研究,是美国著名的药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

  在谈起他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听到他说起“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把它做好”的肺腑之言。这不仅是他对家人和学生的一贯教诲,也是他对自己做人的一贯要求。

  沈奔在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自幼好学上进。但是,当他进入小学时,正逢“文化大革命”时期,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连基本的启蒙教育也无法完成。待沈奔上中学时,“文化大革命”虽已接近尾声,但课堂教学还远没有恢复正常。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沈奔也没有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努力充实着自己。

  1977年,沈奔高中毕业了。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他走上了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一个风雨交加的秋天的黄昏,他来到了平湖曹桥公社前哨七队插队落户,开始了下乡知青的生活。他出早工,打晚工,还上船罱河泥。没多久,已俨然成为一个农村小伙子的模样,胜任各种农活。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真正领略到了大地的宽容和奉献,农民的朴实和勤劳,也许从这时起,他那“要做,就要把事情做好”的人生哲学已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

  1977年第一次高考的失败,使他尝到了中小学基础知识薄弱的苦头。但是,长辈们的鼓励和期望以及一年多知青生活的酸甜苦辣使他下定了实现既定目标的决心。补习,做题,再次高考,终于1978年他考入杭州大学化学系。当时国家刚恢复高考,录取名额很有限,1978年在浙江参加高考,23个考生里,只有1个人有机会被录取。他总觉得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十分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总是努力把书读得最好,凭着勤奋和毅力,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知识。艰苦的付出获得了丰硕的回报,大学4年,沈奔的各门学科都打下了深厚扎实的基础。

  1982年于杭州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后,沈奔师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天然化学家刘铸晋先生,从事松香、松节油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于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硕士学位。应用性很强的研究生课题,使沈奔感受到知识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初出茅庐的他觉得自己可以用6年积累的知识去做很多回报社会的事情。此时,开放的浪潮把许多学子带出国门,在恩师刘先生的一再鼓励下,沈奔于1986年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化学系继续深造。临行前,父母对他说:“落日把大树的影子拉得再长,影子也永远和树根紧紧连在一起,你走得再远,也永远不能忘却祖国的根脉。”沈奔点了点头,把父母的叮咛牢牢记取在心间。

  从1978年考上大学到1991年取得博士学位,10多年的化学学习,沈奔已打下了在化学领域工作的雄厚基础,该是收获的时候了。可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领域还在逐步成形。不甘寂寞的沈奔朦胧地感到生物技术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潜力很大,于是他决定去迎接这种新技术的挑战,又在威斯康辛大学师从C. Richard Hutchinson教授,重新开始了近五年的博士后研究,从头开始学习遗传和生物技术。他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化学系(1995年—2002年)和威斯康辛大学药物学院和化学系(2001年至今)任教并从事科学研究,仍抱着那“要做,就要把事情做好”的认真态度,从事着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药物开发等课题的研究。沈奔现在的实验室被公认为全球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药物开发领域最领先的实验室之一。2002年,他的实验室成功地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的(称为“去羟基C-1027”)抗癌药物。这项工作被认为是基因工程应用于微生物制药的一项重大突破,为新药研制带来了新的机会。这项工作被世界著名杂志《科学》以“用活工厂生产抗癌药物”为题做了详尽报道。世界各国媒体(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等)对此作了详细报道。

  1995年至今,沈奔累计得到1400多万美元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美国国立卫生院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Science 、PNAS、JACS、JBC、Cancer Res等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了10多项专利;应邀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100多场。他的实验室工作,多次被《化学和工程周刊》作为当周或当年的重大科技新闻来报道。他也多次获得各种科学奖,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颁发的FIRST奖(1996年—2001年)和独立科学家(Independent Scientist)奖(2001年—200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颁发的事业(CAREER)奖(1998年—2003年)和美国Searle学者计划的获得者(1997年—2000年,每年有15人),美国生药学会颁发的Matt Suffness奖(2000年,每年2人)和Jack L. Beal奖(2002年,每年1人)。从1999年起,他还担任了美国国立卫生院和其他政府部门及民间机构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他还是《微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工业杂志》、《天然产物杂志》及《当代生物活性化合物杂志》的编委。他同时还担任了多家著名医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的技术顾问。他还是美国化学学会、微生物学会等科学团体的会员,多次在这些专业学会的年会上担任会议主席。

  当沈奔在海外的科研上取得这些成就的时候,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母亲,他一直在关心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药物开发领域在国内的发展。

  自1997年至今的十多年,是沈奔教授为中国科研事业服务的十多年。他先后担任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技学院、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客座教授。他多次回国参加了中国政府在北京、上海、三亚等地举办的科技论坛。并应邀在北京、青岛、上海、武汉、长沙、福州等十几所大学作了18场关于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工程学以及药物发现等学术报告。他还担任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及其他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的专家评审委员。并与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湖南大学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4所大学进行科技合作研究。其中“海洋微生物的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及其应用”课题,已得到了广东省、中科院、国家863责任专家的支持。为了引进和推进天然产物组合生物合成这项当今世界顶尖技术在中国新药开发的利用,2005年夏天,沈奔和他的两名华裔美国学者一起,合伙在湖南长沙注册成立了“长沙天赐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沈奔出任总经理。公司的第一个项目已申报国家“863计划”,“天赐”和“天赐的技术平台”建设已获国家批准被列入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规划。2009年,国务院侨办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上报的100多个海外华侨华人创业团队中遴选了30个作为“国务院侨办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予以支持,其中“天赐公司”也在其中。当年,沈奔等华侨华人创业团队受到了全国政协贾庆林主席的亲切接见。

  尽管沈奔在科研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同行专家的尊重,可他还是抱着“要做,就要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着。他常对学生们说:“科学是残酷的,如果你不超过别人,别人就会超过你。所以,你们也应该超过我,科学才会进步。”他也常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告诫自己和两个子女。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17岁的大女儿因获得美国高中生最荣耀的“总统奖”,于2010年6月20日在白宫接受奥巴马总统的亲自接见和颁奖,并已被哈佛大学录取。

  沈奔,那高高的个子里永远透着正直、自信和不甘寂寞的气质,永不停歇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更高远的目标。

上一篇:林子敬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