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旅台小记

2011-08-08 16:52:29

旅台小记

王征宇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我们这代人最耳熟能详的一首诗:“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抒写了两岸情结,给从未到过台湾的大陆人一种长久的祈盼。6月初,我们浙江省侨联访问团一行终于跨越了这弯浅浅的海峡,飞抵了美丽的宝岛,实现了“浙江省侨界的破冰之旅”。这次旅行省侨联作了精心安排,自台北往东,沿太平洋海岸线南下,经花莲至高雄;再从西线往北,沿台湾海峡至嘉义、台中,最后又回到台北。虽然行程只有匆匆七天,但基本环绕了全岛。本文撷取了环岛游中的几个精彩镜头,以作纪念。

  观瞻《富春山居图》合璧展

  人生中有许多事情看似偶然实是缘份。我们这次访台是6月1日起程,一到台北,下午就直奔故宫博物院。因为那里有一幅300多年才得一见的名画合璧展在等待我们。

旅台小记

  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郊,它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风格,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的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既庄重典雅又富有民族特色。博物院藏品总共有70余万件,其中1949年解放前夕自北平故宫博物馆及沈阳故宫、热河行宫运到台湾的文物就达24万余件,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珍宝。介绍说,展馆每3个月会更换一次展品。我想就算是这样,恐怕几年内也轮岗不了所有藏品。当我们看到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等著名的镇院之宝后,恍然大悟,自己虽然早到过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是,原来如此众多、精美绝伦的历史瑰宝在台湾,老蒋当年迁台时悉数将国中之精华迁移至岛内,总究造成了两岸历史文化遗产之分离。

  然后,我们就在那幅有660年历史的古画前终于驻足下来,屏气凝神细观瞻。这幅画就是《富春山居图》,它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堪称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的经典之作,卷首《剩山图卷》在浙江省博物馆,而占画卷极大部分的《无用师卷》却在台湾,经过两岸三地文化人十余年努力,终于在时隔约360年后合璧于世人面前。也就在当天上午10时,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了两岸联展仪式,下午2 时许,我们就有幸见到了这幅曾经被火烧成两段、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

  然而,我看到了在展台对面的另一幅《富春山居图》。显然这是一幅仿品,但在这幅画上到处都是乾隆大帝的题词,这说明当时为皇帝所珍藏。正当我不解时,同行的省侨联李书记轻轻地和我们说了此品的出典,却原来是乾隆的一段笑话。

旅台小记

  清时,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第二年,他又得到了另一幅《富春山居图》。两幅《富春山居图》,显然有一幅是假,可是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真假难分。 其实,那幅《无用师卷》是真的,但依当时乾隆帝的书画鉴赏水平,显然看不出漏洞,反而将另一卷后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图》视为珍宝,时时带在身边。 于是真品在乾清宫库房里被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多年。直到20世纪30年代,故宫重要文物南迁,专家在库房里看到了两幅真假《富春山居图》,经仔细考证,发现乾隆御笔题说的那张是假的,从而推翻了先人的定论。真迹《富春山居图》虽被打入“冷宫”200余年,但是却因错得福,没有被皇帝在画面上题词赋诗,加盖玉玺,保留了一个“干净之身”。如今这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一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共同见证了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谈。

  在博物院参观,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就像《富春山居图》之合璧,我想也许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合在一起了,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故宫博物院。

  雨中的士林蒋公官邸

  到达士林蒋公官邸时,天下起了大雨,台湾人称大雨为豪雨。导游开玩笑说台北已经好久没下豪雨了,蒋公是你们浙江老乡,你们来看望他,他在天之灵有所感应。也许吧。

旅台小记

  士林官邸,三面环山,地形犹如一只打开的口袋,很合乎中国人所谓藏风聚气的风水特征。蒋公从1950年入住,到1975年辞世,在这里度过晚年26个春秋。

  走进官邸,第一个展览品就是宋美龄的坐驾,一款超豪华的凯迪拉克静静地停放在那里,它的主人虽然已经西去,但是发动它时的凛凛威严却还留驻。后世对宋美龄女士的评价是多样的,但是对她西化的作风以及奢华的生活喜好却是一种共识。

  进入官邸大门便是偌大的花园,花园内古树参天,繁花竞秀。由于蒋介石和宋美龄有着各自的喜好和风格,花园既有中式的,也有西式的。中式花园内亭台楼阁、曲桥流水,处处流淌着中式的典雅。而另一边的西式大花园却是宋美龄所钟爱的玫瑰园,玫瑰在雨中含苞欲放,却再也得不到女主人的倾心一顾。无论是中式还西式花园,这里都应该是蒋公夫妇挽手散步的好去处。而整个花园的风格,也许就像这一对夫妇,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合璧,但是中西两种风格同时聚合在一个地方,并没有显出突兀和怪异,相反却有种别样的和谐之美。

  再过去便是被称为“凯歌堂”的教堂,那里是蒋宋做礼拜的地方,而与凯歌堂隔路相望的是新兰亭,新兰亭前立有一碑,上书“新兰亭记”,而新兰亭的匾与碑都出自中国近代书法家、国民党高官于右任之手。新兰亭又叫“寿亭”,是蒋介石每年做寿的地方。想必蒋介石当年想把大陆的文化精华一一仿造至台湾,其心可照。我们去的时候新兰亭内正在举办蝴蝶兰展,各种蝴蝶兰到处可见,可谓花潮汹涌。

  如今官邸内蒋家起居、会客的正馆也对外开放了,民众可以借机体验昔日蒋宋生活的点点滴滴。可惜我们去时没有提前预约,只好隔着铁栅栏在雨中静静地张望一下,似乎见到了到晚年的蒋介石在阳台上戴着花镜读报看书的情景。人到老了一切都将归于平和。导游在一旁说,官邸下面还藏有秘密通道,可以通向台军指挥所和直升机停机坪。是的,但是所有这些功能总究都成为了历史,官邸眼下的功能只剩下游览和怀旧。

  离开士林官邸时,雨越下越大,我回望了一下,它在雨中依然披着神秘的面纱。

  鹤立鸡群的101大厦

  看台北市容,总体感觉建筑陈旧,景观一般,但是台北101却是一个例外。它是现代建筑的新地标,全高508米,是仅次于迪拜塔的世界第二高楼,在地震频发、每年台风肆虐的岛上建如此高楼,确属不易。据说101的总造价共达100多亿元人民币,从周边地方仰视101,确实感觉气势非凡。它的造型宛若春竹节节高升、柔韧挺拔,具有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建筑意涵。从近处看,101运用了高科技的材质和照明,以透明、清晰营造了整幢大楼的视觉穿透效果。它的存在足以证明台湾的高科技水平,也足于炫耀台北的城市现代化。

旅台小记

  到过101楼,有两个世界之最是不得不说的。首先它是世界上第一座防震阻尼器外露于整体的大楼,重达660吨,在85、86、与88楼都可以看到这个带有装饰且外形像大圆球的阻尼器。当我看到巨型大钢球时,感觉整个101就像是一个大大的“不倒翁”,许多建筑的灵感其实来源于普通生活。第二个世界之最是101拥有世界最快的电梯,从5楼直达89楼的室内观景台只需37秒。37秒之后,我站立在景观台上,感觉稍有耳鸣,但眼前已是一片开阔的视野,令人心旷神怡。也许有点像在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上,瞬间,无限江山就在脚下,不同的是这里是祖国的宝岛之巅,四面观景,犹如千年风云凝眼底,两岸亲情涌脑海。

  从89楼下来,88楼是一个展示和销售台湾红珊瑚、台湾玉和玫瑰石等珍宝的场所,86楼又是精致无比的餐厅,接下去是写字楼,据说原本小打小闹的台湾统一集团买下了101的整一层写字楼,是方便面在中国大陆的畅销,造就了今天的统一集团。再下面几层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名牌卖场和百货公司,如此,101又成为当下台北一个非常现代和时尚的场所,更是台北一个流行的风向标。因为时尚,使之本来耸立在那里很刚性的一个摩天建筑,掺杂了柔性的元素和色彩。

  从阿里山到日月潭

  去台湾一定要去阿里山,因为那一首人人传唱的歌曲。歌因山而得名,而山因歌得传颂。真到了阿里山,方觉得和大陆的山也并无二致,阿里山海拔2000米以上,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旅台小记

  比较难忘的是阿里山的香林神木,这种神木就是阿里山独有的千年桧木,桧木木质坚硬、散发着缕缕清香。其中有一株据说已有3000多年高龄,堪称亚洲树王,推算一下,这棵树大约生于周朝,因此被称为“周公桧”。 在“周公桧”的不远处有一棵神奇有趣的“三代木”,“三代木”同一根株,重复长出祖孙三代。此外,还有千岁桧、象鼻木、四姐妹等奇木奇树。它们都青葱挺拔、摇曳多姿,为阿里山增添了无穷魅力。但是一眼望过去,有大量被砍伐留下的树桩,导游悲痛地告诉我们,这是台湾被日本占领时期强行征用神木而留下的千古罪证。

  到日月潭坐过游轮,我就感慨凡天下美景,多是日月之精华所聚,有山又有水的地方往往是天之玉成。日月潭是台湾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盆地积水而成的,也是台湾唯一的天然湖。日月潭四周群山环抱,重峦迭嶂,潭水碧波晶莹,湖面辽阔,群峰倒映在湖中,优美如画。人在湖上,心驰神往。

  现代佛法圣地中台禅寺

  花莲和高雄其实都是不错的城市,由于时间太匆匆,都无暇顾及。及至到台中市,见到了著名的中台禅寺,更觉得不虚此行,中国传统的佛教文化在台湾得以发扬广大。

旅台小记

  远远看去,中台禅寺不同于内地常见的庙宇,没有琉璃瓦的屋檐,也没有山门和依此高筑的大雄宝殿、藏经楼等等。眼前分明是一幢规模宏大、金光四射的现代化大楼,最高处是一座巨大的莲花宝座捧着一个金色的圆球,直上云天。

  从禅寺的院门进去,是一片不大的园林,其中立着一座金灿灿的桥,它的名字叫“同源桥”,因海峡两岸“同出一源”而得名。此桥由我省的灵隐寺赠送给中台禅寺,据介绍共用了10吨铜铸成,桥上的108个罗汉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随即到了大厦的正面。正门的两个副楼墙上,分别雕塑着金刚。正门的两面站着两个鲜红的石狮。拾级而上进入大殿,只见笑面的弥勒端坐于大殿前面。大殿的四角,分别是用黑色花岗岩雕塑的12米高的四大天王。每尊天王都有四个头像,象征一即四,四即一,并手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法器。弥勒的背后是护法的韦陀。大殿两侧,坐着金色的十八罗汉。这十八尊罗汉,不似内地的呆板,雕工细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经过大殿,再上宽大的梯阶,登上二楼的大雄宝殿,只见一座用印度红花岗岩雕塑的释迦摩尼镇坐在高高的佛台上,满目慈悲地看着朝拜的众生。在大佛的两侧稍远处,伫立着他的两个高徒阿傩尊者和迦叶尊者。大雄宝殿两侧的协侍殿供奉着达摩师祖和伽蓝菩萨。所到之处,光洁明亮,不见内地寺庙的香烟缭绕,更不闻内地寺庙的诵经音乐,极其庄严肃穆。

  到了九楼的大光明殿,更是大开眼界,通体雪白的殿堂中央供奉着清净法身比卢遮那佛,象征着人人本具的清净自性。殿堂内天花顶以光纤模拟星空,诉说着三千多年前,佛陀夜睹明星,顿悟法身实相,圆证佛果的情景。

  由于事先预约,我们有幸乘坐电梯至十六楼拜谒了万佛殿,殿中心位置屹立着一座纯木工制作的药师七佛塔,煞是壮观。

  参观完整座禅寺,行至远处,蓦然回首,原来是一个山字形的金字塔佛寺赫然建在中台山上。

  回来后网上查资料才知道,这个中台禅寺是开山方丈惟觉大和尚筹划,居士李祖原设计,于1992年着手筹建,历经3年规划、7年动工兴建,耗资30亿元新台币,占地30多公顷,终在2001年9月正式落成开光启用。这个李祖原是台湾著名的建筑师,台北的101大楼也是他设计的。中台禅寺建筑风格为垂直立体化,建筑高度从地面到塔尖高度达140米,为亚洲寺院的翘楚。建筑融合古今中外建筑精华,玻璃帷幕如天主教大教堂,摩尼珠与莲花台如回教清真寺,还有印度传统佛教风格和希腊廊柱式建筑,大天梯的构想则来自埃及金字塔。

  禅寺内的和尚修行在开山大方丈惟觉大和尚倡导下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干干净净,还用电脑上网学习。估计修行起来也是现代化。最后,我回想起挂于禅寺大厅的中台四箴行,这四句话可谓受益匪浅:“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

  从叶导看台湾民众

  在台湾走马观花,接触最多的台湾人就是导游,导游姓叶,自称是外省人和台湾本地人的后代,父亲曾是国民党军官。叶导的敬业很快在我们团里一致公认,旅途安排十分周到细致,对台湾的历史地理人文说得头头是道,一路谈笑风生,妙趣横生。和内地导游不同的是,叶导是个50后,这在他满脸笑意的脸上可见一斑。问他为什么这般年纪还这么辛苦,他却笑言近年来台湾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相反年轻人也不愿意干这活。果然后来留意当地旅游服务业很少见到80后90后,许多饭店的服务生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而对于上了年纪的女性服务员,我们必须称尊称她为“小姐”,仔细想想这本是汉语中对年轻女性的尊称,是内地亵渎了这一称呼而已。台湾的服务明显优于内地,服务生一般都很热情,用餐完了还问你是否喜欢;如遇问路,台湾人都会停下来热情回答,甚至带你一段路。

  在台北等城市逛街,仿佛置身中国内地的某个发展不太快的城市,只有店面上的繁体字才提醒这里是台湾。从外观上看,城市建筑低矮,基本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与内地高楼林立的新兴城市有较大的差距。近距离观察,就发现街道整洁、窗明几净,店面虽然寸土寸金,但布置井然有序,店家的服务可谓无处不在,体现着浓浓的人情味。

  在台湾有“两多”印象最深刻。第一个“多”是马路上有很多骑得飞快的摩托车,骑车者往往带着口罩,远看像一群蒙面侠士穿城而过、绝尘而去。奇怪的是如此众多的摩托、超快的车速却没什么交通阻塞,这恐怕得益于台湾人良好的交通意识。第二个“多”是到处都建有妈祖庙,那种黄色琉璃瓦、屋顶上蟠龙飞舞的寺庙比比皆是,祈求平安幸福是台湾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临走的最后一晚,在台北的诚品书店买了一本北京80后撰写的骑自行车环台游记《台湾人、情、味》,书中问道:“很多台湾人来大陆寻根寻祖,而大陆人去台湾,寻找的可是曾经遗失的文化?”也许吧。

上一篇:徜徉在马克思故居
下一篇:《富春山居图》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