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把根留住的路很多

2009-02-13 13:03:41

把根留住的路很多

夏凤珍

  随着海外华侨华人队伍的扩大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华文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人们也观察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本文试图就华文教育的受众群体及办学途径,发表一点掘见,以求教于同行。

  一、华文教育的重点受众群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华侨华人因年事已高,新生代华侨华人和后裔型华侨华人逐渐成为海外侨社的主力军。海外侨胞的代际性特点,决定了接受华文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是新生代(包括后裔型)华侨华人。他们长着东方人的脸,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却基本没有受过母文化的熏陶,大多既不能听、也不能说中国语言,更不会写中国字。他们自幼全盘接受居住国教育,思想观念、日用语言、生活方式基本当地化。他们中有的人与中华文化的链结仅仅只有自小吃到大的中餐,以及父辈向他们传递的零碎有限的民族和家乡的文化信息。因此,他们中许多人缺乏对祖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故土观念非常淡薄,华侨社团对他们可有可无。思想情感上呈现“他国变祖国,祖国变他国”、自然同化于侨居地之势。缺乏民族文化浇灌、熏陶的新生代,他们的血脉中缺少民族文化“基因”,自然难以产生“游子意”,“故人情”之类的民族心理情感。即使还有一定的民族感情存在,也难与桑梓、祖国沟通。如果他们不能全面地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民族文化教育影响,他们与母国的联系将会疏远,民族文化也难以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传承、延续。

  为使广大海外新生代侨胞在个人情感、思想、意志、判断等方面,保留中国之“基因”,母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可以起这个“基因”的作用,利用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将这些似珍珠般散落在世界各国的新生代连起来串起来。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它是以民族形式发展起来的,表现为民族语言、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性格、民族传统及民族生活方式等。文化是了解一个民族,进而产生认同的最好方式。而且文化对个体的作用一旦产生,不会轻意改变,不可能像产品那样容易升级换代。也只有心涵母文化影响的新生代华侨华人,在心灵深处才会与祖籍国建立切不断的情丝链结,才能成为致力于中外亲善的桥梁式人物,才能成为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才能成为海外侨社的中兴力量。

  二、华文教育的途径

  近年来,海外华文教育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亦是众所周知,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办学的资金问题、师资力量问题、教材问题。国内各涉侨单位已并正探索着多渠道多途径,力促海外华文教育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存在其他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相关部门制定的、发展华文教育的措施是否对口;赠送国外的华文教材是否实用;海外华文学校规模、生源、学生学中文的目的、课时设置等等各不相同,可谓参差不齐。因此,除现有解决问题的对策之外,我认为还应做好如下两点:

  第一,区别对待。首先,视国内各省侨情拟定不同促华文教育发展的对策。虽说目前有海外华侨华人近4000万人,但从移出地看,主要集中于广东省、福建省两大省。改革开放后跃起的新侨乡则以浙江省为典型,而浙江省向海外的主要移民地又集中于浙南地区。从侨居地看,广东、福建省的侨胞主要居住东南亚,浙江省80%的侨胞居住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移民的本源地与移居地的差异,决定了教材内容应该多样性,而不应该整齐划一。其次,华文教育受众群体的丰富性,决定了施教的开放性。海外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但是,求学者的中文基础、目的性各不相同,这考验着施教者、管理者的水平。如,即使被许多人看好的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也存在着一定困难。特别是英语系国家,学英文从26个字母开始,汉语教学的拼音与英语字母,字同音不同,极易使耐心不足的华裔产生厌学。这就决定了不能以国内同级中文水平考核海外同级中文教学实绩。

  第二,建构多层次多方式的国际交流渠道。“2005年浙江省侨联邀请五大洲浙籍华文学校代表团回国考察交流,举行了11所浙江名校与海外华文学校缔结姐妹学校关系的签约仪式,从而建立了省内名校对口帮扶海外华文学校的动员机制。”1这一创新举措,已取得一定成效。是否应该进一步扩大提升这一机制?在2005年浙江省侨联的举措下,省内与海外缔结姐妹学校的协作单位主要是一些小学,因此,涉侨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是否可以将结对的学校扩大到初、高中、尤其是国内大学。大学具有三点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强了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虽然海外的中文学校教学内容与国内高校不同,却存在合作的可能与需求;而且,高校在校教师有教学经验,不少教师还具有双语水平,这是难得的师资力量;再次,高校众多的学生,可以成为海外华文教育的生力军。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该校在校学生超万人,五年前,该校开始设“世界华人社会研究”课程,在目前省内兄弟院校中亦不多见,经过五年多的教学实践,已取得一定成绩。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横跨一本至三本各专业,尤其以英语、法学、汉语语言、国贸等专业的同学为主。他们中许多人都非常优秀,有的具有英语四级、六级证书,有的通过了国家教育部举行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考试”。他们还多才多艺,并拥有一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有的还曾是学校组织的海外交流生。他们还拥有极好的电脑操作水平,同时,不少同学也乐意走出国门,既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在海外进行历练。把大学生与海外华文教育联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派出去,或者根据海外中文学校的需要,到高校中进行招聘。如果是短期的教学,可以在全校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中筛选,利用国内的假期(正好是国外的开学期)进行教学。如果是长期需要的,则应该在大三以上(以当年的毕业生为佳)进行择优录用。另一种是内外联络式教学。现在新生代华侨华人基本都会操作电脑等现代办公设备,因此可以选择国内的学生,通过网络与海外新生代建立交流平台。因为,华文教育不仅仅是孩提时代学会几个中文字、会读拼音,更多的是让他们成人后保持一份母国情桑梓意,由国内大学生与新生代华侨进行互动,可以获得更多的共同语言。而且,国内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基本可以与新生代华侨华人进行双语交流,减少了交流障碍。这种海内外互动机制,既节约经费,省人力,还可以是长效的。

  华文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性的事业,它关乎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承和传播。华文教育在全球化的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然会遇到障碍和问题。但是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一定会使华文教育之路越走越好。

上一篇:应该重视“留守儿童”和“外国孩子”的华文教育
下一篇:暑假,把孩子送到特教家——浙南侨情调研报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