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历史与现实间:《浙江华侨史》问世

2010-07-15 12:14:09

历史与现实间:《浙江华侨史》问世

□ 夏凤珍

  历史进入新世纪头十年,由浙江师范大学周望森老师撰写的《浙江华侨史》(2010年4月,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此著作的出版,在华侨华人学研究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

  一、《浙江华侨史》五方面的特点

  通览全书,我们可以看出,本书作者对浙江华侨华人问题有较全面的研究,书中显示了五方面明鲜的特点。

  第一,《浙江华侨史》是一部关于浙江华侨历史的专著。它叙述了浙江华侨自开始向海外移民至新时期,为争取生存、发展而顽强奋斗的历程。在时间上,始于秦汉,止于当今,又着重于当代,时间跨度长。写作框架由绪论、八章、后记构成。全书近41万字,虽不是宏幅巨篇,却也该位列大作的队伍。它系统全面又提纲挈领地论述了浙江华侨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浙江华侨史》理清了浙江华侨出国的历史发展线索。如第一章“古代浙江人移民海外”、第二章“浙江华侨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第三章“近代浙江华侨发展壮大”、第四章“现代浙江华侨新发展新特点”。通过这四章的叙述论证,作者将一幅浩繁的浙江人向海外移民的历史画卷,纵向清晰地展示给了读者。

  第三,《浙江华侨史》在内容的安排取舍上,作者也颇费心思。难易结合,重点突出。浙江人向海外移民的历史非常久远,但是,形成高潮则是近代以后的事,特别是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书中,作者确切地总结了浙江人移民海外的历史特点及时代特征,尤其是总结了国内外时势变幻对华侨出国的影响,这些内容可见书中第三章、第四章。作者认为:在“冷战”阶段,东西方之间,特别是两个阵营之间,壁垒森严,人口很难双向流动、国际迁移空间狭小。“后冷战”时期,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及苏东剧变,对国际移民形势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作者强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新政对浙江华侨出国产生了积极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浙江华侨向海外移民、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获得了跨越式发展、自身走现代化的特殊机遇。“由此华侨的发展有新起点、新平台,引起了华侨社会的重大变化,华侨加速向外籍华人转化,华侨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第84页)。也正是在新时期,浙江移民出国的人数、移民规模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

  第四,《浙江华侨史》研究了浙江华侨的经济、文化及海外侨团(书中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它对浙江华侨作多方面、多领域的研究,展现了浙江华侨在海外谋求生存、创业发展、融入主流社会而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难。这如同一幅立体彩画纵横交错却又条缕清楚明晰地奉献给了读者。书中非常确切地总结了现代(“二战”以后)浙江华侨经济的特点,认为它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实力大为增强,而且“家庭经济集团”已形成和发展,并向“多行业多产品”领域开拓,甚至更“向跨国国际性大企业发展”(书第192页)。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浙江华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说它已与华侨经济事业相比翼。

  第五,《浙江华侨史》总结了浙江侨乡社会的形成、发展、分布及侨乡经济建设,并对浙江省侨务工作及涉侨机构和团体进行了分析解读。作者认为1990年代以来,由于海外侨胞对侨乡的投资、捐赠等方式,使侨乡“发挥了侨的优势,比一般非侨乡有更多的进展”,侨乡发生了巨大变化,“加速了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第314页)。

  二、《浙江华侨史》出版的意义

  《浙江华侨史》中演示的观点相当客观,因此,它的出版,就有了两大重要意义。

  第一,它充实了中国华侨史研究宝库。虽然,目前研究华侨华人的成果很丰富,但是,纵览国内外现有成果,人们更多研究了国别华侨史,如刘伯骥的《美国华侨史》(台湾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2年);或者研究海外区域华侨史,如朱杰勤的《东南亚华侨史》(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陆国俊的《美洲华侨史话》(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9)、李安山的《非洲华侨华人史》(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0.1)、李明欢的《欧洲华侨华人史》(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3年);也有许多成果以华侨华人革命、经济、文化等具体历史为研究对象,如华侨革命史编纂委员会的《 华侨革命史》( 上册、下册 台北 正中书局 1981.3、1986.2)、郭梁的《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11); 陈碧笙的《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1.8)则是一部关于全球华侨华人的历史专著;一些工具书中也有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的内容,如周南京《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历史卷》(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和《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精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等等。

  就一省或省内某一地区的华侨华人史的研究成果有:梅伟强、张国雄的《五邑华侨华人史》(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寒冬的《海南华侨华人史》( 海南出版社 2008年)、龚伯洪的《广府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敎育出版社 2003年)、广西华侨历史学会的《八桂侨史》、刘权的《广东华侨华人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09)。

  透过上述所列关于华侨华人史的研究成果之管来窥目前整个该领域研究之豹,可以看出有关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的著作不断在出现,但是,相比较而言,对各省籍华侨历史的研究还非常薄弱,著作也凤毛麟角。所以《浙江华侨史》的问世,在全国就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第二,它填补了浙江华侨华人研究的空白。浙江目前有华侨华人150多万人,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浙江华侨华人中新侨多,移民源出地与侨居地呈明鲜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特点,他们的经济文化事业,与全国同类情况相比,既有共性更显个性。改革开放以来,对浙江华侨华人的研究也取得不菲的成果,如关于华侨华人史料的整理,有浙江省侨史研究室编的《浙江华侨史料》(1986年、 1987年)、浙江省侨联侨史研究室编的《浙江华侨史料 》(1991)、《浙江华侨历史研究室资料汇编》(1983年第1期 、1984年第1期)、政协青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青田文史资料》(第6辑 华侨专辑 1995年);浙江华侨断代史有徐鹤森的《民国浙江华侨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03);省内地区华侨史有章志诚的《温州华侨史》(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年)。可是,在《浙江华侨史》出版之前,却没有一部浙江全省性、系统性的华侨史,这既与浙江华侨大省的地位不符,也是该领域研究的遗憾。因此,《浙江华侨史》的问世,在浙江省侨研领域就具有的标杆作用和意义。

  写到此处该收笔了,更多关于该书的评价应由读者朋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由于本文作者对周望森老师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贡献及他在写作《浙江华侨史》过程的情况,了解一、二,因此,再多说几句。

  三、与此成果相关的题外话

  第一,为研究华侨华人不言放弃的精神。周老师曾经醉心于历史学其他学科研究,20年前,当省内历史学界一位陈姓前辈说起浙江省鲜有人从事华侨华人研究,这是一大空白点,周老师决然转换研究方向,全心身投入。20多年来,他一刻都没有停止研究的脚步。他着手创建浙江省首个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编《华侨华人研究论丛》,撰写文章,主编《浙江华侨志》……即使退休多年,仍笔耕不缀,研究成果不断。

  第二,为研究华侨华人不怕苦不计得失的精神。做研究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从事华侨华人研究更是如此。多年来,周老师为研究工作,放弃一切与研究无关的娱乐活动,凝神伏案整理文献资料;他跑档案馆、走侨乡、联络侨胞搞调研……从不言辛苦,还乐此不疲。为节省开支,在外出调研时,他能走路办成的事就不坐车,住旅馆只求干净不讲排场。他说每一分研究经费来之不易。实际上,许多情况下,他都是自己掏钱在搞调研。在写《浙江华侨史》的过程中,也确实如他自己在后记中所所说:每天写作时间超过12小时,以力求精细。而且,写作期间,他的家人都在海外,他是在精神孤寂、生活无人照顾中,以坚强的毅力完成了这本专著。

  盼望能看到《浙江华侨史》的再版。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海外华文教师职业倾向性调查
下一篇:北京培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