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汉语老师在海外:在俄罗斯大地上感受汉语温度

2008-12-01 20:08:04

汉语老师在海外:在俄罗斯大地上感受汉语温度

黄立良

  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少俄罗斯大学生痴迷于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看中国电影、读中国小说、听并学唱中国歌曲,把欣赏中华文化当成了乐趣;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立志要翻译中国古代专著;看了中国近年的大片电影如《英雄》、《无间道》等后,讨论发表着自己的感想“谁是英雄”;感叹于场景异常美丽的电影《十面埋伏》;一人买到中国原版音像制品,同学们立即争先恐后地复制……

  年轻人迷恋中华文化

  在莫斯科——这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俄罗斯首都,大学生们能对中华文化有如此感受,不能不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正如叶夫谢耶夫·安东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的:“我12岁的时候,第一次阅读了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从那时起,白居易的作品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难以磨灭的火种。我的愿望是让俄罗斯人都能够分享他的诗。”有感于此,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专门精心挑选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文学名著作为辅助性教材,使大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经过日积月累的长期学习,俄罗斯大学生们对汉语学习由朴实的兴趣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在我校读到大三而后毕业于中国复旦大学的奥丽卡·利舍娜认为:“正是语言才能最充分地反映东方人几千年形成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精神财富。特别是丰富繁诂的汉语,每个字好像都是从古代渗透到今天,翻译了密码的符号,蕴含祖先的智能。只有学好汉语,才能更好地理解蕴藏着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一位研究甲骨文的副博士季玛,在我院进修汉语,谈起他游览了昆明湖,就想到王国维投湖自尽,更深地感触到了中华文明的凝重;当他踏上安阳殷墟大地,“从内心感到远古文字的呼唤,油然而生的震撼令自己兴致勃勃。”可见中华文化深入到俄罗斯青年人的内心。

  比丘林家乡的热情

  文化的互动使我对于深入传播中华文化产生发自内心的动力。我曾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两位教授前往俄罗斯汉学奠基人之一比丘林的家乡楚瓦什共和国的首都——Чебоксар,在那里参加纪念他诞辰230周年国际研讨会。比丘林家乡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和俄罗斯民族最高的礼遇——手捧面包和盐并载歌载舞地夹道欢迎我们。当听说我是来自中国首都北京的汉语教师时,对我更显诚挚,因为北京是比丘林驻华工作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在栽种纪念树时,首先要请我同当地小男孩共同挥锹培土,栽下第一棵树苗。而后,当地的少男少女们争先恐后、成群结队地要同我合影留念。一同前往的俄罗斯教授戏言道:今天你是走不了了!可见中国人和汉语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61岁的老者,在没有老师的前提下,顽强地自学汉语。他是我所遇到的俄罗斯最年长的汉语痴迷者,令我终身难以忘怀。比丘林架起了俄中交流的桥梁,我们今天理当将前辈汉学家未竟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拓展课堂见成效

  由于莫斯科实用东方学学院搬迁到了远东研究所大楼,我就因地制宜地为大学生们开辟了新的教学环境,把课堂搬到闻名于莫斯科的“中国厅”,让学生们参加有关的会议和讲座,聆听M·季塔连科院士的汉语报告、俄罗斯教授的发言。我们还组织大学生到莫斯科大学去参加《中俄大学生艺术节》开幕式。这些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文化活动起到了课堂上起不到的教学作用,使学生们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历史系四年级的T·维尔妮卡说:“古老的中国伴随着遥远东方所独具的特色,现代化的中国正带着智慧,一步一步把自己绚丽多姿、神态自若的‘朋友’面庞显示在我眼前。”

  我院三年级的学生通过排练学习了巴金的《海上的日出》、曹禺的话剧《雷雨》片断、光未然的《黄河颂》、贺敬之的《回延安》。我们传授给俄罗斯大学生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更包括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因为离开了文化,汉语的高深难度、文字的巨大差异,对俄罗斯大学生而言无疑是单调枯燥的。

  汉语教学绝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识别,汉语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古往今来华夏多民族大团结相辅相成包容共存的结晶。所以,在汉语教学中弘扬中华文化是每一个海外汉语教师的责任。

  汉语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汉语拥抱整个世界已经为期不远了。而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密切也为汉语教学在俄罗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并不以成绩为满足,正如古语所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作者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莫斯科实用东方学学院教师)(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上一篇:第十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开始 提倡快乐作文
下一篇:意大利《欧联时报》:给“汉语热”泼点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