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三义四德”说湖笔

2012-05-29 16:30:36

“三义四德”说湖笔

富 博

  提起中国的文房四宝,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笔墨纸砚。实际上,文房四宝还有一个更具体的说法,就是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其中,湖笔指的就是产自浙江湖州的毛笔。湖笔自古有名,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曾凭借它妙笔生花,或著就千古奇文,或留下丹青墨宝,可以说,在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湖笔做出了一份重要的贡献。

大将蒙恬亲制笔

  安静秀美的善琏今天是湖州的一个小镇,在历史上,也正是这个小镇为湖州赢得了“湖笔之乡”的美誉。尤其是明清两代,小小的善琏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国制笔业的一个中心。明代的《湖州府志》曾有这样的记载:“湖州出名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

“三义四德”说湖笔

  善琏镇的起源建立在一个传说之上:秦将蒙恬被秦始皇遣往江南购置珍玩,私自将银两用于赈灾而不敢回朝,在善琏西堡村的永欣寺小住。其间,蒙恬偶然救下西堡村的溺水女子卜香莲,两人互生情愫,结为夫妻。一次打猎归来途中,蒙恬发现山兔毛可供制笔,遂将兔毛纳入竹管,卜香莲又在无意间用石灰水将兔毛脱脂,制成毛笔。从此,在蒙恬夫妇的传授下,西堡村民世代以制笔为业,并视蒙恬为“笔祖”。

  蒙恬去世后,善琏笔工不忘笔祖恩惠,捐银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又称蒙溪。每当蒙恬和笔娘娘生日(相传为农历3月16日和9月16日)都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千百年来,在善琏集会膜拜笔祖,企盼笔业兴旺,这类民俗活动一直沿续着。

“万千毛中选一豪”

  元初以前,善琏笔(即湖笔)在文人圈中默默无闻,当时,安徽宣城的宣笔统治笔坛。据说,苏东坡、柳公权等名人大家都喜欢用宣笔。后来,逃避战乱的宣城笔工,将宣笔的制作技艺带到了江南,便有了善琏笔在技术上的第一次改进。

“三义四德”说湖笔

  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湖笔原料的原始性与工艺内部的复杂化形成反向对比。浸、梳、落、拨、抖、连、拣、装、刻……你可能想象不到,一支湖笔,从剥离兽毛开始,要经过100多道工序,才能成笔。

  笔料的品种繁多,有软毫、兼毫、硬毫三大类,近300个品种。湖笔最擅长做羊毫。这个羊毛一定要用杭嘉湖地区所产的山羊毛才行。北方太冷,山羊毛太软,没有锋。浙江的上虞和江苏的江都、无锡、南通一带的山区,羊春天吃草,冬天吃桑叶,这样喂养出来的羊,其毛含蛋白质多,又嫩又细。据说,只有这些地方的羊毛才会有一段半透明有韧性的锋颖(行话叫“黑子”)。有锋颖的毛笔才能写出锋韵。

  并非所有的山羊毛都能用来制笔。只有山羊的颈、腋下的毛才能用,因为这个地方的毛不容易摩擦到。一只羊大概也就四两毛料,而这4两中,带“黑子”的顶多只有一两六钱。

  这些笔料按不同的质量和长短被分为10多个等级,分别用在不同的笔上。这个过程的繁复,可以用善琏人尽皆知的一句白居易诗来概括:“千万毛中选一毫。”

  羊毫采集到手后,还要进行“宿”的工序。所谓“宿”,就是让羊毛日晒露宿,自然脱脂,这个过程需要3年才能完成。老笔工们说,“宿”过的笔毫流水平均顺利,笔毫所至处,墨会跟着送到笔尖,而不“宿”的,虽然也饱含墨汁,但运笔时得等墨流下,否则墨色会突然干掉。然而,这一工序现在已不存在,现在制笔时,脱脂已被交付给化学品的浸泡。

  湖笔的笔杆则主要取自浙西天目山北麓灵峰山下的鸡毛竹,它节稀竿直,竹内空隙较小,是制作笔杆的理想原料。

  湖笔能够名扬天下,关键还在于它的内在品质,也就是制作技术标准和书写效果上的质量标准。总括起来就是“三义四德”。 “三义”指精、纯、美。这是从技术说的。“精”指拣、浸、拨、梳、结、配、择、装72等道工序都一丝不苟;“纯”指选料严格细腻,以“千万毛中选一毫”的态度进行;“美”指形、色及配合的笔杆、刻书、装潢等高度统一。“四德”指“齐、锐、圆、健”。这是从从书写效果上说的。“齐”指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锐”是笔锋锐尖不开叉,利于勾捺;“圆”指圆转如意挥扫自如;“健”指健劲耐用,不脱散败,有弹力而显书者笔力。

湖笔声名鹊起

  元朝之后,湖笔铸剑取代宣笔,奠定了毛笔之冠的地位。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鼎盛时期,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一支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三义四德”说湖笔

  在湖州这块人文荟萃的土地上,还流传许多书画家和湖笔的动人故事。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著名书法家智永禅师,云游湖州,住在永欣寺30年,一边临书,一边和笔工切磋技艺,用败的笔头埋在蒙公祠旁的“晓园”,他还亲笔题了“退笔冢”。智永圆寂时抱笔而终。智永在湖州30年,各方文人纷至沓来,求书道、觅湖笔,竟将永欣寺的门槛踏损,因此不得不包上铁皮,这就是“铁门槛”的典故。

  湖笔的发展离不开历代书画大家的推动,曾在湖州为官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颜真卿、苏东坡和湖州籍的书画大家曹不兴、钱选、赵孟兆页、王蒙、吴昌硕、沈尹默等,都为湖笔的改良作出过贡献,同时,他们也依靠精美的湖笔,造就了辉煌的书画艺术。

上一篇:感触“童话之国”的华侨风情
下一篇:重读《论华侨历史的研究》