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专 题
首页 > 正文

各市侨联五年工作总结——杭州篇

2009-11-16 21:36:25


规范构架网络 创新激发活力

杭州市侨联围绕中心大局发挥独特作用

杭州市侨联


  五年来,杭州市侨联在中共杭州市委的领导下,在浙江省侨联的直接指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创新机制、规范建设、提高能力、履行职能、在服务中心服务侨界,发挥了侨联组织的独特作用,团结和动员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为构建和谐杭州,建设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独特作用充分发挥

发挥独特作用,服务杭州发展。五年来,杭州市侨联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帮助扶持涉侨和留学生企业、结对帮扶、参与抗震救灾捐款捐物等,在服务杭州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维护稳定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成功举办了杭州—海外英才创新发展论坛,为服务杭州企业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了初步探索,活动中百名海外英才带来了100多个项目与杭州企业对接,有不少达成了合作意向。之后,依托杭州每年举办“西博会”、“海外博士故乡行”等活动,牵线搭桥,服务招商引智引资。五年来,杭州市各级侨联参与引进外资2.74亿美元、引进高科技项目27项,引进高科技人才115名。广泛发动侨胞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累计协助接受捐赠1.2亿元。杭州市侨联每年制定计划走访侨资、侨属、留学生企业,了解企业的发展、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企业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和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分析,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为侨资企业发展服务。

在全市侨联系统开展侨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助力工程”取得实效。市侨联专门发文,要求各级侨联把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作为新时期侨联的一项重点工作。召开杭州市侨联系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暨基层工作经验交流会专题会议,中国侨联经济科技部部长陈桦、浙江省侨联主席王成云到会并讲话。2007年以来,全市各级侨联发动侨界力量,筹措资金人民币2000多万元,用于新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扶贫助学等;开展“联乡结村”、“百家侨企联百村”等活动,有百余家侨资企业与百余个乡镇、行政村结对;牵线华侨投资培育农户养殖点5个,资助农村失学儿童200余名。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积极响应号召,及时倡议动员全市侨界捐款捐物参与抗震救灾,据不完全统计,大地震发生后仅二十天时间,我市侨界就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达2800多万元。

  二、坚持创新深化服务,履行职能成绩显著

创新机制,参政议政有新突破。杭州市侨联在全省乃至全国侨联系统率先制定下发《关于全市侨联组织加强参政议政工作的意见》,全面加强参政议政工作。通过努力和争取,在市、区政协换届中,市、区政协侨联界别委员名额有了增加。杭州市本级政协侨联界别委员名额比上届增加两名,下城区、余杭区、富阳市和桐庐县等区、县(市)侨界政协委员名额都比上届有了增加。健全了区、县(市)政协侨联(台)界别,2007年全市12个区、县(市)政协中有11个有了侨联界别。在全省侨联系统及杭州市政协各界别中创新建立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侨界群众述职机制,增强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光荣感和荣誉感,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了杭州市侨界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积极动员、服务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向党委、政府反映侨界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参政议政工作在数量上、质量上有了明显提高。五年来,杭州市及各区、县(市)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提交提案、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增长较快,达到540件,其中涉侨106件。街道(乡镇)、社区侨联也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社会功能和组织优势,探索建立了归侨侨眷金桥议政会、特约信息员队伍,开通民情直通车等举措,推荐归侨侨眷参加社区议事委员会,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特别是社区建设,动员、主动参与基层民主建设。2008年,“加大参政议政力度——杭州市侨联推行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述职机制”入选全省各地侨联2008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工作之一。

创新载体,新侨工作有新拓展。杭州市侨联根据新时期侨情的新变化,确定以留学人员工作为重点,并不断创新载体,加强新华侨华人工作,确保侨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立杭州市留学人员和家属联谊会的基础上,根据来杭留学回国创业人员不断增加的趋势,创新工作机制,2005年成立了杭州市侨联海归俱乐部。在俱乐部基础上,2008年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建立了杭州市海外留学归国人士创业发展促进会(简称海创会)。杭州市领导高度重视海创会的成立,蔡奇市长、王金财副书记、佟桂莉副市长等市领导出席了海创会成立庆典,并授牌讲话。海创会成立后,即开展了一系列符合海归人士特点的宣传、联谊活动,积极宣传杭州投资创业政策,传递投资项目信息、介绍会员风采,建立情感交流平台,激发了海归人士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积极引导海归人士担任大学生实践导师,为促进就业服务。海创会的成立是杭州继成立硅谷精英沙龙后,又一项促进海归留学人员来杭创业投资的重要举措,成为留学人员联系家乡、报效祖国的桥梁,成为杭州创业创新最活跃的力量。2008年,“搭建新侨工作新平台——杭州市侨联成立海外留学归国人士创业发展促进会”入选全省各地侨联2008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工作之一。

创新服务,群众工作有新成效。近年来,杭州市侨联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和“关心老年归侨侨眷和侨界困难群众温馨工程”,深化为侨服务,切实维护侨益,凝聚侨心。在全市范围开展全面侨情调查,特别是对全市老归侨和困难归侨、侨眷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还对老归侨生活满意度作了调研,摸清了杭州老年归侨侨眷和侨界困 难群众的情况和需求。在调查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关爱措施,创新服务、深化服务,进一步做好侨界困难群众工作。建立推广了空巢、独居归侨侨眷“八个一”服务保障机制、“五站式”为侨服务模式,为侨界独居老人服务安装“温馨门铃”、成立归侨侨眷就医陪护队、开展归侨侨眷享受特约医疗服务等特色为侨服务机制和载体,为侨界群众“送温暖、献爱心”,得到侨界群众的肯定,凝聚了侨心。建立制度,开展走访慰问、扶贫帮困,帮助解决困难归侨侨眷经济、生活方面的困难。杭州市侨联机关每年都分批走访全市归侨侨眷百余人次。整合资源、创新形式,为丰富侨界精神文化生活服务。整合街道、社区侨资源,依托“侨之家”、“侨眷之家”、“侨务沙龙”等载体,开展送信息、送服务、爱心结对等活动,想方设法创造有利条件,拓宽为侨服务内容,多方位多层次地为广大归侨侨眷提供服务。通过创新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使归侨侨眷有沟通平台。在基层侨联成立金侨艺术团、侨心之乡艺术沙龙等侨界艺术团体,使归侨侨眷文化生活丰富多采。成立侨界志愿者服务队、为侨服务志愿队,通过志愿服务,倡导和推进“社会为侨、侨为社会、侨帮侨”氛围的形成。市侨联还联合“五侨”单位,每年组织大型广场侨法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侨法宣传。2008年,认真组织开展全国侨务法规知识竞赛,收到答题卡近万份,被省司法厅、省依普办、省侨联评为优秀组织奖。同时,耐心细致做好侨务信访工作,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2005年以来,共受理群众来信267封、接待来访近千人次,协助处理涉侨侵权案件248件。有重要信访件,会领导都亲自接待处理。还在余杭区建立了“余杭区归侨侨眷依法维权服务中心”。

创新渠道,内外联谊有新发展。通过四个“借力”努力拓宽海外联谊渠道。市侨联通过组团出访、接待好来杭的海外侨团、侨胞,不断拓展海外联谊,做好“请进来、走出去”、华文教育和侨务对台工作。一是借助海外重点侨团之力。我会与法国华商会等海外重点侨团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建立交流机制,互通信息,共同开展华侨华人工作,维护侨界合法权益,促进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事业的发展。在海外侨团的帮助下,邀请并促成西班牙巴利阿里大区政府代表团来杭访问,并与杭州市政府就经贸合作事宜签署了合作意向书。二是借海外机构之力。探索建立杭州市侨联在海外的联络窗口,形成长效的互动互利机制,巩固和发展外联渠道,推进侨联工作重点向海外发展。部分县(市)侨联也已在海外建立了涉外联络服务网络和联谊组织。三是借政府各部门之力。根据基层侨联自己出国(境)与海外侨胞面对面沟通交流开展联谊工作的机会并不多的情况,各地充分利用有关领导、各部门出国(境)的机会,给他们提供本地海外侨胞和留学人员信息,借助他们的力量,做海外联谊的工作。对回乡的海外重点人士、重要对象请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亲自出面接待,提高交流水平,以扩大海外联谊工作成效。四是借上下联动之力。借用省、市、区三级侨联联动之力,做好海外联谊、华文教育、侨务对台工作。市侨联通过积极参与和贴近省侨联的浙江名校与海外中文学校结对、文澜侨心书库等活动,抓住机遇,做好华文教育工作。参与接待台湾华侨协会总会、美西华人协会、台湾侨联总会等来杭参访团、参与组织海外游子吟在杭演唱会等积极开展侨务对台促进统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请进来”方面,五年来各级侨联先后接待来访的海外侨团、侨领2650人次,在“走出去”方面,组团出访17批次202人次。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国内联络联谊。市侨联通过参加全国性侨联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与兄弟城市侨联友好结对、组织侨联干部考察学习以及与来杭的各地侨联进行交流等多种手段,开展工作交流与协作,发挥侨联系统的整体优势,共促侨联事业发展,更好地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齐心协力促进科学发展,同舟共济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不仅每年参加全国省会城市暨部分大中城市侨联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以下简称“年会”),并在2007年成功在杭州举办了“年会”,来自全国45个城市百余侨联组织的16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届“年会”首次通过了参会城市侨联友好合作协议,为今后各地侨联加强合作、推动发展搭建了平台。近年来,杭州市侨联还与石家庄、哈尔滨、大连、秦皇岛等城市侨联缔结了协议,成为友好侨联,就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及共同关心的问题加强联系,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增进友谊。2009年,参加了首次“长三角地区侨联协作会议”,与参会各方共同建立长三角地区侨联协作交流平台,抓住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的机遇,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和区域联动,共同开创侨联工作新局面。

  三、加强领导提高能力,促进侨联组织规范发展

领导重视、创造良好氛围。杭州市侨联主动向市委分管领导汇报中央对侨联工作的指示精神、上级侨联工作部署和杭州市侨联工作情况,积极与市政协、统战部、各区(县、市)党委政府领导沟通联系,广泛向社会各界各部门宣传侨联工作,并向党委政府提出侨联事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创造侨联工作的良好氛围。通过努力,2005年杭州市两办下发文件,明确“区、县(市)要加强侨联组织建设,有条件的其编制、经费等可按同级人民团体统一考虑安排,享受同级人民团体待遇,侨联组织应作为政协的一个组成单位”。2008年,杭州市编办专门下发《关于理顺区县(市)侨联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把区、县(市)侨联列入当地群团机关管理范围,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力量,解决人员编制、办公场地、工作经费等问题。根据市委王金财副书记的提议,2009年,区、县(市)党委分管领导出席了杭州市侨联七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王金财副书记在会上讲话,对全市各地按照中国侨联《章程》的要求,推动侨联组织“进社区、进村居、进院校、进楼宇”,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等新侨集聚地的组织建设,不断拓展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有关文件精神,对进一步理顺侨联管理体制,落实侨联工作保障提出了明确要求。

推进“三进”、规范创建、增强侨联活力。杭州市侨联积极推进侨联“进社区、进村居、进院校”“三进”工作,不断创新基层侨联组织形式,延伸群众工作手臂,扩大侨联工作覆盖面。基层侨联组织从2002年的5个,快速增加到目前的173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3个区、县(市)全部建立了侨联。街道、社区侨联组织建设从2003年起步,迅速发展到2009年6月底有街道(乡镇)侨联组织60个,社区侨联组织97个,有四个城区还实现了街道侨联组织全覆盖,11个街道实现了社区侨联组织全覆盖。在浙江省率先建立了商务楼宇侨联、城区区直机关侨联。基层侨联组织网络日益健全后,按照中国侨联“五有”标准,制定了《杭州市基层侨联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开展了创建规范化基层侨联组织活动。2006年来,已有3批58家基层侨联组织被命名为“规范化基层侨联组织”。上城区清波街道侨联等4家街道侨联被省侨联首批命名为“省示范性基层侨联”。2009年又有13家基层侨联申报第二批省示范性基层侨联。通过规范化创建,基层侨联工作已逐渐从“组织起来”转到“组织起来”与“活跃起来”并重上来,各地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努力出精品、创特色,形成了自己工作的品牌和亮点,得到了侨界群众的好评和党委政府的肯定。

班子健全、开拓创新、富有生机活力。2005年杭州市侨联换届后,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解放思想、注重调查研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团结协作,清正廉洁。制定五年工作规划,提出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抓好检查落实。制定不断深化《杭州市侨联主席走访联系委员制度》、《杭州市侨联委员联系归侨侨眷制度》,密切与侨界群众的联系,使走访和联系制度成为了解侨情的窗口,集中侨智的新渠道。建立《杭州市侨联走访涉侨企业制度》,确定侨联领导为涉侨企业长期联系点,努力为涉侨企业服务。建立健全并坚持执行会议、学习、调研、财务等制度。近年来,市侨联认真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不断加强侨联思想、组织、能力、制度和作风建设,有力地为杭州侨联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