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利”染就金色路——记绍兴县侨属企业“金宝利”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08-06-13


“金宝利”染就金色路
——记绍兴县侨属企业“金宝利”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从绍兴市区去著名的兰亭风景区,就会路过31省道西侧的绍兴“金宝利”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这家占地百余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总资产为1.6亿元的现代化企业于2002年建成投产。“金宝利”拥有国际先进的间歇式溢流染色生产线、热熔轧染生产线及印染后整理全套设备。员工500多人,中高级技术人员60多人。产品以棉麻等天然纤维织物的染色为特色,还生产中、高档纺毛,涤纶、涤粘、纯棉、真丝等面料。公司在成立的那天起,就专门设立了国际贸易部,目前公司六成左右的产品直接出口欧洲、南美、东南亚、中东、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凡是第一次到“金宝利”洽谈业务的人,都会有一个惊奇,那就是管理这家大型现代化民营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张宝康出生于1977年,今年才31岁。1999年7月,张宝康毕业于当时的浙江商学院,并获得浙江省优秀大学生称号。毕业后进入建设银行杭州市分行工作,因表现表现突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杭工作一年后,张宝康回到家乡绍兴,开始了创业的历程。

  纺织和印染是纺织业的两大支柱。回到绍兴的张宝康首先从纺织企业的管理入手,并很快就掌握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在学习管理的过程中,张宝康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传统行业的纺织印染企业的经营者,绝不能吃别人嚼过的馍。在激烈的竞争中,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企业要想占有市场,要想生存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独创的产品,必须打出自己的品牌,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于是,他跑上海杭州,向纺织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请教,联手开发新产品。他常常是白天出门拜师,晚上回厂后亲自上机试样,有时甚至通宵达旦。2003年,由张宝康主持研发的“休闲格子麻”、“天然桑被皱”等新产品获得浙江省科技厅颁发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书”。2005年,张宝康赴日韩考察,并与日韩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引进了韩国的先进技术,使公司的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

  中国是一个纺织大国,国内的纺织产能早已过剩。开拓国际市场是做大做强纺织印染企业的必由之路。张宝康从2000年回到绍兴涉足企业经营管理时,就开始着手熟悉外贸业务。2001年,“金宝利”获得纺织品自营出口权,2006年,“金宝利”的纺织品出口已达到2500万美元。

  诚信,是经商之道,也是企业经营之本。“金宝利”建厂以来,牢牢铭记这一古训,在国内外客户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2006年10月,一位外商向企业定购了一批50万米的纺织面料。双方的合作非常顺利,“金宝利”从别的厂家那里买来了白坯布,经染色加工后再发往国外。对方验收合格,“金宝利”收到了全部货款。可是半年后,外商突然打来电话,说这批布有质量问题。原来,面料的部分终端客户认为产品结构组织上有微小的差异,经查,那是上一道的生产厂家纺织白坯布时所造成的。按理,“金宝利”完全可以不答理这个茬,因为这批布当初已经通过了进货外商的检验认可,且全部货款也已收回。但张宝康却认为,在这件事上,从法律责任的角度讲,本厂确实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但从诚信的观点看,企业当初进货时未把住质量关,也是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之一。因此,他和进货的外商进行协商,共同分担了因部分终端客户投诉而产生的损失。

  2006年,国务院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为此,“金宝利”积极响应,他们投资300多万元,建造了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中水处理回用系统,仅此一项,公司每年可向管网减排污水90万吨,除去各种成本,企业每年可获利70多万元。与此同时,“金宝利”还花50万元添置了淡碱回收设备,每月可回收印染废水中的浓碱200吨。据统计,此两项工程,每年就可减少COD(化学需氧量)排放2000吨。
“金宝利”建厂5年来,在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宝康的率领下,各项生产指标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06年,公司销售额近2亿元,利税1775万元。“金宝利”牌面料已于2006年获得绍兴市级著名商标,今年正在申报浙江省著名商标。

  被评为绍兴县“十大杰出青年”的张宝康今年又担任了六届绍兴县侨联常委,作为新一代的企业家,他十分注重社会公益事业。早在上大学时,他就资助过两个生活困难的同学。创办企业后,张宝康已先后捐助了4名小学生和两名大学生。2006年,张宝康捐助了100万元的企业冠名慈善基金。自2000年以来,张宝康已捐献的款项累计已达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